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汽化和液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河南省各地八年级物理期末试题选编

文档属性

名称 3.3 汽化和液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河南省各地八年级物理期末试题选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0-18 08:4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 汽化和液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秋·河南洛阳·八年级统考期末)小琴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上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2022秋·河南新乡·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家用电冰箱制冷系统的原理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蒸发器内,制冷剂液化放热 B.在蒸发器内,制冷剂汽化吸热
C.在冷凝器内,制冷剂汽化吸热 D.在冷凝器内,制冷剂液化吸热
3.(2022秋·河南濮阳·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现象中,属于吸热的物态变化是(  )
A.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
B.夏天,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
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冬天,“千里冰封”
4.(2022秋·河南漯河·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分子冰激凌,其制作过程非常简单。
①将沸点为-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液氮瞬间消失不见;
②冰激凌盒中的牛奶瞬间制成冰激凌;
③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
④吃到嘴里的冰激凌解暑降温。
对这四个过程包含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①的形成过程属于升华现象
B.②的形成过程与霜的形成过程一致
C.③中看到的“烟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D.冰激凌在嘴里解暑降温的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5.(2022秋·河南平顶山·八年级统考期末)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6.(2022秋·河南驻马店·八年级统考期末)缺电地方的人们发明了一种陶制的罐中罐“冰箱”,内外罐之间填有沙子,如图。盛夏季节里,有利于给“冰箱”中食物降温的做法是(  )
A.换用铁质材料制作内外罐 B.经常给两罐间的沙子浇水
C.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内 D.把“冰箱”放在湿热环境中
二、多选题
7.(2022秋·河南周口·八年级统考期末)对于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
B.都需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C.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D.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8.(2022秋·河南驻马店·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衣服放在通风的房间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9.(2022秋·河南平顶山·八年级统考期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涉及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戴眼镜的人戴口罩时眼镜片上往往会出现水雾,这是液化现象
B.手背上擦酒精时感到凉,是因为酒精升华吸热
C.夏天打开电冰箱冷冻室的门会看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D.学校里消毒后消毒液过一会就消失了,是发生了蒸发现象
10.(2022秋·河南信阳·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和物态变化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苹果长时间放置后表皮干燥,说明汽化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B.水蒸气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放热
C.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氢气的体积可以使它液化,作为燃料储存在火箭里
D.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口中会冒出白雾,这是汽化现象
三、填空题
11.(2022秋·河南洛阳·八年级统考期末)有一则科学笑话,说的是清朝末年,洋人请清廷官员吃冰棍,以为是热腾腾的食品,大吃一口,吞吐两难。官员请洋人吃炖鸡蛋,表面平淡无奇,其温度接近100℃,烫的满嘴是泡!冰棍冒“白气”的原因是: 。炖鸡蛋的表面有一层猪油(猪油的沸点约为260℃),说明猪油在这里的作用是 。
12.(2022秋·河南驻马店·八年级统考期末)蒸发和 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图中a、b是某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的示意图,其中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13.(2022秋·河南郑州·八年级统考期末)2022年11月29日,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在火箭发射台下会设置大水池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吸热起到保护发射台的作用。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出现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所用燃料为液态的氢和氧,在通常情况下氢和氧是气态的,科技人员是采用 的方法使它们成为液态的。

14.(2022秋·河南新乡·八年级统考期末)小明洗澡时,发现浴室里充满“白气”,洗完澡后发现A、B两根水管,水管A上布满水珠,水管B上完全见不到水珠,如图所示。看到的“白气”实质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此物态变化是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通过小明的发现, 请你判断A、B两根水管中 (选填“A”或“B”)是热水管。
15.(2022秋·河南三门峡·八年级统考期末)冬天,对着手吹气感到冷;对着手呵气,却会感到湿润,觉得暖和。这是由于吹气加快了皮肤表面水分的 ,需要 热量;呵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手掌发生 需要放出热量。
16.(2022秋·河南洛阳·八年级统考期末)勤洗手是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洗手后,将手放在干手机下,干手机吹出热风,通过提高温度和加快 来加快 ,使手迅速变干。在进行核酸检测时,志愿者手拿扩音器组织大家排队,使用扩音器的目的是改变声音的 。
17.(2022秋·河南周口·八年级统考期末)小明在厨房中发现: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 (水蒸气/小水珠)。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嘴附近温度 (填“高”或“低”),水蒸气仍然保持气体状态。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 (填“汽化吸热”或“液化放热”),形成“白气”。
18.(2022秋·河南漯河·八年级统考期末)夏天,人站在电扇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若将一干燥的温度计放在电扇下吹,则温度计的示数将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19.(2022秋·河南新乡·八年级统考期末)“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如图所示是折叠式口罩的规格:长为18.00cm,宽为90.0 ,熔喷布是口罩中最关键的一层过滤材料,它是将聚丙烯材料熔化后放入熔喷模头,再利用高温、高速、高压的热气流将聚丙烯从喷丝板中喷出,在凝网帘上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超细纤维丝,并利用自身的余热互相粘结成非织造布;戴过的口罩内层会变得潮湿,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20.(2022秋·河南焦作·八年级统考期末)现在的汽车里都安装有空调,可以实现冬暖夏凉。使用空调的汽车,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挡风玻璃上都会出现水珠,这水珠的形成,所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同时水珠的出现,也会影响司机的视线,那么,冬天的玻璃上出现水珠,司机会采用什么办法消除水珠: (写出一条)。
四、实验题
21.(2022秋·河南郑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甲图装置不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冰块 ,而且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数据;
(2)图乙是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此时温度为 ℃;
(3)分析图像可知,冰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
(4)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其原因是 ;当小明在烧杯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能够沸腾,说明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2.(2022秋·河南信阳·八年级统考期末)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乙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 ;
(2)在沸腾实验中,小组记录的数据如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3)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填序号);
①得到可靠的结论
②减小实验误差
(4)如图丙是另一小组做“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时得出甲、乙两种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其中 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图象中 段是它的熔化过程,熔化过程中经历了 min。
23.(2022秋·河南洛阳·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图甲、乙分别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和“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小汝将这两个实验进行对比研究,图丙、图丁是实验后画出的图象,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在完成这两项实验时,首先要组装器材,组装这些实验器材时,应该 (选填“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或“没有要求”);
(2)图甲中我们看到盛有冰的试管放在温水中进行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是 ;
(3)由丙图象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由丁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
24.(2022秋·河南周口·八年级统考期末)物理实验小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每隔2min记录一次温度,得到了如表所示加热时间与水温的一些实验数据。
时间/min 0 2 3 4 6 8 10 12 14
温度/℃ 25 65 85 98 98 98 98 98
(1)组装实验装置时,对于盛水的烧杯和测水温的温度计,应先调整 (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
(2)小组同学观察到烧杯中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图中 (选填“A”或“B”)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如图丙是在第2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应读为 ;
(4)小组讨论时,发现从加热到水沸腾时,需要的时间较长,要想缩短实验时间应采取的方法是: 。
25.(2022秋·河南新乡·八年级统考期末)小亮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请你帮他解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1)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浸没在水中,不要碰到 。按规范组装器材,在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此时应适当将 (选填“铁杆向上”或“铁圈向下”)调整;
(2)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温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 (选填“增加”或“减少”)水的质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3)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沸点为 ℃;,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6.(2022秋·河南焦作·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甲,是某小组进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的装置。
(1)在组装图甲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烧杯中的水温为 ℃。从图像丙可以看出,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
(3)结合甲、丙两图,请你对本实验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写出一条即可)
27.(2022秋·河南三门峡·八年级统考期末)某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观察到如下现象:
(1)当水沸腾时其温度如图所示,则当地水的沸点是 摄氏度;
(2)当水沸腾时,在杯口出现了大量“白气”,“白气”是因为水蒸气遇冷 (选填“汽化”或“液化”)形成的;
(3)这位同学在实验完成后,发现自己做实验的时间较长,通过认真分析,他找出了实验时间过长的原因是因为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则要缩短实验时间,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加大酒精的火焰
B.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
C.用初温较高的水
28.(2022秋·河南驻马店·八年级统考期末)小明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1甲所示: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2)图1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水的沸腾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低于100℃,则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小明观察到水沸腾时产生气泡的现象应是图2中的 ;小明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3)由下表给出的信息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选填“水银”或“酒精”)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酒精
五、简答题
29.(2022秋·河南周口·八年级期末)从冰箱里取出汽水瓶,过一会儿就看见瓶壁上附满了小水珠,这是为什么?
六、综合题
30.(2022秋·河南周口·八年级统考期末)“飞天”舱外航天服
北京时间2022年9月17日17时47分,经过约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如图是航天员蔡旭哲首次出舱并登上小机械臂的照片。
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在太空行走和工作的交通工具。为方便航天员出舱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我国科研人员精益求精,对服装的关键部件进行了技术创新。
头盔面窗。在太空中,保持视野清晰并非易事。出舱时,有时会遇到﹣100℃的低温,头盔面窗的温度也会下降,而航天员口鼻中散出的热气就会在面窗上结雾,妨碍航天员的视野。为此,科研人员采取通风去湿法、双层面窗法,保障了面窗的透明度。
关节结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虾外壳的结构,创新出套接式的关节结构,既保证各关节强度和气密性,又保证了灵活性。
手套。科研人员先后对材料进行了几十次调配,最终确定了最佳方案。目前,该手套可以轻松握住气闸舱外的栏杆。
气液控制台。它集中了20多种阀门,航天员可以通过高度集成的控制台来控制所有的气路系统。
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彰显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速度。
(1)图中,以地球为参照物,蔡旭哲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
(2)宇航员的头盔面窗上若结雾,会结在面窗的 (选填“里面”或“外面”),雾是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的结果。在“飞天”舱外航天服中,科研人员采取 方法保障了面窗的透明度。
参考答案:
1.D
【详解】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碗里蒸发出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液化现象,都要放出热量。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AB.由图可知,液态制冷剂经过蒸发器后得到常温常压气态制冷剂,制冷剂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而汽化是吸热的过程,故A错误;故B正确;
CD.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经过冷凝器后得到液态制冷剂,制冷剂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但液化是放热过程,故CD错误。
故选B。
3.C
【详解】A.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热,故A不合题意;
B.白气是由水中产生的大量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热,故B不合题意;
C.雾的消散是雾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故C符合题意;
D.结冰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要放热,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A.将沸点为-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液氮瞬间消失不见,是液氮从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故A错误;
B.冰激凌盒中的牛奶瞬间制成冰激凌,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霜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晶是凝华过程,两者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的,故B错误;
C.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中的“烟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所以“烟雾”是小水珠,故C错误;
D.冰激凌吃到嘴里,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收热量,故D正确。
故选D。
5.C
【详解】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根据题意,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面组织骤然变冷,常温下即可汽化说明乙烷具有较低的沸点。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B
【详解】A.陶罐隔热效果较好,铁导热性好,不适合,故A不符合题意;
B.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利用了水蒸发吸热,使食物的温度降低,故B符合题意;
CD.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或湿热环境内不容易蒸发,所以不适合,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C
【详解】A.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故A正确;
B.沸腾时温度要达到沸点,需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而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故B错误;
C.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故C正确;
D.蒸发和沸腾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选AC。
8.AD
【详解】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越快。
A.将衣服放在通风的房间中,加快了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可加快蒸发,故A符合题意;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是控制了蒸发面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故减慢了蒸发,故B不合题意;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是控制了蒸发面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故减慢了蒸发,故C不合题意;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是通过增大表面积、提高温度来加快蒸发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9.AD
【详解】A.戴口罩时,眼镜片上出现水雾,这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镜片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A正确;
B.手背上擦酒精时感到凉,是因为酒精汽化(蒸发)时吸收手的热量,使得手表面温度降低感到凉,故B错误;
C.夏天打开电冰箱冷冻室的门会看到“白气”,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
D.学校里消毒后消毒液过一会就消失了,是消毒液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了蒸发现象,故D正确。
故选AD。
10.BC
【详解】A.苹果长时间放置后表皮干瘪,这是蒸发现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它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也是一种汽化现象,它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故A错误;
B.水蒸气液化为同温度的水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故B正确;
C.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故C正确;
D.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口中呼出的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放热形成小水珠飘在空中形成“白气”,故D错误。
故选BC。
11. 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 阻碍了水的蒸发
【详解】[1]冰棍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
[2]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炖鸡蛋的表面有一层猪油,是为了阻碍水的蒸发。
12. 沸腾 b
【详解】[1]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2]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温度相同,有大量的水汽化成水蒸气进入气泡,图(a)符合沸腾时的现象;整个容器中上层温度低于下层温度,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图(b)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13. 汽化 液化 压缩体积
【详解】[1][2]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水吸收巨大的热量,汽化成水蒸气升空,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成小液滴,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3]“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所用燃料为液态的氢和氧,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14. 小水滴 放出 B
【详解】[1][2]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需要放出热量。
[3]因为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水管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附在冷水管上,水管A上布满水珠,水管B上完全见不到水珠,故A管通的是冷水,B管是热水管。
15. 蒸发 吸收 液化
【详解】[1][2]对手“吹气”时,加快了手上汗液的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使手的温度降低,所以会感到手冷。
[3]对手“呵气”时,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手后,液化成小水珠,液化放热,使手温度升高,所以手感到暖和。
16. 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蒸发 响度
【详解】[1][2]热风干手器吹出的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的温度,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
[3]扩音器主要是为了使声音变大,即改变声音的响度。
17. 小水珠 高 液化放热
【详解】(1)[1]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①[2]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不会液化,仍是气态,所以看不到“白气”。
②[3]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温度降低了,水蒸气液化,形成了小水珠,所以看到了“白气”。
18. 汗水蒸发(汽化)吸热 不变
【详解】[1]夏天,人站在电风扇下时,风速带动空气流动,空气流速加快,促使皮肤表面汗水蒸发加快,蒸发吸热,所以人会感到凉爽。
[2]若将一干燥的温度计放在电扇下吹,虽然空气流速加快了,但是干燥的温度计没有液体蒸发,不会有热量的散失,因此温度计的示数不变。
19. mm 凝固 液化
【详解】[1]折叠式口罩的规格为:长18.00cm,宽
9.00cm=90.0mm
[2]将聚丙烯材料熔化后放入熔喷模头时是液态,在凝网帘上形成固态的超细纤维丝,从液态到固态的过程为凝固。
[3]戴过的口罩内层会变得潮湿,是呼气时带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0. 相同 开暖风对着前挡风玻璃吹
【详解】[1]窗户玻璃表面的小水珠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是相同的。
[2]开暖风对着前挡风玻璃吹,可以消除水珠。
21. 受热均匀 慢 -2 不变 见解析 升高
【详解】(1)[1][2]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受热比较均匀,并且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3]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是-2℃。
(3)[4]由图丙可知,2~6min冰处于熔化过程中,此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0℃不变。
(4)[5][6]水沸腾需要同时满足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变,试管中的水温到达沸点,但是因为试管内外没有温差,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能够沸腾,说明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升高。
22. B 99 停止加热 ① 甲 80 BC 6
【详解】(1)[1]图乙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B;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2)[2]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从第4min开始,水的温度保持99℃不变,水的沸点是99℃;
[3]水沸腾后,若撤去加热源,则水不再吸收热量,也就不能维持沸腾状态,所以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能够继续沸腾。
(3)[4]实验中,为了总结归纳得出普遍的规律,得到可靠的结论,收集多组数据,故①正确,②错误。
(4)[5][6][7][8]如图丙是另一小组做“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时得出甲、乙两种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甲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乙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甲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80℃,图象中BC段是它的熔化过程,熔化过程中经历了
10min﹣4min=6min
23. 自下而上 受热均匀 晶体 100℃
【详解】(1)[1]因为外焰温度最高,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
(2)[2]水浴加热法可以使被加热物质受热更加均匀,加热过程更加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所以盛有冰的试管放在温水中进行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是受热均匀。
(3)[3][4]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图丙所示的图像中显示冰在熔化时即BC阶段试管中的物质温度不变,为固液共存态,温度为冰的熔点,所以冰是晶体;水温到达沸点后继续吸收热量且温度不变;根据图丁可知,水在温度到达100℃时不再升高,所以水的沸点是100℃。
24. 烧杯 A 48℃ 减少水的质量
【详解】(1)[1]因为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可以提高加热效率,所以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所以安装器材时,酒精灯需要点燃,以便确定铁圈的位置。所以应先调整烧杯的位置。
(2)[2]水沸腾前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因为温度降低,气泡里面的水蒸气液化进入水中,使气泡逐渐变小。水沸腾时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所以图A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3]由图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在40℃~50℃之间,根据液柱上表面所对应数值可知温度值48℃。
(4)[4]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加热到沸腾所需要的热量减少,在同样的加热条件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缩短。
25. 烧杯底部或侧壁 铁杆向上 缩短加热时间 减少 95 不变
【详解】(1)[1]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被测物质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侧壁。
[2]如果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此时应适当将铁杆向上调整,因为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不能向下调整铁圈。
(2)[3][4]试验使用温水或减少水的质量都是为了加热时使水的温度上升较快,缩短加热时间。
(3)[5][6]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在90~100℃之间,所以温度值为95℃,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吸收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
26. 自下而上 93 96 减少水的质量
【详解】(1)[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烧杯所在的位置;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被测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所以确定好烧杯的位置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故组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2]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读出该温度计的读数为93℃,烧杯中的水温为93℃。
[3]分析图像可知,当温度达到96℃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再升高,则水的沸点为96℃。
(3)[4]结合图丙可知,该实验进行是时间较长,为了节约实验时间,可以适当的减少水的质量。
27. 99 液化 B
【详解】(1)[1]图中温度计分度值是1℃,此时的示数是99℃,因为水在沸腾,所以当地水的沸点是 99℃。
(2)[2]白气是沸腾产生的高温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3)[3]水加热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也可能是水量太多,也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太小等;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加大酒精灯的火焰或减少水的质量,也可以提高水的初温;增加水的质量会使加热时间更长,故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8. 84 低于 乙 不可行 水银
【详解】(1)[1]如图1乙,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数字越往上越大,为零上,示数为84℃。
(2)[2]大气压越高,水的沸点越高,大气压越低,水的的沸点越低。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实验中水的沸点低于100℃,说明当时的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3]水沸腾时,内部的水不断汽化变成水蒸气,形成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周围的水又不断汽化,气泡内的水蒸气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大,所以水沸腾时产生气泡的现象应是图2中的乙。
[4]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与火焰大小没有关系,所以这种做法不可行。
(3)[5]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本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8℃,由表中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为78℃,低于水的沸点,不能使用酒精温度计;而水银的沸点为357℃,高于水的沸点,所以使用的是水银温度计。
29.见解析
【详解】从冰箱里取出汽水瓶,过一会儿就看见瓶壁上附满了小水珠,因为从冰箱里拿出的汽水瓶,瓶壁较冷,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瓶壁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外壁上。
30. 运动 里面 液化 通风去湿法、双层面窗法
【详解】(1)[1]蔡旭哲相对于地球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地球为参照物,蔡旭哲是运动的。
(2)[2][3]宇航员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面窗会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面窗的里面。
[4]由阅读资料可知,科研人员采取通风去湿法、双层面窗法,保障了面窗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