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科试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 ACCDC 6-10 DDBBD 1-16 BACCBC
二、材料题
17.答案:(1)特点:中华各地早期文明具有相似性;中原文明在文明整合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多元一体性;具有传承性。(共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成因:文明底色的传承;中原文明在诸区域文明中具有先进性;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交融。(共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2)影响:拓展了古代中国的疆域;增强了境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局面。(每点2分,任答3点)
18.答案:(1)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抽签选举。(每点2分,任答1点)
不同: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4分)
(2)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2分)
确立: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2分)
发展完善:形成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每点2分,共4分)
19.答案:(1)因素:政局、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政府政策;投资主体等。(共6分,每点2分,任答3点)
(2)趋势:住房商品化、市场化;市场与保障并重。(2分,任答一点即可)
意义:缓解城市住房压力;改善社会民生,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共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20.答案:示例一:论题:西方的考试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阐述:中国的科举制诞生于隋唐时期,以考试选拔人才,并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中世纪西欧各国主要实行赐官制,任用官员不用考试:科举制度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传到西方,对西方近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有一定影响。19世纪中后期,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逐渐确立了文官制度。后来,西方各国纷纷效仿。由此可见,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问存在渊源关系,人类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发展进步。
示例二:论题:英国的考试制度与我国的科举制具有本质的区别。
阐述:中国的科举制诞生于隋唐时期,以考试选拔人才,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19世纪中后期,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逐渐确立了文官制度。但是,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科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选官制度,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科举制是专制主义制度的一部分,而西方的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总之、制度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近代的文官考试制度与封建社会的科举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示例三:论题:制度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取长补短。阐述:中国的科举制诞生于隋唐时期,以考试选拔人才,并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中世纪西欧各国主要实行赐官制,任用官员不用考试;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官员的选拔存在许多问题。19世纪中后期,英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基础上,逐渐确立了文官制度,并不断完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学习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建立文官制度,近代以来,中国也进行了选官制度改革,废除了科举制度,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总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借鉴他国经验,坚持创新,不断完善。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科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康王之诰》是西周第三任君主周康王即位后向诸侯发布的诰词,其中有“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之言。周康王此举旨在
A.借助血缘关系维护统治 B.强化对地方的直接管控
C.实现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D.利用宗法规范继承制度
2.战国时郡是设于边境地区。边地原为荒僻之地,人口稀少,虽然面积大于县,其地位却比县低。后来边地逐渐繁荣、人口增加,乃于郡下设县。于是在边地有郡、县两级的地方组织。这说明
A.兼并战争推动管理体制变革 B.中央集权制度得到普遍推广
C.经济发展影响政治体制变迁 D.各国变法成效已然得到体现
3.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
A.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 B.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
C.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D.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
4.曹魏政权建立后,延续了东汉尚书台的旧制。魏文帝非常信任尚书台,诸事都依尚书台协助处理。魏明帝时期,原先由三公所掌握的很多权力,如处理文书奏章、选拔官员等职权均被尚书侵夺。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B.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C.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
5.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
A.直接导致唐王朝的灭亡 B.表明唐朝经济空前繁荣
C.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6.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往往莫衷一是。比如对王安石的评价,世人褒贬不一。同时代的哲学家杨时认为:“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而严复认为:“千古相臣,知财计为国之大命,而有意于理财养民者,荆公一人而已”。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综合多人意见构建而成
B.严复的评价比杨时的评价更为客观理性公正
C.历史评价应以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为出发点
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考虑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7.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下列史料能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8.传统中国的政权竞争多是通过暴力流血的方式进行的,而民国初年实行议会共和制,以国会为中枢,并由国会所主导,开启了以非暴力选举方式进行的政治权力角逐。这说明
A.传统政权竞争只存在暴力方式 B.议会制度丰富了近代政治文化
C.非暴力成为近代政治发展主流 D.议会成为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心
9.1937年7月,陕甘宁边区第一次选举由下而上逐步展开,规定“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除汉奸外,不分阶级,都有选举权”。这一做法
A.有利于推动国民大革命 B.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C.表明阶级对立已被消除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1977年,在停顿16年之后,人民大会堂迎来了久违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下表反映的是1977-1979年三次全国劳模表彰会议的情况。
表:1977—1979年三次全国劳模表彰会议情况
年份 会议名称 受表彰情况
1977年4月20日至5月14日 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 全国大庆式企业、全国先进企业称号2126个,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385人
1978年3月18至31日 全国科学大会 先进集体称号826个,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192人
1979年1月28日 国务院表彰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劳动模范大会 全国先进单位称号 351个,全国劳动模范称号340人
这一历史事件
A.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B.倡导了艰苦奋斗的新风尚
C.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 D.带有拨乱反正的时代特色
11.虽然伯利克里在演说中提及雅典的民主制度遵从法律,然而在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中,无论是控诉罪名的模棱两可,还是陈述证据的模糊不清,乃至于判决量刑的摇摆不定,都与之不符。这反映出
A.雅典民主和法制均维护奴隶制 B.雅典审判并未遵从客观的理性
C.直接民主会导致司法的主观性 D.苏格拉底破坏了雅典民主原则
12.有学者指出:(罗马)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案例的特殊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这一论述可以用来说明
A.法律实践中的理性色彩 B.行政官掌握最高司法权
C.罗马法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D.罗马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
13.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一变化
A.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B.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发展
C.反映了封建关系的改革 D.会导致英国军队战斗力下降
14.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说明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曾出现反弹 B.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C.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15.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这一协商建立的民主制度
A.铲除了法国封建残余势力 B.源于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使总统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平息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
16.美国政府把分类法应用于几乎所有文官职位,文官“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国家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严守国家机密;文官一律不准从事任何与本部业务有关的盈利事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不得公开发表政见,或对政府施政任意批评,使政府感到为难。这
A.彰显官员选拔公正和社会公平 B.杜绝了官员权力滥用和腐败
C.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延续和稳定 D.提高了文官系统的办事效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以血亲为基础的埋葬制度、礼制及精神信仰、祖先崇拜及祭祀礼仪,与血缘组织密切相关的家族政治,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底色,且最终完成对中国早期区域文明整合的主体还是中原文明。首先是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文明)强势勃兴,随后雄踞大中原的商周文明又接力扩展。东周时期列国争雄,同时又蕴含着强烈的统一趋势,文化上反倒有深度的互动交融。秦汉帝国则完成了中国八大核心文化区的政治统一,并持续扩展到周边更广大的一些区域,文化上也日益趋同,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摘编自戴向明《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材料二 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继续开疆拓土,经过不断的开拓和经营,汉朝建立了一个东起东海、西到巴尔喀什湖、南抵南海、北至贝加尔湖,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刘邦建汉后,实行无为而治。后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在叔孙通、陆贾等人的劝谏下,逐渐重视儒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最终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后,其辖境内民族统称为“秦人”。汉朝建立后,国力不断强盛。在与匈奴、诸羌、西南夷、百越和西域诸国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各邻国和邻族逐渐称汉王朝的使者为“汉使”。到东汉时,汉民族已有“汉人”之称。
——摘编自段红云《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以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再次抽签。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制在形式上有何不同?(6分)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确立并通过自我发展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8分)
19.住房制度如一面镜子,能折射各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11年以后,由于民国成立,广州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工商业发展较快。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开始拆除城墙,拓展马路,随之海外华侨投资增多,房地产业也逐步得到发展。1928年,成立筹建广州市模范住宅区委员会,由市政厅划定各区地段,由市民出资兴建住宅,有的由市政当局筹建后,出售或出租。1929年,陈济棠主粤以后,对华侨实行优惠政策,吸引不少海外华侨来广州投资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平民和劳工的居住问题。
——摘编自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回溯》
材料二 1979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广州“东湖新村”获得政府批准并开始动工;1980年1月8日,中国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1985年4月,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向南油集团85户“人才房”发放中国第一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1987年12月1日,轰动全国的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会在深圳会堂响起“惊天一锤”;2016年7月24日,住建部等九部委要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广州、深圳、南京等11个城市陆续开展住房租赁试点。
——摘编自陈杰、郭晓欣《中国城镇住房制度70年变迁: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从哪些角度分析影响广州房地产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后广东房地产改革的趋势并分析其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孙中山在考察英国等欧美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后曾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古最好的制度”。
――孙中山:《五权宪法》(发表于1921年)
提取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