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教育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因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并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它们虽风格各异但对我们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为了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唐宋词人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2.下列读书之法与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不符的一项是(3分)( )
A.朱熹提出读书要“熟读精思”“切己体察”。
B.张溥读书“七录”“七焚”,即阅读作品抄写七遍,焚毁七遍。
C.《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向黛玉讲解自己阅读王维《塞上》的体会。
D.王国维读李璟《浣溪沙》,选择词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进行鉴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
B.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伟大诗人,他必然具备“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着“第一等学识”。
C.古代诗词之所以在今天仍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读者在阅读唐宋词时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会导致解读过度。
4.材料一第三段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学校诗歌社团将组织“中国古典诗词阅读”专题活动,邀请你参与并作阅读指导,请结合材料内容,从阅读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提出合理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
B.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C.伍原看到了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故事情节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8.本文标题与《百合花》的标题均有象征作用,试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4分)
9.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①,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②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注】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靧(huì):洗脸。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释A囚B辟为C参谋D未几E辞职F李阳冰为当G涂令H白依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对人称字,以表尊敬。
B.“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与吴筠善”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D.“饮徒”中的“徒”,表示“一类人”,与成语“徒有其名”的“徒”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年轻时就才华出众,益州长史苏颋见到他惊为“天才英特”,认为“少益以学”完全能赶上汉代的司马相如。
B.李白才思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李白侍奉玄宗,经常喝醉酒,并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永王李璘幕下当僚佐,李璘失败李白论罪当斩。李白曾救过郭子仪,这时得郭子仪全力营救,最终免于被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4分)
(2)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4分)
14.文中评价李白“骜放不自修”,请结合文章列举三处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注]春深锁二乔。
【注】铜雀,即铜雀台。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
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侧重写景,下片因景生情。整首词环环相扣,气势磅礴,格调雄浑。
B.《赤壁》开头两句描写发现旧日的武器,磨洗辨认所属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思考。
C.《赤壁》后两句从正面落笔,选择了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含蓄蕴藉
D.两首诗词的作者都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了共同的兴趣,挖掘出历史给人的启迪作用。
16.这两首诗词都运用了周瑜的典故,试分析作者所抒发情感的不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典故来表达诗人渴望得到贤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了富有农村特征的田园生活。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听众的反应和环境氛围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毛泽东诗词以崇高的革命感情、遒劲的创造力量,形成了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类和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 ① 地讴歌革命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斗争的 ② 。《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不仅这首诗把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抒写到了极致,而且写出了红军长征史诗般的经历,可以堪称千古绝唱。毛泽东诗词中讴歌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勇气的警句 ③ ,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等。( )。此外,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他表现美的重要特点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 ④ 地刻画自然形象来表现社会美,如《沁园春·长沙》中“击长空”的鹰、“翔浅底”的鱼等,而他在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指点江山的气度,更令读者心驰神往。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创造奇迹,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的,就是这些警句
B.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创造奇迹的就是这些警句,它们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
C.这些警句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创造奇迹
D.这些警句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创造奇迹,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长安三万里》讲述了高适与李白的交友故事,并缓慢地展开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开元盛世可谓星辉灿烂,除却王维、杜甫等一流的诗人,还有张旭、吴道子等享誉千年的书画大家。这些文人在一起推杯换盏、挥毫泼墨,共同书写了伟大的时代文化。身处这样一个光荣的时代,李白与高适年轻时便 ① 。不过,他们又都屡屡碰壁,不能实现扶摇直上的凌云壮志。李白声名显赫,曾在长安接触到权力的中心,然而不久便被放还,顿觉人生失意。于是诗人退居山林、求仙问道,他的诗歌也因此充盈着复杂的情感——与生俱来的乐观、天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对理想落空的悲愤。不同于浑身氤氲着仙气的李白,高适的人生选择 ② 。在遭遇挫折之后,高适并没有意志消沉、逃往世外,而是回到家中更加勤奋地读书练武。他渴望能够施展胸中韬略、重振高门雄风,然而却一直未能得到晋升的机遇。直到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被擢为淮南节度使。
本片还带给我们书本之外的思考。看电影前,观众难免对高适、李白等人有边塞诗人、谪仙人等刻板印象。而《长安三万里》恰恰展示了教科书之外的多面性:高适除了提笔能写诗,也凭着高家剑法驰骋沙场;而李白,除了鲜衣怒马、仗剑天涯,也有入世的曲折、出世的无奈和暮年的颓唐。我们喜欢李白,但我们了解、喜爱的不能仅仅是一个片面、扁形的人物,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22.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B.三条纵穿横断山脉的公路——318国道、317国道、214国道也因此一跃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景观大道。
C.今天晚上他指挥演唱《黄河大合唱》。他着装得体,神态从容,眼光、手势配合和谐——好一派指挥家的风度。
D.他进门,带着羞赧的表情,搓了搓手,张口说道——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
——《人民日报》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陈独秀
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无论何时,青春总是最具生命力、拥有无限可能的一段时光。以上两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运城市教育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D(选项内容颠倒了二者关系,材料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了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客观上“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
2.B(材料二的观点是要阅读经典的诗句,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B项中“七录”“七焚”是强调读书的勤苦,与作者观点不符。)
3.D(D项表述于文无据。)
4.①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先总述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对现代人的教育意义,然后分别以李、杜、苏、辛为例具体阐述,最后总结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对人格境界的感染;2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如以李、杜、苏、辛为例,很有说服力;引用杜甫的诗句,阐明了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对人格境界的感染。(每点2分,共4分,学生若从论述语言的角度分析亦可)
5.内容:①选择公认的大诗人的作品(或首选唐诗宋词);②要选择难度适中的作品;③选择具有审美价值并能提升人格境界的作品。(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方法:①要澄思渺虑,以“讨教”的阅读态度欣赏作品;②要结合自身人生阅历与经验与诗作进行“交流”“对话”。(答对一点得2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B(“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理解错误。他并不是“始终”毫无畏惧,如“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可见他此时是有畏惧心理的。“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见,他此时并非信念坚定。)
7.D(“均以故事情节取胜”和“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错。)
8.①“路标”象征指引伍原前行的勇气和希望。(2分)②“百合花”象征军民纯洁的情谊和美好的人性。(2分)
9.分析:①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②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③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每答出一点给1分)效果:①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②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③流泪情节丰富主题,引发读者共鸣。(每答出一点给1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DFH(原句标点: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11.D(“徒有其名”的“徒”意为“空;白白地”。)
12.C(根据原文“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可知,“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说法有误。)
13.(1)高力士素来贵重,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要给李白官做,杨贵妃总是阻止。(“耻”意动用法,1分;“摘”,指摘、挑剔,1分;“沮止”,阻止,1分;句意1分)
(2)这时郭子仪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给李白赎罪,于是皇帝下诏将李白长期流放夜郎。适值大赦,李白又回到寻阳,因事获罪下狱。(“以”,来,1分;“会”,恰逢,1分;“坐”,因……获罪,1分;句意1分)
14.①长大后,隐居岷山,好酒任侠。②作为翰林供奉,却与酒徒在集市醉酒。③不笼络权贵,让皇帝的宠臣高力士帮他脱靴。④在宫廷以外的地方穿着宫廷锦袍,旁若无人。(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5.C(诗人并没有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而是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16.①《念奴娇。赤壁怀古》重在描写周瑜的年轻有为,表达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并反衬了自己年华老去却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3分)②《赤壁》认为赤壁之战中周瑜是侥幸取胜,蕴含造化弄人的意味,且隐含着作者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3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7.(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18.①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②峥嵘岁月 ③比比皆是/俯拾皆是 ④栩栩如生(每空1分,共4分)
19.这首诗不仅写出了红军长征史诗般的经历,而且把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抒写到了极致,堪称千古绝唱。(这句话有三处语病:①关联词位置不对,将“这首诗”与“不仅”的位置对调;②两个分句的位置不对,不合逻辑,“写出了红军长征史诗般的经历”与“把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抒写到了极致”位置互换;③句式杂糅,“可以堪称千古绝唱”应改为“可以称得上千古绝唱”或“堪称千古绝唱”。)(改对一处得1分,改对三处得4分)
20.C(括号前面列举了毛泽东诗词中讴歌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勇气的警句,经过分析可知,括号里的内容表述的应是这些警句的作用,因此所填语句的主语为“这些警句”,排除A、B两项;根据“金鼓”“催促”前后关系,排除D项。)
21.①怀抱着远大的政治理想 ②要接地气得多 ③更要是一个全面、立体的圆形人物(每处2分)
22.B(B项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均为“解释说明”。A项,表示语意的转折。C项,表示总结上文。D项,表示提示下文。)
23.【参考立意】①以青春之我,创理想未来。②青春正当时,奋发向未来。③青春正当时,不予负流年。④青春的底色是爱国。⑤以青春之我,报青春之国。⑥乘时代飓风,立青春之志。⑦以青春之名,书时代华章。
参照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帝第九代孙。他的祖先在隋末因犯罪被迫迁到西域,神龙初年,从西域逃回来,客居在巴西。李白出生时,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用来给他命名。李白十岁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州里推举有道科,他不应举。苏颋任益州长史,见到李白,对他感到奇异,说:“这人天才英特,如果稍加努力增长学问,就可和司马相如相比。”然而他喜欢纵横家那一套术数,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后来又客居任城,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每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友好。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他前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文章,感慨惊叹道:“你,是天上谪居世间的仙人呀!”贺知章在玄宗面前说起他,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议论当世的事情,李白奏上一篇赋颂。玄宗赐食给李白,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李白仍和饮酒之徒在集市上喝醉。玄宗坐在沈香子亭里,突然之间心内有些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左右的人用水洒他脸,酒稍醒,他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款待他。李白曾侍奉玄宗饮酒,喝醉后,叫高力士替他脱鞋靴。高力士素来贵重,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要给李白官做,杨贵妃总是阻止。李白自知不被皇上亲近的人容忍,更加傲慢并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八仙人”。他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赐给金帛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李白)曾经乘着月色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他穿着皇帝所赐的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安禄山造反,李白辗转往来于宿松、匡庐之间,永王李璘征用他为幕府僚佐。永王李璘起兵,李白逃回彭泽;永王李璘兵败,李白应当被处死。起初,李白游并州,曾见到郭子仪,认为是个奇才。郭子仪曾经犯法,李白出面解救郭子仪使其免受处罚。这时郭子仪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给李白赎罪,于是皇帝下诏将李白长期流放夜郎。适值大赦,李白又回到寻阳,因事获罪下狱。当时宋若思率领吴兵三千前往河南,路过寻阳,释放他并任用他为参谋,不久李白辞去参谋职。李阳冰任当涂令,李白投靠他。代宗即位,召李白入朝任左拾遗,而李白已去世,终年六十多岁。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喜爱谢家青山,想在这里终老。到他死后,就埋葬在山的东麓。文宗时,下诏把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