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基础篇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基础篇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8 11:0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5
《<论语>十二章》基础篇练习
【基础篇】
一、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③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④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
⑤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1)对于第①则的“里”,有人认为其意为“居住”,有人认为其意为“居住在……的地方”。请根据这两种不同理解,分别解释“里仁为美”的意思。
(2)请简要分析第④则中“仁者”的表现。
(3)请根据第①②③⑤四则,概括孔子对仁者和知者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名著阅读。
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两段文字中,孔子认为,贫困的生活中仍然要奉行自己的信仰,体现了他怎样的高尚情怀?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论语·颜渊》中的两则,回答: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①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②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4.下列有关《论语》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中的“子”“夫子”均指的是孔子。弟子在孔子面前自称多称名,弟子在孔子面前称呼其他弟子时也多称名。
B.《论语》重视运用词汇描摹情状,比如,经常用带有“尔”“乎”“然”“如”“焉”等词尾的词汇。像“子路,行行如也”就表现了子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则表现了他们和乐的样子。
C.《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归与,归与”等等。这类句子可以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情感。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
D.《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之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表现了他的鲁莽直率。
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
B.“仁”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约束性的特点。
C.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要靠自己来实行,不需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
D.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基础篇练习答案
一、课内阅读
(1)【答案】
①以仁为人心的安居之地是好事。
②居住在有仁厚之风的地方是好事。
【详解】
(1)“里仁为美”中,如果认为“里”是“居住”的意思,那么“仁”就作“里”的宾语,直译就是居住在“仁”里是好事。意译为:以仁为人心的安居之地是好事。
如果认为“里”是“居住在……的地方”的意思,那么“仁”作定语,直译为:居住在仁的地方是美好的。意译为:居住在有仁厚之风的地方是好事。
(2)【答案】
要点:
①仁者有爱心,因为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前去了解情况;如果井中真的有人需要援救,他会尽力去救。
②仁者有智慧,因为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受到欺骗,但能辨别真伪,不会糊里糊涂地让自己被陷害。
【详解】
第④则语录的意思是:宰我询问孔子:“有仁德的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人。’他会跟着跳到井里吗?”孔子说:“为什么他要这样呢?君子可以前往救人,不会自己跳到井里;君子可以被人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但是不会糊里糊涂地让自己被陷害。”这则语录通过宰我的问题和孔子的回答解答了君子对于“仁”的表现。孔子认为,听到有人说井里掉进了人,君子并不愚蠢地跳进井里去,而是会积极地对落井人施以援救。这说明仁者有爱心,因为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前去了解情况;如果井中真的有人需要援救,他会尽力去救。同时,孔子又说,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也就是君子是有智慧的,不是盲目地采取行动,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受到欺骗,但能辨别真伪,不会糊里糊涂地让自己被陷害。所以,通过这则语录可以看出,君子既有爱心,又有智慧。
(3)【答案】
要点:
①仁者以仁德为立身的根本,知者以仁德为立身的选择。
②仁者因具备仁德而安心,知者因追求仁德而得利。
③仁者像山,厚重而宽容,沉稳而宁静,其美德长留于人心;知者像水,通达事理,敏捷灵活,常有安乐的心态。
④仁者关爱他人,不会为私利而忧虑不安;知者通晓道义,不会被迷惑。
【详解】
第一则“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强调了人心中要充满仁,无论是仁者还是知者,都应该以仁德为立身的选择和根本。
从第二则中“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可知,仁者因以仁为立身的根本,所以具备仁德之心,而正是因为心中有了“仁”,其有了立身的根本而安心;知者能够看到“仁”所带来的好处,会因追求仁德而得利。
第三则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将知者类比为水,将仁者类比为山。仁者像山,“仁者静”是说仁者厚重而宽容,沉稳而宁静,“仁者寿”是说仁者美德长留于人心;知者像水,“知者动”表明知者通达事理,敏捷灵活,“知者乐”表明知者常有安乐的心态。
第五则中“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表明,仁者因为胸怀世人,关爱世人,他的追求已经超越了自己的私利,所以不会为自己的私利而忧虑;而知者则因为拥有智慧,已经了解道义的真谛,所以不会被迷惑。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以仁为人心的安居之地是好事,不选择以仁为内心的安居之地,怎么能说有智慧!”(《里仁》)
②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将不能长时间处于穷困之中,不能长时间处于逸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德,有智慧的人缘于仁德而获利。”(《里仁》)
③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灵动,有仁德的人沉静。有智慧的人会拥有安乐的心态,有仁德的人其美德长留于人心。”(《雍也》)
④宰我询问孔子:“有仁德的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人。’他会跟着跳到井里吗?”孔子说:“为什么他要这样呢?君子可以前往救人,不会自己跳到井里;君子可以被人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但是不会糊里糊涂地让自己被陷害。”(《雍也》)
⑤孔子说:“君子有三项道德修养,我没能做到。有仁德的人关爱他人,不会为私利而忧虑不安;有智慧的人通晓道义,不会被迷惑;勇敢的人依道而行,不会畏惧。”子贡曰:“这是夫子在勉励自己啊!”(《宪问》
2. 【答案】安贫乐道
【详解】
颜回“不改其乐”是在生活非常贫困的情况下,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积极好学,乐观向上。在行为上,颜回不因外界条件差而忧心难过,是安贫;他始终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也就有能保持快乐,是乐道。
孔子“乐亦在其中”表明他对人生快乐的理解,申明自己坚持以仁义为主体的理想。孔子提倡“安贫”,是为了“乐道”。他看中的是“义”,不会追求“不义”的富贵荣华,即便物质匮乏,也感到快乐。
由此可知,孔子拥有“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
参考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 【答案】
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个方面。强调自主真诚的独立人格。
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详解】
第一段文字中,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就是作为朋友,要尽到朋友的职责,应该要尽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同时,如果他不停劝告,那么就要适可而止,以免自讨无趣。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
第二段中曾子的交友之道则更注重共同的兴趣爱好,即所谓“以文会友”,同时,交友还有利于自己道德的提高,所以曾子提出“以友辅仁”,即交友要以辅助自身仁德的培养为目的。
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和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参考译文:
①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
②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聚合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二、课内阅读
4.【答案】A
【详解】
A.“《论语》中的‘子’‘夫子’均指的是孔子”错误,表述太绝对。“子”是古代对人的敬称,是泛指,并不是专指孔子。“子”也可以指孔子的学生。如曾子、闵子、有子。
5.【答案】B
【详解】
B.“‘仁’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错误。“礼”应是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仁”是内在的。
参考译文:
颜渊请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克制和约束一己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人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不够聪敏,请你允许我去实行这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