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复习集训(材料分析题专项)
历史考试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材料分析题
得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 (2分)“统一文字”指的是什么书体 这一举措有什么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各采取了什么措施?此外,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2.(2023九上·云枫开学考)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材料二:
材料三:(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四:两汉时期,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赋税徭役制度、统一的军事制度、统一的法律制度、统一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统一的选官任官制度、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1) 材料一中的“黄帝”“炎帝”是位于我国哪一大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什么?
(2) 材料二所示西周地方上的行政制度是什么?材料二所示秦朝的行政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这一行政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行政制度对国家发展产生的积极性影响。
(3) 材料三中的“上”是指哪位历史人物?为了巩固统一,这位历史人物采用了哪些措施?(请至少列举两例)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汉武帝时在“行政体制”上建立了什么制度监视州部?
(5)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请你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2023七上·榆树开学考)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结合下列发现历史的途径,回答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
【文物中的历史】
【传说中的历史】
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
——《史记 五帝本纪》
材料二:“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 尚贤》
材料三: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生虚壁,江生走沙白。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全唐诗 禹庙》
【探究中的历史】
(1)结合图一回答元谋人在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
(2)参观图二中的周口店遗址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3)图三文物被我国哪一原始居民使用过?图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图三和图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请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材料一记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材料二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哪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请你列举几位通过该制度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5)材料三体现了禹的主要功绩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大禹的事迹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精神品质?
(6)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知道,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请你再举出一例来。
4.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食物话变迁】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1)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3)请各举出一例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5.历史用一种巨大的力量让今人的梦想有了最具有价值的解释和支撑。历史总是会给予有为者最好的不谋而合。改革开放当下的中国,正沿着“丝绸之路”这一历史“名片”,走向世界拥抱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丝绸之路
材料三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材料三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交流方面的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感悟出哪些“丝路精神”?
6.分封制与西周王朝的兴衰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初分封略表》
要封国 晋 卫 鲁 燕 齐 宋
首封对象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功臣 先代贵族
分封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材料二 “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材料三
材料四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哪些?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这些人为诸侯?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信息,说明诸侯国对西周统治的巩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四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怎样的政治形势?
7.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著名思想家的什么政治主张?
(2)材料二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主张。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该观点是哪家学派的观点?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基础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该局面出现的重要意义。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3)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皇帝:秦始皇(或嬴政)。书体:小篆。意义: 有利于政令的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了统一。
(2)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或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经济上: 实行盐铁专卖;军事上: 北击匈奴。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可知反映的是秦始皇或嬴政在位时期采取的措施,秦统一中国后发现此前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一,不利于巩固统一,为此,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为全国规范的文字。这一举措有利于政令的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了统一。
(2)根据材料二“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方面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并在中央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经济上: 实行盐铁专卖;军事上: 北击匈奴。
故答案为:
(1)皇帝:秦始皇(或嬴政)。书体:小篆。意义:有利于政令的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了统一。
(2)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或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经济上: 实行盐铁专卖;军事上: 北击匈奴。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2.【答案】(1)黄河流域;人文初祖。
(2)分封制;郡县制;影响: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人物:秦始皇(或嬴政);措施: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上焚书坑儒;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交通上修建驰道,统一车轨;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平岭南,开凿灵渠。
(4)刺史制度。
(5)中国历史发展总趋势为走向统一;或者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是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正确评价秦始皇;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流域:根据所学可知,“黄帝”“炎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称呼:根据所学可知,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被称为人文初祖。
(2)制度:根据材料二图一“西周主要封国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地方上的行政制度是分封制。
制度:根据材料二图二“秦朝疆域图”“巴郡”“南海郡”,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行政制度开创了郡县制。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实行,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人物:根据材料三“(秦朝初年)……皆决于上”,结合所学可知, 材料三中的“上”是指秦始皇(或嬴政)。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上焚书坑儒;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交通上修建驰道,统一车轨;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平岭南,开凿灵渠。
(4)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在“行政体制”上建立了刺史制度监视州部,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5)总趋势:综合材料一二可知,分封制下造成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材料三四反映了国家结合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由此可知,中国历史发展总趋势为走向统一;或者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是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故答案为:(1)黄河流域;人文初祖。
(2)分封制;郡县制;影响: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人物:秦始皇(或嬴政);措施: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上焚书坑儒;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交通上修建驰道,统一车轨;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平岭南,开凿灵渠。
(4)刺史制度。
(5)中国历史发展总趋势为走向统一;或者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是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帝炎帝、人文初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远古历史传说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点是西周分封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周分封制度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始皇,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汉刺史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西汉刺史制度的相关史实。
(5)本题是历史知识总结,解题关键是依据材料,综合分析,运用所学知识总结阐述。
3.【答案】(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打制石器
(3)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都会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答出两项即可)。
(4)涿鹿之战;禅让制;尧、舜、禹(2个人物即可)。
(5)大禹治水;大公无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忠于职守等。(答出两个精神即可)
(6)上网查询、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考古发掘、观看纪录片等。(任意一个即可)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根据所学知识知识,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获取食物,已经学会使用火,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故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是打制石器。
(3)图3的文物是猪纹黑陶钵,被河姆渡居民使用过;图4的文物是半坡人使用的鱼纹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人都进入了农耕时代,他们能够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建造房屋,从事原始农业活动。
(4)根据材料信息“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可知,这记录的是黄帝、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之间的涿鹿之战。根据材料信息“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可知,这反映的是禅让制,其中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继承的部落首领。
(5)根据所学知识,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治理了洪水,从其治水的功绩中,反映出大禹大公无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
(6)历史能够引导我们了解过去的事物,尤其是当下社会信息技术发达,社会文化繁荣,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考古发掘、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来了解历史。(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涿鹿之战、禅让制、大禹治水以及精神品质、了解历史的途径等知识。
4.【答案】(1)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打制;图二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磨制。
(2)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4)说明我国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5)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答出两点即可)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图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是采用打制的方法制作的; 图二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是采用磨制的方法制作的;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显示了工具越来越先进, 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 , 说明我国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5)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 : 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
故答案为:(1) 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打制;图二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磨制。
(2) 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4) 说明我国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5) 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图片含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在第一题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
(4)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从多方面分析理解。
5.【答案】(1)事件:张骞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长安。双向交流。
(3)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4)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其目的是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物品文化传向国外,外国的物品文化传到中国,它具有双向性;
(3)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
故答案为:(1)事件:张骞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长安, 双向交流
(3)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4)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特别是其中的文字提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看出起点是长安回答即可;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先进行理解,再概括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6.【答案】(1)对象包括:宗亲;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目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西周的统治;安抚前朝遗民,赢得民众支持
(2)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巩固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3)现象:春秋争霸。政治形势: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 宗亲;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周天子分封这些人为诸侯的目的是: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 加强西周的统治 ; 安抚前朝遗民 , 赢得民众支持 ;
(2)依据材料二信息和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巩固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3)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图片显示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 王室衰微 , 分封制逐步瓦解 ,诸侯争霸;
故答案为:(1)对象包括:宗亲;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目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西周的统治;安抚前朝遗民,赢得民众支持
(2)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巩固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3)现象:春秋争霸。政治形势: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再结合图片,看懂图片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紧贴这些图片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7.【答案】(1)人物: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
(2)道德品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政治主张:“仁政”
(3)观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派别:道家学派。
(4)局面:百家争鸣。意义:构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其中的“ 道之以政 ”“ 道之以德 ”,可以看出,反映了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信息“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三的观点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思想;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基础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是百家争鸣;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百家争鸣, 构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推动社会的发展 ;
故答案为:(1)人物: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
(2)道德品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政治主张:“仁政”
(3)观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派别:道家学派。
(4)局面:百家争鸣。意义:构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不要向外延伸;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再概括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8.【答案】(1)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环境,而奖励军功则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适应国家统一大潮奠定了基础。
(2)统一度量衡;
(3)法家;赏厚刑重,才能使法令通行,达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他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的社会安定,为秦国经济发展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过重的刑法,给人民利益也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环境,而奖励军功则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适应国家统一大潮奠定了基础,因此毛泽东称赞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显示的是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灭掉六国后,又统一文字、统一货币,这些措施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属于战国时期的法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赏厚刑重,才能使法令通行,达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他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的社会安定,为秦国经济发展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过重的刑法,给人民利益也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故答案为:(1)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环境,而奖励军功则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适应国家统一大潮奠定了基础。
(2)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货币等
(3)法家;赏厚刑重,才能使法令通行,达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他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的社会安定,为秦国经济发展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过重的刑法,给人民利益也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主要是说明人物的做法起到的作用,这是判断人物的主要依据;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评价,注意从事件的影响评价。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复习集训(材料分析题专项)
历史考试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材料分析题
得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 (2分)“统一文字”指的是什么书体 这一举措有什么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各采取了什么措施?此外,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1)皇帝:秦始皇(或嬴政)。书体:小篆。意义: 有利于政令的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了统一。
(2)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或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经济上: 实行盐铁专卖;军事上: 北击匈奴。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可知反映的是秦始皇或嬴政在位时期采取的措施,秦统一中国后发现此前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一,不利于巩固统一,为此,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为全国规范的文字。这一举措有利于政令的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了统一。
(2)根据材料二“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方面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并在中央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经济上: 实行盐铁专卖;军事上: 北击匈奴。
故答案为:
(1)皇帝:秦始皇(或嬴政)。书体:小篆。意义:有利于政令的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了统一。
(2)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或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经济上: 实行盐铁专卖;军事上: 北击匈奴。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2.(2023九上·云枫开学考)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材料二:
材料三:(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四:两汉时期,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赋税徭役制度、统一的军事制度、统一的法律制度、统一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统一的选官任官制度、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1) 材料一中的“黄帝”“炎帝”是位于我国哪一大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什么?
(2) 材料二所示西周地方上的行政制度是什么?材料二所示秦朝的行政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这一行政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行政制度对国家发展产生的积极性影响。
(3) 材料三中的“上”是指哪位历史人物?为了巩固统一,这位历史人物采用了哪些措施?(请至少列举两例)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汉武帝时在“行政体制”上建立了什么制度监视州部?
(5)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请你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1)黄河流域;人文初祖。
(2)分封制;郡县制;影响: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人物:秦始皇(或嬴政);措施: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上焚书坑儒;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交通上修建驰道,统一车轨;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平岭南,开凿灵渠。
(4)刺史制度。
(5)中国历史发展总趋势为走向统一;或者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是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正确评价秦始皇;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流域:根据所学可知,“黄帝”“炎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称呼:根据所学可知,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被称为人文初祖。
(2)制度:根据材料二图一“西周主要封国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地方上的行政制度是分封制。
制度:根据材料二图二“秦朝疆域图”“巴郡”“南海郡”,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行政制度开创了郡县制。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实行,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人物:根据材料三“(秦朝初年)……皆决于上”,结合所学可知, 材料三中的“上”是指秦始皇(或嬴政)。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上焚书坑儒;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交通上修建驰道,统一车轨;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平岭南,开凿灵渠。
(4)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在“行政体制”上建立了刺史制度监视州部,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5)总趋势:综合材料一二可知,分封制下造成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材料三四反映了国家结合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由此可知,中国历史发展总趋势为走向统一;或者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是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故答案为:(1)黄河流域;人文初祖。
(2)分封制;郡县制;影响: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人物:秦始皇(或嬴政);措施: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上焚书坑儒;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交通上修建驰道,统一车轨;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平岭南,开凿灵渠。
(4)刺史制度。
(5)中国历史发展总趋势为走向统一;或者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是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帝炎帝、人文初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远古历史传说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点是西周分封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周分封制度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始皇,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汉刺史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西汉刺史制度的相关史实。
(5)本题是历史知识总结,解题关键是依据材料,综合分析,运用所学知识总结阐述。
3.(2023七上·榆树开学考)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结合下列发现历史的途径,回答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
【文物中的历史】
【传说中的历史】
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
——《史记 五帝本纪》
材料二:“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 尚贤》
材料三: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生虚壁,江生走沙白。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全唐诗 禹庙》
【探究中的历史】
(1)结合图一回答元谋人在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
(2)参观图二中的周口店遗址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3)图三文物被我国哪一原始居民使用过?图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图三和图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请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材料一记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材料二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哪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请你列举几位通过该制度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5)材料三体现了禹的主要功绩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大禹的事迹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精神品质?
(6)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知道,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请你再举出一例来。
【答案】(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打制石器
(3)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都会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答出两项即可)。
(4)涿鹿之战;禅让制;尧、舜、禹(2个人物即可)。
(5)大禹治水;大公无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忠于职守等。(答出两个精神即可)
(6)上网查询、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考古发掘、观看纪录片等。(任意一个即可)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根据所学知识知识,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获取食物,已经学会使用火,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故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是打制石器。
(3)图3的文物是猪纹黑陶钵,被河姆渡居民使用过;图4的文物是半坡人使用的鱼纹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人都进入了农耕时代,他们能够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建造房屋,从事原始农业活动。
(4)根据材料信息“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可知,这记录的是黄帝、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之间的涿鹿之战。根据材料信息“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可知,这反映的是禅让制,其中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继承的部落首领。
(5)根据所学知识,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治理了洪水,从其治水的功绩中,反映出大禹大公无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
(6)历史能够引导我们了解过去的事物,尤其是当下社会信息技术发达,社会文化繁荣,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考古发掘、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来了解历史。(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涿鹿之战、禅让制、大禹治水以及精神品质、了解历史的途径等知识。
4.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食物话变迁】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1)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3)请各举出一例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打制;图二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磨制。
(2)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4)说明我国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5)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答出两点即可)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图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是采用打制的方法制作的; 图二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是采用磨制的方法制作的;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显示了工具越来越先进, 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 , 说明我国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5)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 : 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
故答案为:(1) 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打制;图二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磨制。
(2) 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4) 说明我国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5) 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图片含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在第一题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
(4)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从多方面分析理解。
5.历史用一种巨大的力量让今人的梦想有了最具有价值的解释和支撑。历史总是会给予有为者最好的不谋而合。改革开放当下的中国,正沿着“丝绸之路”这一历史“名片”,走向世界拥抱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丝绸之路
材料三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材料三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交流方面的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感悟出哪些“丝路精神”?
【答案】(1)事件:张骞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长安。双向交流。
(3)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4)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其目的是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物品文化传向国外,外国的物品文化传到中国,它具有双向性;
(3)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
故答案为:(1)事件:张骞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长安, 双向交流
(3)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4)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特别是其中的文字提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看出起点是长安回答即可;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先进行理解,再概括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6.分封制与西周王朝的兴衰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初分封略表》
要封国 晋 卫 鲁 燕 齐 宋
首封对象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功臣 先代贵族
分封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材料二 “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材料三
材料四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哪些?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这些人为诸侯?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信息,说明诸侯国对西周统治的巩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四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怎样的政治形势?
【答案】(1)对象包括:宗亲;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目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西周的统治;安抚前朝遗民,赢得民众支持
(2)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巩固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3)现象:春秋争霸。政治形势: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 宗亲;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周天子分封这些人为诸侯的目的是: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 加强西周的统治 ; 安抚前朝遗民 , 赢得民众支持 ;
(2)依据材料二信息和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巩固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3)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图片显示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 王室衰微 , 分封制逐步瓦解 ,诸侯争霸;
故答案为:(1)对象包括:宗亲;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目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西周的统治;安抚前朝遗民,赢得民众支持
(2)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巩固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3)现象:春秋争霸。政治形势: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再结合图片,看懂图片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紧贴这些图片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7.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著名思想家的什么政治主张?
(2)材料二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主张。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该观点是哪家学派的观点?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基础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该局面出现的重要意义。
【答案】(1)人物: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
(2)道德品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政治主张:“仁政”
(3)观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派别:道家学派。
(4)局面:百家争鸣。意义:构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其中的“ 道之以政 ”“ 道之以德 ”,可以看出,反映了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信息“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三的观点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思想;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基础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是百家争鸣;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百家争鸣, 构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推动社会的发展 ;
故答案为:(1)人物: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
(2)道德品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政治主张:“仁政”
(3)观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派别:道家学派。
(4)局面:百家争鸣。意义:构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不要向外延伸;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再概括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3)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答案】(1)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环境,而奖励军功则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适应国家统一大潮奠定了基础。
(2)统一度量衡;
(3)法家;赏厚刑重,才能使法令通行,达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他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的社会安定,为秦国经济发展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过重的刑法,给人民利益也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环境,而奖励军功则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适应国家统一大潮奠定了基础,因此毛泽东称赞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显示的是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灭掉六国后,又统一文字、统一货币,这些措施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属于战国时期的法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赏厚刑重,才能使法令通行,达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他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的社会安定,为秦国经济发展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过重的刑法,给人民利益也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故答案为:(1)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环境,而奖励军功则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适应国家统一大潮奠定了基础。
(2)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货币等
(3)法家;赏厚刑重,才能使法令通行,达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他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的社会安定,为秦国经济发展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过重的刑法,给人民利益也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主要是说明人物的做法起到的作用,这是判断人物的主要依据;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评价,注意从事件的影响评价。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