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1课时
教具:多媒体
【学习目标】
1. 学习塑造人物的常见方法,分析人物性格
2. 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小说情节
难点:概括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分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爆竹声声辞旧岁,祝福声中迎新年。”鲁镇的年底毕竟是年底,人们都在忙忙碌碌准备祝福的东西,祈求天地圣众歆享牲醴和香烟,得到无限的幸福。然而,在如此忙碌和热闹中一个女人却无资格参与,更得不到任何祝福,她凄然死去。请大家一起走进这个人物,了解她的遭遇。板书课题《 祝福》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1.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2.写作背景: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亲,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像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运动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祝福》应运而生。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监生 朱拓 间或 不更事 新正 怔怔 牲醴 歆享
瘦削 炮烙 银镯子 烟霭 蹙缩 桌帏 编纂 渣滓
2.阅读课文:
(1)编写祥林嫂简历,列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五、交流展示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的好处: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引人入胜。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六、总结全文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2课时
教具:多媒体
【学习目标】
1.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 探究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祥林嫂的死因
难点:理解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记录了一次特别隆重的葬礼,逝者是鲁迅。送葬的队伍绵延十余里,巴金、茅盾等十六人为他抬棺,灵柩上覆盖着写有“民族魂”的旗帜。这样一个受人敬仰的文坛巨匠,生前一直用他深沉情怀关注着底层的民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的《祝福》,听他讲述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的一生。
二、学习目标
1.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 探究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三、感知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标画出描写祥林嫂的语句。
总结: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本分、容易知足的旧中国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四、探究人物悲剧的原因
祥林嫂为什么活不下去?
1.物质:
“怎么死的?——还是穷死的?”
2.人际关系:
(1)鲁四老爷 “照例皱过眉。……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净,祖宗是不吃。”
(2)四婶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着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3)婆婆 把祥林嫂卖给贺家
(4)大伯 来收屋,赶走了祥林嫂,祥林嫂走投无路。
(5)柳妈 劝祥林嫂捐门槛赎罪。
(6)鲁镇的男人女人 男人听到这里,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特意陪出去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眼里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总结:鲁镇里和来到鲁镇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他们的手上都沾染了祥林嫂的鲜血,他们鄙视、厌弃祥林嫂,他们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困住祥林嫂,把她逼上死路。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祥林嫂的再嫁违背了妇女从一而终、不嫁二夫、夫死守节的节烈观。
(展示鲁迅《我的节烈观》)
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
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
3.社会环境:
鲁镇里的人并非生下来就如此冷漠、无情,他们自己也深受这些思想的毒害而不自知,因为他们生在“吃人”的鲁镇。
祥林嫂离开鲁镇,去了张镇、李镇,结局也不会改变,因为整个社会都是“吃人”的社会。就像《狂人日记》里的一段话:(展示鲁迅《狂人日记》)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有如丁玲所说,在这样的社会里,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唯有改变制度才能改变一切。
五、总结
鲁迅用他冷峻的文字刺破社会黑暗,唤醒沉睡的民众,用他自己的一生为中国呐喊,让国人不再彷徨,他就是我们的民族魂!
(展示鲁迅名言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