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四)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
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B.具有继承性
C.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 D.具有相似性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早期中华文明同时期出现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玉器、祭坛和神庙等文明表现,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C项正确;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材料没有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对比,排除A项;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同时期产生,排除B项;
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蛋壳黑陶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玉琮,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相关知识的掌握。
2.如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
A.先民的审美观念 B.国家的政治形态
C.汉字的基本结构 D.青铜的冶炼技术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这两件彩陶上面都有精美的纹饰,可以用来研究先民的审美观念,A项正确;
我国史前时期尚未出现国家的政治形态,排除B项;
彩陶上面没有出现文字,排除C项;
陶器与青铜冶炼技术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审美观念的认识。
3.有学者研究河姆渡遗址当时居民的生活状况时,认为河姆渡居民懂得音乐,会时常开个“party”。以下该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稻谷化石 B.猪纹陶钵 C.骨哨 D.象牙雕刻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骨哨属于和音乐有关的器具,C项正确;
稻谷化石、猪纹陶钵和象牙雕刻都只能体现河姆渡人当时的生活,并不能体现他们懂音乐,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河姆渡遗址相关知识的掌握。
4.某班同学进行主题研究,根据提供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判断,横线上应填入( )____的生活
关键词1:长江流域
关键词2:种植水稻
关键词3:干栏式房屋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北京人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关键词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B符合题意;
山顶洞人不会种植农作物,A不符合题意;
半坡人种植粟,C不符合题意;
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和睦的人相关知识的掌握。
5.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的变化,也意味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大转变,下列关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发展顺序正确的是( )
A.定居生活→群体生活→集体生活
B.群体生活→定居生活→集体生活
C.集体生活→定居生活→群体生活
D.群体生活→集体生活→定居生活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人最初过着群居生活,即群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过共同劳动的集体生活;原始农业兴起后,原始人开始过定居生活,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理解识记人类社会生活变化回答。
6.小明国庆节去山西运城解州旅游,听导游介绍到“相传,在此地有一场著名的战役--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肢体身首异处,蚩尤血化为卤水,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为解。解州由此而得名。”据此判断,与这一传说有关的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黄帝部落打败蚩尤,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桂陵之战,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C.马陵之战,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D.巨鹿之战,秦末项羽大败秦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符合题意;
B: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B项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C项不符合题意;
D:河姆渡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元谋人的相关知识。
8.下列图表的内容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下面是对史实的推论或评价。其中史实与推论(评价)正确的是( )
A.
北京人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已会人工取火
B.
河姆渡人 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水稻
C.
黄帝 发明养蚕缫丝和文字“人文始祖”
D.
尧舜禹 禹通过禅让成为部落首领,并建立夏朝,他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国王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禅让制
【解析】【分析】A北京人生活距今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会使用天然火,而不是人工火,排除;
B河姆渡人是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食物是水稻,粟是北方的黄河流域的半坡人的主要食物,排除;
C黄帝虽是“人文初祖”,但传说发明养蚕缫丝是他的妻子,发明文字的是他的下属仓颉,不能直接说是黄帝的发明,排除;
D选项对史实的推论或评价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
9.“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夏、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国人暴动” D.少数民族的入侵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的统治者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他们都是有名的暴君,由于施行暴政,失去民心,最终导致夏、商的灭亡。周厉王的暴政导致西周势力衰弱,周幽王在位时,统治昏庸,西周灭亡,B项正确;
诸侯的反叛,并不是其根本原因,排除A项;
西周统治的暴政,导致发生国人暴动,排除C项;
少数民族的入侵,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商、周残暴统治的认识。
10.认真观察下图,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图片是陶鼎,而非青铜器,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商朝时期司母戊鼎,B项符合题意;
C:图片是青铜爵,是小型饮酒器,C项不符合题意;
D:图片是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祭祀礼器,不是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能够根据图片准确准确青铜器。
11.最新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玉琮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关于这些文物的研究,表达有误的是( )
A.出土的文物象牙有助于分析古代三星堆地区自然环境
B.金饰品较多说明三星堆地区有大量金矿分布
C.艺术风格异于中原的三星堆文物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D.玉琮的发现有助于研究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饰品,表明三星堆人的手工技术非常高,但是并不能说明三星堆地区有大量的金矿分布,因此金饰品较多说明三星堆地区有大量金矿分布是错误的,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出土的文物象牙有助于分析古代三星堆地区自然环境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艺术风格异于中原的三星堆文物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玉琮的发现有助于研究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有误”,细心辨别比对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2.(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诗经 卫风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此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春秋争霸 B.商鞅变法 C.战国兼并 D.楚汉之争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齐桓公”“尊王攘夷”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与齐桓公无关,排除B;
战国兼并与题干反映的春秋无关,排除C;
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及齐桓公为春秋第一霸主即可作答。
13.《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D.列国征战,诸侯兼并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楚庄王向周王使者询问 鼎小大轻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鼎是国家的象征,诸侯王询问其重量,显示出当时 周室衰微 ,诸侯争霸,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不符合题意;
B. 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不符合题意;
D. 列国征战,诸侯兼并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4.(2022七上·射洪期中)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平王东迁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根本不听天子的命令。材料反映出平王东迁后,国家面临的局面是( )
A.周天子牢牢控制诸侯 B.诸侯听从王命
C.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D.社会安定和谐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材料反映出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崛起,竞相争雄的局面,C项正确;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排除A项;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也不再听从王命,排除B项;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社会动荡不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2022七上·射洪期中)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国家社会发生变革 B.国家文明走向繁荣
C.国家经济高度发达 D.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说明在长期争霸兼并的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诸侯国的数量大为减少,局部统一实现,因此反映了国家逐渐统一的历史趋势,D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在春秋战国长期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步由局部统一走向全国统一的趋势,没有体现国家社会发生变革或国家文明走向繁荣或国家经济高度发达,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七雄争霸的相关史实。
16.(2022七上·射洪期中)歌曲《中国字》中唱到:“上中下,人口手,弓车舟,坐立走,中国人写中国字有中国心有中国情……”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草书 D.小篆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面,这种文字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字”被称为“甲骨文”,A项正确;
金文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排除B项;
草书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排除C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为标准,统一全国文字,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7.(2022七上·射洪期中)一次考试后,小平考试不太理想,他很难过。好友小明就劝他说:“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而且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你这次没考好,恰好暴露了你存在的问题,这正好有利于促进你进行改进,为下次考试打好基础。你看,坏的就变成好的了呢。”小明的看法符合以下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而且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你这次没考好,恰好暴露了你存在的问题,这正好有利于促进你进行改进,为下次考试打好基础。你看,坏的就变成好的了呢。”包含了辩证法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认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老和少,是我国最早提出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家,A项正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排除B项;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8.(2022七上·射洪期中)《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此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退避三舍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战国兼并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及所学可知,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B项正确;
退避三舍涉及的是春秋时期晋楚之战,排除A项;
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排除C项;
战国兼并属于战国时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9.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王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张骞通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政治上实行推恩令,经济上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焚书坑儒,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看出这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0.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在遭受酷刑后,努力追求的东西是( )
A.仗义执言,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
B.报仇雪恨,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
C.饱读诗书,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
D.发愤著述,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
【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忍辱负重, 发愤著述 , 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 《史记》,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仗义执言 , 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 ,不符合史实;
B. 报仇雪恨 , 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 ,不符合史实;
C. 饱读诗书 , 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就是要准确记忆。
21. 题表所示为反秦起义者的构成情况。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反秦大起义( )
主要力量 身份
大泽乡起义者 出身于贫苦农民的九百成卒
响应者 魏国、楚国等诸侯国的旧贵族及其子弟
英布等骊山刑徒
少数民族统治者如闽越王无诸、越东海王摇等
A.得到了社会众多阶层的支持 B.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C.由东方六国旧贵族统一领导 D.源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响应者”“魏国、楚国等诸侯的旧贵族及其后裔”“英布,本是骊山刑徒,率‘群盗’响应”“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可以得出,反秦大起义得到了社会众多阶层的支持。A项正确;
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由东方六国旧贵族统一领导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源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
22.秦始皇用法过度,“仁义不施”,没有充分考虑六国百姓对新的法律政令认同与否,而是雷厉风行地执行新法,急功近利。再加上秦始皇本人骄奢多欲,最终致使秦王朝速亡。综合材料,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 )
A.繁重的徭役 B.嬴政急于求成
C.严酷的刑法 D.秦朝的暴政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秦始皇用法过度,‘仁义不施’,没有充分考虑六国百姓对新的法律政令认同与否,而是雷厉风行地执行新法,急功近利。再加上秦始皇本人骄奢多欲,最终致使秦王朝速亡”并结合所学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D项正确;
繁重的徭役是秦朝暴政的表现,排除A项;
嬴政急于求成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严酷的刑法是秦朝暴政的表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3.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资治通鉴》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关于秦朝的电视剧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题干四个选项中,选项A属于原始史料,A项正确;
《资治通鉴》的记载属于二手资料,排除B项;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属于二手资料,排除C项;
关于秦朝的电视剧属于二手资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原始史料、什么是二手史料的相关史实。
24.依据下表可以得到的历史结论是( )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光武帝初年 1000多万
57年(光武帝去世) 2100多万
105年 5300多万
A.光武帝为东汉的发展奠定基础 B.东汉末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C.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光武帝把东汉的统治推向鼎盛
【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内容,光武帝初年全国人口1000多万,然后人口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表格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表格的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表格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5.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墓中发现陶器众多,没有金银器,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说明汉文帝提倡( )
A.轻徭薄赋 B.以德化民 C.勤俭治国 D.文景之治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汉文帝墓中发现陶器众多,没有金银器,说明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反映了汉文帝勤俭治国,言行合一。选项C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汉文帝轻徭薄赋,以德化民的内容,排除AB选项;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史料二:如图五、图六是古代遗址中出土的文物。
(1) 根据示例,请从其它三幅图片中任选取两个,说说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示例:图三。反映的历史信息:河姆渡人已经能造木构建筑。
图 。反映的历史信息: 。
图 。反映的历史信息: 。
(2) 史料二中图五、图六所示文物分别是在哪个遗址中出土的?这些文物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3) 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除了从出土文物中了解外,还有哪些途径?
【答案】(1)一;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栽培稻等;二;当时的人们已经会制作陶器等
(2)遗址:图1河姆渡遗址;图2半坡遗址。说明:我国原始农耕时期,雕刻技术、制陶技术和绘画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手工业水平较高。
(3)途径:在网上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古发现等。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图片及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图一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碳化稻粒;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栽培稻;图二鱼纹彩陶盆,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会制作陶器;图四半地穴式房屋,说明黄河流域的先民能根据自然条件建造房屋。
(2)遗址: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年代最早的象牙雕刻之一出土于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与兵马俑、北京人、马王堆汉墓齐名。1973年,在距今7000多年的遗址中,出土了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漆器、水井遗迹,象牙雕刻,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稻;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的半坡遗址;
说明:这些文物的出土说明了我国原始农耕时期,雕刻技术、制陶技术和绘画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手工业水平较高。
(3)途径:根据所学知识,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除了从出土文物中了解外,我们还可以在网上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古发现等。
故答案为:
(1)图一: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栽培稻等;图二:当时的人们已经会制作陶器等;图四:黄河流域的先民能根据自然条件建造房屋等。
(2)图1:河姆渡遗址;图2:半坡遗址。我国原始农耕时期,雕刻技术、制陶技术和绘画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手工业水平较高。
(3)途径:在网上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古发现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相关知识的掌握。
27.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某兴趣小组以“王朝更替,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 礼运》
【感悟启迪】
材料二:
(1) 请你完成表格,记录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
朝代 起止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夏 约公元前 2070-约前1600年 阳城
商 约公元前 1600-前 1046年 亳、殷
西周 公元前 1046-前771年 镐京 周幽王
(2) 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
(3) 据材料二回答,夏朝被推翻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禹;汤;周武王;桀;纣
(2)启;世袭制。
(3)末代君主残暴昏庸;君主应多施仁政,勤政爱民。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开国君主是大禹,他定都阳城,到了夏桀,夏朝灭亡;商王汤建立商朝,到了纣王时,商朝灭亡;西周是周武王建立的,定都城镐京;
(2)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天下为家的局面开始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位置,这就是世袭制,禅让制结束;
(3)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夏桀把人当作坐骑,体现了君主的残暴,这是 夏朝被推翻的原因 ;启示类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君主应多施仁政,勤政爱民 ;
故答案为:(1)禹;汤;周武王;桀;纣
(2)启;世袭制
(3) 末代君主残暴昏庸;君主应多施仁政,勤政爱民。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表格,注意其中的文字提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对基础知识准确记忆,灵活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紧贴材料信息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28.(2022七上·柳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材料三:如下图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引用材料一原文指出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赞赏的是“秦王”统一了中国,秦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3)秦朝建立之后实施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请说出材料三中的两项措施。
(4)秦朝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流星般一划而过,二世而亡。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答案】(1)制度:分封制。原因: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促进了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4)原因:暴政或统治残暴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或为政者应以民为本,体恤人民。
【知识点】秦灭六国;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是“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依据材料二“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橫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统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根据材料三中图一图二及所学可得出,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的措施。
(4)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创新,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原因: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促进了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4)原因:暴政或统治残暴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或为政者应以民为本,体恤人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西周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统一、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29.(2022七上·大石桥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时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
——《汉书》
(1)据材料一,图示体现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什么措施?汉武帝是接受了谁提出的建议?这项措施解决什么问题?
(2)材料二这段史料记载了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深远的影响?
【答案】(1)实施“推恩令”;主父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2)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中的分割诸侯国的封地可得出是实施“推恩令”;根据所学,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
(2)根据“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可得出是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尊崇儒术;根据所学可得出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故答案为:
(1)实施“推恩令”;主父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2)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
30.(2022七上·新丰期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秦始皇与汉武帝是两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国家推向大一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三: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摘自郭沫若语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偃”是指谁? “上从其计”后采取了什么措施削弱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在历史上有怎样影响?
【答案】(1)分封制; 郡县制。
(2)主父偃; 推恩令。
(3)焚书坑儒; 一方面思想统一,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催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在地方上,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材料二中的“偃”是指主父偃,“上从其计”后采取了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材料三反映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一方面思想统一,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催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故答案为:
(1)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2)主父偃;颁布推恩令。
(3) 焚书坑儒; 一方面思想统一,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催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推恩令等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四)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
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B.具有继承性
C.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 D.具有相似性
2.如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
A.先民的审美观念 B.国家的政治形态
C.汉字的基本结构 D.青铜的冶炼技术
3.有学者研究河姆渡遗址当时居民的生活状况时,认为河姆渡居民懂得音乐,会时常开个“party”。以下该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稻谷化石 B.猪纹陶钵 C.骨哨 D.象牙雕刻
4.某班同学进行主题研究,根据提供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判断,横线上应填入( )____的生活
关键词1:长江流域
关键词2:种植水稻
关键词3:干栏式房屋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北京人
5.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的变化,也意味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大转变,下列关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发展顺序正确的是( )
A.定居生活→群体生活→集体生活
B.群体生活→定居生活→集体生活
C.集体生活→定居生活→群体生活
D.群体生活→集体生活→定居生活
6.小明国庆节去山西运城解州旅游,听导游介绍到“相传,在此地有一场著名的战役--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肢体身首异处,蚩尤血化为卤水,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为解。解州由此而得名。”据此判断,与这一传说有关的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巨鹿之战
7.“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8.下列图表的内容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下面是对史实的推论或评价。其中史实与推论(评价)正确的是( )
A.
北京人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已会人工取火
B.
河姆渡人 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水稻
C.
黄帝 发明养蚕缫丝和文字“人文始祖”
D.
尧舜禹 禹通过禅让成为部落首领,并建立夏朝,他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国王
9.“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夏、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国人暴动” D.少数民族的入侵
10.认真观察下图,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11.最新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玉琮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关于这些文物的研究,表达有误的是( )
A.出土的文物象牙有助于分析古代三星堆地区自然环境
B.金饰品较多说明三星堆地区有大量金矿分布
C.艺术风格异于中原的三星堆文物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D.玉琮的发现有助于研究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
12.(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诗经 卫风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此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春秋争霸 B.商鞅变法 C.战国兼并 D.楚汉之争
13.《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D.列国征战,诸侯兼并
14.(2022七上·射洪期中)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平王东迁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根本不听天子的命令。材料反映出平王东迁后,国家面临的局面是( )
A.周天子牢牢控制诸侯 B.诸侯听从王命
C.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D.社会安定和谐
15.(2022七上·射洪期中)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国家社会发生变革 B.国家文明走向繁荣
C.国家经济高度发达 D.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16.(2022七上·射洪期中)歌曲《中国字》中唱到:“上中下,人口手,弓车舟,坐立走,中国人写中国字有中国心有中国情……”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草书 D.小篆
17.(2022七上·射洪期中)一次考试后,小平考试不太理想,他很难过。好友小明就劝他说:“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而且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你这次没考好,恰好暴露了你存在的问题,这正好有利于促进你进行改进,为下次考试打好基础。你看,坏的就变成好的了呢。”小明的看法符合以下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8.(2022七上·射洪期中)《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此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退避三舍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战国兼并
19.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王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张骞通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在遭受酷刑后,努力追求的东西是( )
A.仗义执言,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
B.报仇雪恨,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
C.饱读诗书,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
D.发愤著述,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
21. 题表所示为反秦起义者的构成情况。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反秦大起义( )
主要力量 身份
大泽乡起义者 出身于贫苦农民的九百成卒
响应者 魏国、楚国等诸侯国的旧贵族及其子弟
英布等骊山刑徒
少数民族统治者如闽越王无诸、越东海王摇等
A.得到了社会众多阶层的支持 B.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C.由东方六国旧贵族统一领导 D.源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22.秦始皇用法过度,“仁义不施”,没有充分考虑六国百姓对新的法律政令认同与否,而是雷厉风行地执行新法,急功近利。再加上秦始皇本人骄奢多欲,最终致使秦王朝速亡。综合材料,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 )
A.繁重的徭役 B.嬴政急于求成
C.严酷的刑法 D.秦朝的暴政
23.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资治通鉴》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关于秦朝的电视剧
24.依据下表可以得到的历史结论是( )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光武帝初年 1000多万
57年(光武帝去世) 2100多万
105年 5300多万
A.光武帝为东汉的发展奠定基础 B.东汉末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C.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光武帝把东汉的统治推向鼎盛
25.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墓中发现陶器众多,没有金银器,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说明汉文帝提倡( )
A.轻徭薄赋 B.以德化民 C.勤俭治国 D.文景之治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史料二:如图五、图六是古代遗址中出土的文物。
(1) 根据示例,请从其它三幅图片中任选取两个,说说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示例:图三。反映的历史信息:河姆渡人已经能造木构建筑。
图 。反映的历史信息: 。
图 。反映的历史信息: 。
(2) 史料二中图五、图六所示文物分别是在哪个遗址中出土的?这些文物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3) 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除了从出土文物中了解外,还有哪些途径?
27.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某兴趣小组以“王朝更替,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 礼运》
【感悟启迪】
材料二:
(1) 请你完成表格,记录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
朝代 起止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夏 约公元前 2070-约前1600年 阳城
商 约公元前 1600-前 1046年 亳、殷
西周 公元前 1046-前771年 镐京 周幽王
(2) 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
(3) 据材料二回答,夏朝被推翻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28.(2022七上·柳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材料三:如下图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引用材料一原文指出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赞赏的是“秦王”统一了中国,秦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3)秦朝建立之后实施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请说出材料三中的两项措施。
(4)秦朝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流星般一划而过,二世而亡。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29.(2022七上·大石桥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时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
——《汉书》
(1)据材料一,图示体现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什么措施?汉武帝是接受了谁提出的建议?这项措施解决什么问题?
(2)材料二这段史料记载了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深远的影响?
30.(2022七上·新丰期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秦始皇与汉武帝是两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国家推向大一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三: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摘自郭沫若语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偃”是指谁? “上从其计”后采取了什么措施削弱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在历史上有怎样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早期中华文明同时期出现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玉器、祭坛和神庙等文明表现,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C项正确;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材料没有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对比,排除A项;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同时期产生,排除B项;
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蛋壳黑陶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玉琮,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相关知识的掌握。
2.【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这两件彩陶上面都有精美的纹饰,可以用来研究先民的审美观念,A项正确;
我国史前时期尚未出现国家的政治形态,排除B项;
彩陶上面没有出现文字,排除C项;
陶器与青铜冶炼技术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审美观念的认识。
3.【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骨哨属于和音乐有关的器具,C项正确;
稻谷化石、猪纹陶钵和象牙雕刻都只能体现河姆渡人当时的生活,并不能体现他们懂音乐,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河姆渡遗址相关知识的掌握。
4.【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关键词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B符合题意;
山顶洞人不会种植农作物,A不符合题意;
半坡人种植粟,C不符合题意;
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和睦的人相关知识的掌握。
5.【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人最初过着群居生活,即群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过共同劳动的集体生活;原始农业兴起后,原始人开始过定居生活,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理解识记人类社会生活变化回答。
6.【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黄帝部落打败蚩尤,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桂陵之战,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C.马陵之战,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D.巨鹿之战,秦末项羽大败秦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符合题意;
B: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B项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C项不符合题意;
D:河姆渡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元谋人的相关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禅让制
【解析】【分析】A北京人生活距今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会使用天然火,而不是人工火,排除;
B河姆渡人是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食物是水稻,粟是北方的黄河流域的半坡人的主要食物,排除;
C黄帝虽是“人文初祖”,但传说发明养蚕缫丝是他的妻子,发明文字的是他的下属仓颉,不能直接说是黄帝的发明,排除;
D选项对史实的推论或评价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
9.【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的统治者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他们都是有名的暴君,由于施行暴政,失去民心,最终导致夏、商的灭亡。周厉王的暴政导致西周势力衰弱,周幽王在位时,统治昏庸,西周灭亡,B项正确;
诸侯的反叛,并不是其根本原因,排除A项;
西周统治的暴政,导致发生国人暴动,排除C项;
少数民族的入侵,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商、周残暴统治的认识。
10.【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图片是陶鼎,而非青铜器,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商朝时期司母戊鼎,B项符合题意;
C:图片是青铜爵,是小型饮酒器,C项不符合题意;
D:图片是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祭祀礼器,不是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能够根据图片准确准确青铜器。
11.【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饰品,表明三星堆人的手工技术非常高,但是并不能说明三星堆地区有大量的金矿分布,因此金饰品较多说明三星堆地区有大量金矿分布是错误的,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出土的文物象牙有助于分析古代三星堆地区自然环境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艺术风格异于中原的三星堆文物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玉琮的发现有助于研究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有误”,细心辨别比对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2.【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齐桓公”“尊王攘夷”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与齐桓公无关,排除B;
战国兼并与题干反映的春秋无关,排除C;
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及齐桓公为春秋第一霸主即可作答。
13.【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楚庄王向周王使者询问 鼎小大轻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鼎是国家的象征,诸侯王询问其重量,显示出当时 周室衰微 ,诸侯争霸,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不符合题意;
B. 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不符合题意;
D. 列国征战,诸侯兼并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4.【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材料反映出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崛起,竞相争雄的局面,C项正确;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排除A项;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也不再听从王命,排除B项;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社会动荡不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说明在长期争霸兼并的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诸侯国的数量大为减少,局部统一实现,因此反映了国家逐渐统一的历史趋势,D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在春秋战国长期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步由局部统一走向全国统一的趋势,没有体现国家社会发生变革或国家文明走向繁荣或国家经济高度发达,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七雄争霸的相关史实。
16.【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面,这种文字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字”被称为“甲骨文”,A项正确;
金文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排除B项;
草书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排除C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为标准,统一全国文字,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7.【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而且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你这次没考好,恰好暴露了你存在的问题,这正好有利于促进你进行改进,为下次考试打好基础。你看,坏的就变成好的了呢。”包含了辩证法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认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老和少,是我国最早提出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家,A项正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排除B项;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8.【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及所学可知,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B项正确;
退避三舍涉及的是春秋时期晋楚之战,排除A项;
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排除C项;
战国兼并属于战国时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9.【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政治上实行推恩令,经济上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焚书坑儒,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看出这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0.【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忍辱负重, 发愤著述 , 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 《史记》,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仗义执言 , 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 ,不符合史实;
B. 报仇雪恨 , 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 ,不符合史实;
C. 饱读诗书 , 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就是要准确记忆。
21.【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响应者”“魏国、楚国等诸侯的旧贵族及其后裔”“英布,本是骊山刑徒,率‘群盗’响应”“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可以得出,反秦大起义得到了社会众多阶层的支持。A项正确;
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由东方六国旧贵族统一领导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源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
22.【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秦始皇用法过度,‘仁义不施’,没有充分考虑六国百姓对新的法律政令认同与否,而是雷厉风行地执行新法,急功近利。再加上秦始皇本人骄奢多欲,最终致使秦王朝速亡”并结合所学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D项正确;
繁重的徭役是秦朝暴政的表现,排除A项;
嬴政急于求成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严酷的刑法是秦朝暴政的表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3.【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题干四个选项中,选项A属于原始史料,A项正确;
《资治通鉴》的记载属于二手资料,排除B项;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属于二手资料,排除C项;
关于秦朝的电视剧属于二手资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原始史料、什么是二手史料的相关史实。
24.【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内容,光武帝初年全国人口1000多万,然后人口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表格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表格的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表格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5.【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汉文帝墓中发现陶器众多,没有金银器,说明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反映了汉文帝勤俭治国,言行合一。选项C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汉文帝轻徭薄赋,以德化民的内容,排除AB选项;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答案】(1)一;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栽培稻等;二;当时的人们已经会制作陶器等
(2)遗址:图1河姆渡遗址;图2半坡遗址。说明:我国原始农耕时期,雕刻技术、制陶技术和绘画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手工业水平较高。
(3)途径:在网上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古发现等。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图片及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图一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碳化稻粒;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栽培稻;图二鱼纹彩陶盆,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会制作陶器;图四半地穴式房屋,说明黄河流域的先民能根据自然条件建造房屋。
(2)遗址: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年代最早的象牙雕刻之一出土于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与兵马俑、北京人、马王堆汉墓齐名。1973年,在距今7000多年的遗址中,出土了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漆器、水井遗迹,象牙雕刻,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稻;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的半坡遗址;
说明:这些文物的出土说明了我国原始农耕时期,雕刻技术、制陶技术和绘画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手工业水平较高。
(3)途径:根据所学知识,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除了从出土文物中了解外,我们还可以在网上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古发现等。
故答案为:
(1)图一: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栽培稻等;图二:当时的人们已经会制作陶器等;图四:黄河流域的先民能根据自然条件建造房屋等。
(2)图1:河姆渡遗址;图2:半坡遗址。我国原始农耕时期,雕刻技术、制陶技术和绘画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手工业水平较高。
(3)途径:在网上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古发现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相关知识的掌握。
27.【答案】(1)禹;汤;周武王;桀;纣
(2)启;世袭制。
(3)末代君主残暴昏庸;君主应多施仁政,勤政爱民。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开国君主是大禹,他定都阳城,到了夏桀,夏朝灭亡;商王汤建立商朝,到了纣王时,商朝灭亡;西周是周武王建立的,定都城镐京;
(2)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天下为家的局面开始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位置,这就是世袭制,禅让制结束;
(3)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夏桀把人当作坐骑,体现了君主的残暴,这是 夏朝被推翻的原因 ;启示类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君主应多施仁政,勤政爱民 ;
故答案为:(1)禹;汤;周武王;桀;纣
(2)启;世袭制
(3) 末代君主残暴昏庸;君主应多施仁政,勤政爱民。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表格,注意其中的文字提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对基础知识准确记忆,灵活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紧贴材料信息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28.【答案】(1)制度:分封制。原因: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促进了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4)原因:暴政或统治残暴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或为政者应以民为本,体恤人民。
【知识点】秦灭六国;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是“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依据材料二“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橫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统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根据材料三中图一图二及所学可得出,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的措施。
(4)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创新,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原因: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促进了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4)原因:暴政或统治残暴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或为政者应以民为本,体恤人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西周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统一、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29.【答案】(1)实施“推恩令”;主父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2)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中的分割诸侯国的封地可得出是实施“推恩令”;根据所学,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
(2)根据“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可得出是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尊崇儒术;根据所学可得出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故答案为:
(1)实施“推恩令”;主父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2)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
30.【答案】(1)分封制; 郡县制。
(2)主父偃; 推恩令。
(3)焚书坑儒; 一方面思想统一,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催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在地方上,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材料二中的“偃”是指主父偃,“上从其计”后采取了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材料三反映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一方面思想统一,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催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故答案为:
(1)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2)主父偃;颁布推恩令。
(3) 焚书坑儒; 一方面思想统一,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催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推恩令等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