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教案(含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教案(含教学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8 11:0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理解选文的思想观点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文化传承与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翻译: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思考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制物欲)
“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
“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礼与乐——制度文明 仁——内心的道德规范,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外在表现 仁——礼乐的核心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这一章言简意赅,突显了对“仁义之道”的重视。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翻译:孔子说:“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本章说理的特点: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人格的重要性。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翻译: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翻译: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
文与质——合理互补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本章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有志于)前进,这是自己要前进的。”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解析: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判断力强,所以不会迷惑。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令人感激,存公心、去私欲,所以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畏惧困难,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翻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就都称赞他的仁德。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翻译: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课后小结】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乐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奴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谦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子贡的名字)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两位弟子都是在做好事,子贡好人做到底,连赎金都不想取回了,孔子却认为他做错了;而子路救人后竟然接受了人家送的一头牛,却得到孔子的肯定。请问孔子这样做,最主要的着眼点是什么?
【教学反思】
亮点:把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典型的事例恰当地运用于教学中。
不足:学生与学生的差异较大。一些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基础不好,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难度。
教学建议:今后在教学实践中应考虑更多的可能影响教学的因素,逐步优化教学环境,创造一种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