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世说新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陈太丘与友期行
导
入
课
题
你是一个遵守承诺的人吗?你如何看待守信?
人无信不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诚信的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去认识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孩子——陈元方!
陈太丘与友期行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大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语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会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还要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难点)
教学目标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篇。《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篇,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朗读特点。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疏通文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即陈寔(104—186),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人,曾任太丘长。
相约同行。
约定。
正午时分。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疏通文意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到,到来。
舍弃
离开。
才。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他)离开后朋友才到。
疏通文意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当时,那时。
翻译:(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玩耍。
疏通文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同“否”,表疑问。
翻译: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很久(您)都不到,已经离开了。”
等待。
表示对对方的尊称,你。
疏通文意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语气词,表感叹。
表示动作偏向一方。
翻译:友人(听了)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舍弃。
疏通文意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谦辞,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连词,就。
翻译: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到了正午你还没有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守信。
疏通文意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形作动,感到惭愧。
拉,牵引。
翻译:友人感到羞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
回头看。
整体感知
要求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正午过后
家门口
陈元方、客人
客人失约反而责骂陈太丘,被其子陈元方言辞批驳。
研读探究
你认为文中的陈元方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陈元方
始终使用敬辞“君”和谦辞“家君”。
懂礼貌
很懂礼貌
认为期行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
重礼守信
面对客人粗鲁无礼的言辞,元方严词辩驳,有理有据。
方正机敏
鄙视失信无理之人,入门不顾。
率性倔强
研读探究
你认为文中的陈太丘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陈太丘
友人失约,太丘舍去。
懂礼貌
崇尚诚信 坚持原则
从他儿子元方的言行,侧面表现了陈太丘品性方正,陈家家风良好。
研读探究
你认为文中的客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客 人
期日中,过中不至。
懂礼貌
言而无信
尊君在否
注重礼节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粗鲁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知错能改
研读探究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并简述理由。
观点一: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已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该以礼相待。
观点二: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已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体现,不算失礼。
主旨归纳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友人不遵守约定且不讲礼貌,被七岁儿童陈元方言辞批驳的故事,表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懂礼。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述给家人听。
再 见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