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五)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4 15:45:3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五)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2022年7月18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青田开幕,我国多处稻作系统项目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列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北京人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元谋人靠打猎、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为生,不会种植,A项不符合题意;
B:半坡人主要种植粟,B项不符合题意;
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C项符合题意;
D:北京人靠打猎、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为生,不会种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2.(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中华民族祭祀黄帝和炎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2年4月5日上午,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2022年5月26日,在炎帝陵,隆重举行了“以诗为媒致敬炎帝”壬寅年全球华人华侨纪念炎帝诞辰炎帝陵祭祀典礼系列活动。这些祭祀活动的举行主要是因为(  )
A.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
C.黄帝和炎帝治理黄河水患的贡献较大
D.黄帝和炎帝都教民开垦和种植农作物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中华民族祭祀黄帝和炎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和结合所学可知,此举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后来,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炎、黄两个部族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符合题意;
B: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大禹治理黄河水患的贡献较大,C项不符合题意;
D:炎帝教民开垦和种植农作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文初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3.下列历史现象可能出现在部落联盟首领尧时期的是(  )
A.为争夺已经开发的地区,尧经常与其他部落发生惊心动魄的战争
B.洪水不再泛滥,人民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C.尧被部落联盟推举而当选为首领
D.一个人因触犯刑法而被抓进了监狱
【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C是正确的选项;
为争夺已经开发的地区,尧经常与其他部落发生惊心动魄的战争,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排除A;
禹治理了黄河,洪水不再泛滥,人民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排除B;
一个人因触犯刑法而被抓进了监狱,最早可能发生在夏朝,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尧舜禹的“禅让”,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4.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China”时,意思指的就是“中国”)。中国有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中国原始居民中最早懂得烧制彩陶技术的是(  )
A.元谋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彩陶可知这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会制造彩陶。
5.(2022七上·尧都月考) “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如图所示文物共同印证了(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五谷的国家
B.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C.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稻
D.我国早期国家农业的发展情况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可知,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B项正确;
题干图片体现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和黍的国家,而不是最早栽培五谷的国家,排除A项;
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而不是稻,排除C项;
题干图片出现在距今10000年左右,此时还没产生早期的国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的相关史实。
6.下列最能体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
A.粟的种植 B.水稻的种植 C.玉米的种植 D.黍的种植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粟的种植,最早是半坡原始居民,不符合题意;
C.玉米的种植,最早出现于美洲,不符合题意;
D. 黍的种植 ,最早出现于北方地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河姆渡原始农耕成就”,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7.如下表材料说明,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的最主要特点是(  )
A.错综复杂 B.分散杂居 C.扩张征服 D.多元一体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据题干“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后,炎、黄二部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的华夏族主体。故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的最主要特点是多元一体,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我国北方地区的先民以种植粟、黍为主,南方则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然而1934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在调查河南仰韶文化遗址时发现陶片上有稻谷压痕,经鉴定后证实该陶片上的稻谷压痕为栽培水稻的稻壳。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  )
A.人类活动范围影响作物类型 B.北粟南稻并非界限分明
C.南北地区农业种植相互交流 D.北方种植水稻早于南方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题干现象说明我国原始社会北粟南稻并非界限分明。距今约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
9.(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如图所示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图片为隶书,起源于秦朝,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A项不符合题意;
B:图片为楷书,三国时期的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楷书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图片为甲骨文,C项符合题意;
D:图片为草书,形成于汉朝,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10.(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经济领域变革的是(  )
A.少数民族交往密切 B.铁器牛耕出现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称雄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少数民族交往密切反映的是民族关系,不是经济领域的变革,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经济领域”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生大变革,B项符合题意;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是思想领域方面的变革,C项不符合题意;
D:诸侯争霸称雄是政治领域方面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关键信息“经济领域”,结合所学回答。
11.“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夏、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国人暴动” D.少数民族的入侵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的统治者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他们都是有名的暴君,由于施行暴政,失去民心,最终导致夏、商的灭亡。周厉王的暴政导致西周势力衰弱,周幽王在位时,统治昏庸,西周灭亡,B项正确;
诸侯的反叛,并不是其根本原因,排除A项;
西周统治的暴政,导致发生国人暴动,排除C项;
少数民族的入侵,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商、周残暴统治的认识。
12.(2023七上·桐柏月考)下面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其中空白处应填写的人物是(  )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商王____ 统治: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A.桀 B.盘庚 C.汤 D.厉王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王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桀,夏朝的亡国之君,不符合题意;
B.盘庚,商王盘庚迁殷,不符合题意;
D.历王,西周周历王与民争利,引发“国人暴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13.《战国策·秦策》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下列工程对“天府之国”美誉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
A.灵渠 B.白渠 C.都江堰 D.长城
【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A项不符合题意;
B:白渠建于汉武帝,引泾水注入渭水,为关中平原农田带来了肥沃的沉积土壤,B项不符合题意;
C: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 “天府之国”,C项符合题意;
D:秦始皇三十二年,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收复河南地。主持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识记并准确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14.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反映的应该是(  )
A.商朝的建立 B.西周的建立 C.夏朝的建立 D.东周的建立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A项符合题意;
B: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B项不符合题意;
C: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15.(2023七上·信阳月考)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会经历下列些事件(  )
①周武王的军队与商纣王的军队在牧野展开激战 ②商军大败,商朝灭亡
③周文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④周武王在商朝倒戈军队的引领下,攻入商都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而不是周文王,③表述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而不是周文王,③表述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武王在商朝倒戈军队的引领下,攻入商都,商军大败,商朝灭亡。①②④排序正确,C项符合题意;
D: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而不是周文王,③表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牧野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16.(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诗经 卫风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此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春秋争霸 B.商鞅变法 C.战国兼并 D.楚汉之争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齐桓公”“尊王攘夷”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与齐桓公无关,排除B;
战国兼并与题干反映的春秋无关,排除C;
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及齐桓公为春秋第一霸主即可作答。
17.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其主张能体现下表所示内容的学派是(  )
层面 日常规范
个人 用礼仪规则来要求自己,可以不犯错误
家庭 父母健在时,要对他们尊敬和爱戴
政府 君主遵守礼仪规则,臣民就听从他召唤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表格的大致内容“用礼仪规则来要求自己”、“尊敬父母”、“臣民服从君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符合题干的要求,B项符合题意;
C: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思想),“无为而治”,C项不符合题意;
D:法家主张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法术势相结合),以使臣民慑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重点识记。
18.著名学者弘亿指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为后世两千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思想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主要思想皆从这里发源,主要制度皆由此时奠定。”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
A.推动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B.反映了中国处于大变革时期
C.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D.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为后世两千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 以后的两千年 , 中国主要思想皆从这里发源 , 制度皆由此时奠定 ”,可以看出,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及其深远,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推动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不符合题意;
B. 反映了中国处于大变革时期 ,不符合题意;
D. 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9.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王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张骞通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政治上实行推恩令,经济上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焚书坑儒,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看出这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0.两汉时期,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文化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贮存和传递手段”的科技发明是(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为人类的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指南针,出现在航海上是宋朝,不符合题意;
C.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宋朝,不符合题意;
D.火药,发明于唐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1.如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 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秦始皇 B.汉献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刘邦通过楚汉之争打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为了巩固统治,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汉高祖。选项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来分析历史人物。学生要根据基本的历史相关事实判断历史人物。
22.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李斯曰:“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上述材料体现的历史趋势是(  )
A.周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小 B.国家逐渐走向分裂
C.分封制逐渐取代禅让制 D.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春秋之中……王国五十二”“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可以看出,这两则材料都显示的是灭掉诸侯国,实现了统一,体现了国家逐渐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周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小 ,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国家逐渐走向分裂,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 分封制逐渐取代禅让制 ,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3.西楚霸王项羽是宿迁的骄傲,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了他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成语“破釜沉舟”出自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C项正确;
涿鹿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牧野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官渡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历史知识的实际应用,此类题是近年来考查的重点,要熟记相关历史知识解答。
24.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秦朝“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这一记载可以说明(  )
A.秦朝赋税以及徭役沉重 B.秦始皇对百姓冷酷无情
C.秦统一后国库收入增加 D.秦朝大力推行统一措施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概括可知,秦朝徭役、田赋、盐铁税等远高于前代,说明秦朝赋税徭役沉重;秦朝的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国家,A项正确;
秦始皇对百姓残酷镇压在材料中都没有提及与体现,排除B项;
秦朝经济得到发展在材料中都没有提及与体现,排除C项;
秦朝大力推行统一措施在材料中都没有提及与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暴政的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5.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领域采取措施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
A.中央集权 B.统一货币 C.开凿灵渠 D.修筑长城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奖励耕织和盐铁官营都是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所以 ① 处也应该填秦朝经济方面的措施。分析选项可知,A、C、D不符合题意,错误;B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分析材料寻找规律选出正确答案。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材料一: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材料二: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材料三: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材料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 材料研读,分析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2) 分析炎帝的发明及意义。
(3) 结合材料,说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什么意思?这种推举首领的制度叫什么?
(4)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可信吗?有哪些依据?说出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1)特点:华夏族是多民族融合而成。
(2)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扩大了人类的食物来源;教人们交换物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替人类尝遍百草,让人类的生命摆脱疾病的威胁。
(3)天下是大家的,要选择有贤能和才干的人当部落联盟的首领。禅让制。
(4)有一定的可信度。依据:考古学者在多个省份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农具、陶器、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传说有夸张虚构的成分,没有经过实物或文字等证实;史实则是完全真实的客观事实,有史可考。联系:传说不等于历史事实,但它又包含着许多真实的历史信息。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可得出华夏族是各民族融合而形成;根据材料“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得出华夏族是在各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
(2)发明及意义:根据材料一“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可得出炎帝教导百姓耕种;根据材料二“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得出炎帝教导百姓进行物资交换,学会了贸易,便利人们的生产生活;根据材料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可得出炎帝尝遍百草,辨别毒物和药物,使人民不再受到疾病的威胁。
(3)意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天下是大家的天下,要选出有才能的人来领导;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制度为禅让制。
(4)判断: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是根据史实加工表述出来的,带有人的主观意识色彩,所以要根据考古发现来判断是否可信;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的半坡人种植粟,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区别和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人的主观意识加工加以表达的历史;能够被考古证明的传说即为历史史实,不能被考古证明的即为虚构的历史神话故事。
故答案为:
(1)华夏族是多民族融合而成。
(2)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教人们交换物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替人类尝遍百草,让人类的生命摆脱疾病的威胁。
(3)“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意思是说天下是大家的,选拔有才能的圣贤来当部落联盟首领。禅让制。
(4)依据考古发现来判断是否可信。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出土的大量彩陶;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业种植生活。传说与史实的联系:传说是人们在客观现实生存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主观加工表述出来的历史信息。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传说中经过考古证实的内容是史实;传说中夸张虚构的内容是神话。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华夏族形成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炎帝发明及意义的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炎帝、黄帝相关传说的认识。
27.(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先秦文献,自夏启始,废禅让,家天下。以后的中国历史就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央王朝展开了……为了区分前后,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和王朝时代“对仗”的说法——“古国时代”……以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为代表的时段,即公元前 3000-前2300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之称为古国时代的早期阶段。
——《“古国时代”》
材料二长江中游地区的商代青铜文化深受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同时又发展演变出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不仅在整体上与中原地区有所差异,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
——《长江中游地区商代青铜文化研究》
材料三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论道与成就,就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它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古国时代”指哪一王朝之前?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我们目前了解“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商代青铜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代青铜器代表一例。
(3) 根据材料三,简述“跨世纪大辩论”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综上所述,归纳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
【答案】(1)夏朝。考古发现
(2)既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又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4)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青铜艺术;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以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为代表的时段,即公元前3000~前2300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之称为古国时代的早期阶段。”和结合所学可知,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古国时代”指夏朝。我们目前了解“良渚的大规模社会”的重要根据是考古发现。
(2)根据材料二“长江中游地区的商代青铜文化深受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同时又发展演变出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不仅在整体上与中原地区有所差异,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可知,商代青铜文化既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又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根据材料三“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论道与成就,就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可知,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4)根据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是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故答案为:
(1)王朝:夏朝。根据:考古发现。
(2)表现:既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又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举例: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3)名称: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4)特征: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2)本题主要考查商代青铜文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3)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并理解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4)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8.(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字的演变
材料二:青铜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现在礼器上(祭器也是一种礼器)。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因而所有的青铜礼器,它的美丽与精致都是狞厉的、恐怖的,它暗示着战争的酷烈、权力的慑人,象征着力量、控制、压迫、威严……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这种物质材料难以轻易销蚀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权力与压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摘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材料三: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成为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xǐ)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是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所以,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
——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汉字让中国人自豪》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字书写演变的趋势。
(2) 根据材料二,概述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
(4) 综合上述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案】(1)由繁到简;由象形到抽象。
(2)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3)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连续性:中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楷书等形式,演变过程中相当部分文字形态变化不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本土性: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态,中国文字因其保存下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汉字的演变可以得出,汉字书写由繁到简;由象形到抽象。
(2)根据材料二“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可知,青铜“礼器”的作用是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根据“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可知,青铜“礼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3)根据材料三“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可知,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根据“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可知,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根据材料三“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可知,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根据材料一“汉字的演变”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连续性,中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楷书等形式,演变过程中相当部分文字形态变化不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根据材料三“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本土性,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态,中国文字因其保存下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
故答案为:
(1)趋势:由繁到简;由象形到抽象。
(2)作用: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3)价值: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特点:连续性:中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楷书等形式,演变过程中相当部分文字形态变化不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本土性: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态,中国文字因其保存下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演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解读能力,难度不大。
(2)本题主要考查青铜“礼器”的作用,考查学生的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提炼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价值,考查学生的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提炼回答。
(4)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概括能力。
29.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秦之兴】
材料一: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秦之衰】
材料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秦之亡】
材料四: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过秦论》
(1)材料一中哪个国家后来实力大增?它实力增强主要与哪次变法有关?说出这次变法的两点内容。
(2)材料二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为巩固这一国家,统治者在政治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答案】(1)秦国。商鞅变法。内容:建立郡县制;奖励军功
(2)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政治措施:确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
(3)陈胜、吴广起义。
(4)原因:秦朝实行暴政。启发:改革是强国之路;重视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后来实力大增,它实力增强主要与商鞅变法有关,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编制户籍,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发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秦统一六国。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巩固这一国家,统治者在政治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能,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秦灭亡的直接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得到了的启发有改革是强国之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0.某校七年级(3)班学生围绕秦国(朝)历史进行了一系列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大秦的崛起】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秦朝的统一】
材料二:
【帝国的灭亡】
材料三: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胜)。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
(1)材料一说的是秦国历史上哪一重要改革?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秦朝巩固统治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项措施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描述的是秦朝历史上的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4)综合上述探究及所学知识,说说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答案】(1)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
(3)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
(4)秦朝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说的是秦国历史的重要改革是商鞅变法。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秦朝统一文字和货币对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
(3)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的知识。根据材料“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可知,材料三描述的是秦朝历史上的陈胜、吴广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
(4)本题考查秦朝的历史地位。综合上述探究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秦律对后世律令的制订;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邮驿等。
故答案为:(1) 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
(3) 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
(4) 秦朝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大泽乡起义、秦朝的历史地位。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五)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2022年7月18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青田开幕,我国多处稻作系统项目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列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北京人
2.(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中华民族祭祀黄帝和炎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2年4月5日上午,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2022年5月26日,在炎帝陵,隆重举行了“以诗为媒致敬炎帝”壬寅年全球华人华侨纪念炎帝诞辰炎帝陵祭祀典礼系列活动。这些祭祀活动的举行主要是因为(  )
A.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
C.黄帝和炎帝治理黄河水患的贡献较大
D.黄帝和炎帝都教民开垦和种植农作物
3.下列历史现象可能出现在部落联盟首领尧时期的是(  )
A.为争夺已经开发的地区,尧经常与其他部落发生惊心动魄的战争
B.洪水不再泛滥,人民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C.尧被部落联盟推举而当选为首领
D.一个人因触犯刑法而被抓进了监狱
4.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China”时,意思指的就是“中国”)。中国有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中国原始居民中最早懂得烧制彩陶技术的是(  )
A.元谋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5.(2022七上·尧都月考) “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如图所示文物共同印证了(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五谷的国家
B.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C.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稻
D.我国早期国家农业的发展情况
6.下列最能体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
A.粟的种植 B.水稻的种植 C.玉米的种植 D.黍的种植
7.如下表材料说明,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的最主要特点是(  )
A.错综复杂 B.分散杂居 C.扩张征服 D.多元一体
8.我国北方地区的先民以种植粟、黍为主,南方则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然而1934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在调查河南仰韶文化遗址时发现陶片上有稻谷压痕,经鉴定后证实该陶片上的稻谷压痕为栽培水稻的稻壳。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  )
A.人类活动范围影响作物类型 B.北粟南稻并非界限分明
C.南北地区农业种植相互交流 D.北方种植水稻早于南方
9.(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如图所示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
A. B.
C. D.
10.(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经济领域变革的是(  )
A.少数民族交往密切 B.铁器牛耕出现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称雄
11.“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夏、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国人暴动” D.少数民族的入侵
12.(2023七上·桐柏月考)下面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其中空白处应填写的人物是(  )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商王____ 统治: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A.桀 B.盘庚 C.汤 D.厉王
13.《战国策·秦策》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下列工程对“天府之国”美誉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
A.灵渠 B.白渠 C.都江堰 D.长城
14.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反映的应该是(  )
A.商朝的建立 B.西周的建立 C.夏朝的建立 D.东周的建立
15.(2023七上·信阳月考)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会经历下列些事件(  )
①周武王的军队与商纣王的军队在牧野展开激战 ②商军大败,商朝灭亡
③周文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④周武王在商朝倒戈军队的引领下,攻入商都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诗经 卫风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此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春秋争霸 B.商鞅变法 C.战国兼并 D.楚汉之争
17.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其主张能体现下表所示内容的学派是(  )
层面 日常规范
个人 用礼仪规则来要求自己,可以不犯错误
家庭 父母健在时,要对他们尊敬和爱戴
政府 君主遵守礼仪规则,臣民就听从他召唤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18.著名学者弘亿指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为后世两千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思想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主要思想皆从这里发源,主要制度皆由此时奠定。”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
A.推动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B.反映了中国处于大变革时期
C.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D.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19.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王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张骞通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两汉时期,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文化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贮存和传递手段”的科技发明是(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21.如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 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秦始皇 B.汉献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
22.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李斯曰:“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上述材料体现的历史趋势是(  )
A.周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小 B.国家逐渐走向分裂
C.分封制逐渐取代禅让制 D.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23.西楚霸王项羽是宿迁的骄傲,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了他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24.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秦朝“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这一记载可以说明(  )
A.秦朝赋税以及徭役沉重 B.秦始皇对百姓冷酷无情
C.秦统一后国库收入增加 D.秦朝大力推行统一措施
25.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领域采取措施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
A.中央集权 B.统一货币 C.开凿灵渠 D.修筑长城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材料一: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材料二: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材料三: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材料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 材料研读,分析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2) 分析炎帝的发明及意义。
(3) 结合材料,说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什么意思?这种推举首领的制度叫什么?
(4)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可信吗?有哪些依据?说出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
27.(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先秦文献,自夏启始,废禅让,家天下。以后的中国历史就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央王朝展开了……为了区分前后,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和王朝时代“对仗”的说法——“古国时代”……以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为代表的时段,即公元前 3000-前2300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之称为古国时代的早期阶段。
——《“古国时代”》
材料二长江中游地区的商代青铜文化深受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同时又发展演变出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不仅在整体上与中原地区有所差异,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
——《长江中游地区商代青铜文化研究》
材料三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论道与成就,就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它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古国时代”指哪一王朝之前?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我们目前了解“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商代青铜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代青铜器代表一例。
(3) 根据材料三,简述“跨世纪大辩论”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综上所述,归纳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
28.(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字的演变
材料二:青铜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现在礼器上(祭器也是一种礼器)。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因而所有的青铜礼器,它的美丽与精致都是狞厉的、恐怖的,它暗示着战争的酷烈、权力的慑人,象征着力量、控制、压迫、威严……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这种物质材料难以轻易销蚀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权力与压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摘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材料三: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成为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xǐ)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是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所以,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
——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汉字让中国人自豪》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字书写演变的趋势。
(2) 根据材料二,概述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
(4) 综合上述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9.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秦之兴】
材料一: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秦之衰】
材料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秦之亡】
材料四: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过秦论》
(1)材料一中哪个国家后来实力大增?它实力增强主要与哪次变法有关?说出这次变法的两点内容。
(2)材料二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为巩固这一国家,统治者在政治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30.某校七年级(3)班学生围绕秦国(朝)历史进行了一系列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大秦的崛起】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秦朝的统一】
材料二:
【帝国的灭亡】
材料三: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胜)。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
(1)材料一说的是秦国历史上哪一重要改革?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秦朝巩固统治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项措施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描述的是秦朝历史上的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4)综合上述探究及所学知识,说说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元谋人靠打猎、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为生,不会种植,A项不符合题意;
B:半坡人主要种植粟,B项不符合题意;
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C项符合题意;
D:北京人靠打猎、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为生,不会种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2.【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中华民族祭祀黄帝和炎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和结合所学可知,此举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后来,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炎、黄两个部族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符合题意;
B: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大禹治理黄河水患的贡献较大,C项不符合题意;
D:炎帝教民开垦和种植农作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文初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3.【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C是正确的选项;
为争夺已经开发的地区,尧经常与其他部落发生惊心动魄的战争,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排除A;
禹治理了黄河,洪水不再泛滥,人民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排除B;
一个人因触犯刑法而被抓进了监狱,最早可能发生在夏朝,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尧舜禹的“禅让”,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4.【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彩陶可知这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会制造彩陶。
5.【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可知,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B项正确;
题干图片体现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和黍的国家,而不是最早栽培五谷的国家,排除A项;
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而不是稻,排除C项;
题干图片出现在距今10000年左右,此时还没产生早期的国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粟的种植,最早是半坡原始居民,不符合题意;
C.玉米的种植,最早出现于美洲,不符合题意;
D. 黍的种植 ,最早出现于北方地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河姆渡原始农耕成就”,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据题干“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后,炎、黄二部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的华夏族主体。故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的最主要特点是多元一体,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题干现象说明我国原始社会北粟南稻并非界限分明。距今约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图片为隶书,起源于秦朝,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A项不符合题意;
B:图片为楷书,三国时期的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楷书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图片为甲骨文,C项符合题意;
D:图片为草书,形成于汉朝,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10.【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少数民族交往密切反映的是民族关系,不是经济领域的变革,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经济领域”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生大变革,B项符合题意;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是思想领域方面的变革,C项不符合题意;
D:诸侯争霸称雄是政治领域方面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关键信息“经济领域”,结合所学回答。
11.【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的统治者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他们都是有名的暴君,由于施行暴政,失去民心,最终导致夏、商的灭亡。周厉王的暴政导致西周势力衰弱,周幽王在位时,统治昏庸,西周灭亡,B项正确;
诸侯的反叛,并不是其根本原因,排除A项;
西周统治的暴政,导致发生国人暴动,排除C项;
少数民族的入侵,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商、周残暴统治的认识。
12.【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王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桀,夏朝的亡国之君,不符合题意;
B.盘庚,商王盘庚迁殷,不符合题意;
D.历王,西周周历王与民争利,引发“国人暴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A项不符合题意;
B:白渠建于汉武帝,引泾水注入渭水,为关中平原农田带来了肥沃的沉积土壤,B项不符合题意;
C: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 “天府之国”,C项符合题意;
D:秦始皇三十二年,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收复河南地。主持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识记并准确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14.【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A项符合题意;
B: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B项不符合题意;
C: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而不是周文王,③表述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而不是周文王,③表述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武王在商朝倒戈军队的引领下,攻入商都,商军大败,商朝灭亡。①②④排序正确,C项符合题意;
D: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而不是周文王,③表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牧野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齐桓公”“尊王攘夷”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与齐桓公无关,排除B;
战国兼并与题干反映的春秋无关,排除C;
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及齐桓公为春秋第一霸主即可作答。
17.【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表格的大致内容“用礼仪规则来要求自己”、“尊敬父母”、“臣民服从君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符合题干的要求,B项符合题意;
C: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思想),“无为而治”,C项不符合题意;
D:法家主张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法术势相结合),以使臣民慑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重点识记。
18.【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为后世两千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 以后的两千年 , 中国主要思想皆从这里发源 , 制度皆由此时奠定 ”,可以看出,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及其深远,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推动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不符合题意;
B. 反映了中国处于大变革时期 ,不符合题意;
D. 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9.【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政治上实行推恩令,经济上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焚书坑儒,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看出这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0.【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为人类的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指南针,出现在航海上是宋朝,不符合题意;
C.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宋朝,不符合题意;
D.火药,发明于唐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1.【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刘邦通过楚汉之争打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为了巩固统治,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汉高祖。选项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来分析历史人物。学生要根据基本的历史相关事实判断历史人物。
22.【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春秋之中……王国五十二”“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可以看出,这两则材料都显示的是灭掉诸侯国,实现了统一,体现了国家逐渐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周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小 ,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国家逐渐走向分裂,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 分封制逐渐取代禅让制 ,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3.【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成语“破釜沉舟”出自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C项正确;
涿鹿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牧野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官渡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历史知识的实际应用,此类题是近年来考查的重点,要熟记相关历史知识解答。
24.【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概括可知,秦朝徭役、田赋、盐铁税等远高于前代,说明秦朝赋税徭役沉重;秦朝的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国家,A项正确;
秦始皇对百姓残酷镇压在材料中都没有提及与体现,排除B项;
秦朝经济得到发展在材料中都没有提及与体现,排除C项;
秦朝大力推行统一措施在材料中都没有提及与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暴政的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5.【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奖励耕织和盐铁官营都是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所以 ① 处也应该填秦朝经济方面的措施。分析选项可知,A、C、D不符合题意,错误;B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分析材料寻找规律选出正确答案。
26.【答案】(1)特点:华夏族是多民族融合而成。
(2)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扩大了人类的食物来源;教人们交换物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替人类尝遍百草,让人类的生命摆脱疾病的威胁。
(3)天下是大家的,要选择有贤能和才干的人当部落联盟的首领。禅让制。
(4)有一定的可信度。依据:考古学者在多个省份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农具、陶器、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传说有夸张虚构的成分,没有经过实物或文字等证实;史实则是完全真实的客观事实,有史可考。联系:传说不等于历史事实,但它又包含着许多真实的历史信息。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可得出华夏族是各民族融合而形成;根据材料“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得出华夏族是在各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
(2)发明及意义:根据材料一“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可得出炎帝教导百姓耕种;根据材料二“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得出炎帝教导百姓进行物资交换,学会了贸易,便利人们的生产生活;根据材料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可得出炎帝尝遍百草,辨别毒物和药物,使人民不再受到疾病的威胁。
(3)意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天下是大家的天下,要选出有才能的人来领导;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制度为禅让制。
(4)判断: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是根据史实加工表述出来的,带有人的主观意识色彩,所以要根据考古发现来判断是否可信;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的半坡人种植粟,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区别和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人的主观意识加工加以表达的历史;能够被考古证明的传说即为历史史实,不能被考古证明的即为虚构的历史神话故事。
故答案为:
(1)华夏族是多民族融合而成。
(2)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教人们交换物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替人类尝遍百草,让人类的生命摆脱疾病的威胁。
(3)“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意思是说天下是大家的,选拔有才能的圣贤来当部落联盟首领。禅让制。
(4)依据考古发现来判断是否可信。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出土的大量彩陶;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业种植生活。传说与史实的联系:传说是人们在客观现实生存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主观加工表述出来的历史信息。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传说中经过考古证实的内容是史实;传说中夸张虚构的内容是神话。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华夏族形成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炎帝发明及意义的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炎帝、黄帝相关传说的认识。
27.【答案】(1)夏朝。考古发现
(2)既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又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4)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青铜艺术;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以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为代表的时段,即公元前3000~前2300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之称为古国时代的早期阶段。”和结合所学可知,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古国时代”指夏朝。我们目前了解“良渚的大规模社会”的重要根据是考古发现。
(2)根据材料二“长江中游地区的商代青铜文化深受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同时又发展演变出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不仅在整体上与中原地区有所差异,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可知,商代青铜文化既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又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根据材料三“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论道与成就,就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可知,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4)根据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是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故答案为:
(1)王朝:夏朝。根据:考古发现。
(2)表现:既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又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举例: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3)名称: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4)特征: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2)本题主要考查商代青铜文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3)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并理解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4)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8.【答案】(1)由繁到简;由象形到抽象。
(2)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3)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连续性:中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楷书等形式,演变过程中相当部分文字形态变化不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本土性: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态,中国文字因其保存下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汉字的演变可以得出,汉字书写由繁到简;由象形到抽象。
(2)根据材料二“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可知,青铜“礼器”的作用是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根据“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可知,青铜“礼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3)根据材料三“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可知,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根据“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可知,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根据材料三“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可知,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根据材料一“汉字的演变”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连续性,中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楷书等形式,演变过程中相当部分文字形态变化不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根据材料三“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本土性,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态,中国文字因其保存下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
故答案为:
(1)趋势:由繁到简;由象形到抽象。
(2)作用: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3)价值: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特点:连续性:中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楷书等形式,演变过程中相当部分文字形态变化不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本土性: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态,中国文字因其保存下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演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解读能力,难度不大。
(2)本题主要考查青铜“礼器”的作用,考查学生的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提炼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价值,考查学生的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提炼回答。
(4)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概括能力。
29.【答案】(1)秦国。商鞅变法。内容:建立郡县制;奖励军功
(2)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政治措施:确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
(3)陈胜、吴广起义。
(4)原因:秦朝实行暴政。启发:改革是强国之路;重视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后来实力大增,它实力增强主要与商鞅变法有关,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编制户籍,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发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秦统一六国。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巩固这一国家,统治者在政治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能,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秦灭亡的直接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得到了的启发有改革是强国之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0.【答案】(1)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
(3)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
(4)秦朝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说的是秦国历史的重要改革是商鞅变法。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秦朝统一文字和货币对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
(3)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的知识。根据材料“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可知,材料三描述的是秦朝历史上的陈胜、吴广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
(4)本题考查秦朝的历史地位。综合上述探究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秦律对后世律令的制订;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邮驿等。
故答案为:(1) 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
(3) 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
(4) 秦朝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大泽乡起义、秦朝的历史地位。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