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8 14:4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220

221

222
本课时间轴
三国时期
(220-280)
西晋
(266-316)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淝水之战(383)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

隋朝统一
一、三国与西晋



(一)从鼎立到短暂统一
1.三国鼎立
建立者:曹丕
都 城:洛阳
时 间:220-265
建立者:刘备
都 城:成都
时 间:221-263
建立者:孙权
都 城:建业
时 间:229-280
2.西晋统一
(1)过程:
①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②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统一意义:
(3)灭亡:
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二)三国至东晋的民族交融
1.原因:
中原各国赢得战争的需要;中原先进文化、丰腴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吸引
2.表现:
(1)五胡内迁: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移
(2)卷入战争:
西晋:匈奴、羯、氐、羌、鲜卑
西晋被灭:
八王之乱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阶级内部遂爆发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316年,内迁匈奴贵族灭掉西晋(永嘉之乱),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3.影响:
推动了各民族间相互交融的进程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司马光《资治通鉴》
二、东晋与南朝
(一)南方政权沿革
,西晋宗室司马睿在 重建晋朝,史称 。
1.概况:
317年
建康
东晋
东晋:
南朝:
,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东晋结束;
的170年之内,南方先后经历了 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
420年
420-589年
宋、齐、梁、 陈
六朝
420年,刘裕废掉了晋帝,自立为帝,国号宋,是为宋武帝。
479年,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帝,建立南齐,是为齐高帝
499年,萧衍发兵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是为梁武帝,
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朝,是为陈武帝。
(二)东晋政治特征——门阀士族政治
“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1.形成原因:
(1)历史根源: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
(3)政治保障:
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内容:
中央任命中正官,负责察访与他们同籍的散在各地的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授官的依据。
结果: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主要特征:
(1)政治: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
(3)文化: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1)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3.影响:
(2)垄断仕途,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崇尚清谈和玄学,担任清官。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B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C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日》
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摘自《宋书》
(三)江南开发
1.开发原因: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覆衣天下。 ——《宋书》
(1)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2)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先进的技术、工具、经验。
2.开发表现: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摘自《宋书》
①农 业: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技术得到改进。
②手工业: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日》
南方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长期处于和平环境。
③商 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3.开发影响:
(1)推动了江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2)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一)北方政权沿革
1.十六国: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15
2.北方统一:
(1)概况: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2)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
失败原因:
前秦政权内部各族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战略战术失当。
影响:
前秦迅速崩溃,原先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黄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3.北朝:
(2)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1)北魏:
(二)北方的民族交融
1.政治封建化:
内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2.各民族间的征战:
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3.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方的民族交融
1.政治封建化
2.各民族间的征战
3.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2)措施:
意义:
平城 洛阳
政治 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少
经济 地处偏僻,粮食产量有限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文化(移风易俗):
B.说汉话
C.改汉姓
A.穿汉服
D.结汉亲
经济:
A.均田制
A.迁都洛阳
B.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C.三长制
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积极整顿吏治,加大反贪污的力度,地方官员每个任期的具体年限不固定,由任期内的政绩好坏来决定下一任期的时间长短;
推行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
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官均由办事能力强和谨守法令的人担当,负责管理农民,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及征发徭役。
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分为两类田地:露田(身死还田)桑田(子孙相继)。
性质: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租调制
固定租调数额。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租:粮食。调:绢帛)
意义: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
政治:
促进了北魏社会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
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意义:
(3)性质:
改变了社会面貌,加快了各族人民交融的进程。
(4)影响:
P30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D
①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③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借鉴和学习了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②联合斗争
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民族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迫使各民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④各民族间的征战
当时各民族的征战打破了各民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的途径

220

221

222
本课时间轴
三国时期
(220-280)
西晋
(266-316)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淝水之战(383)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

隋朝统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