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10月月考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A B B D B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D A C
1.【答案】C【解析】据材料“负责保存天子祭祀……布历农时”可知,周朝“祝史”对周朝的文化、典籍等非常熟悉,所以祝史的流散会将周文化带入迁入地,有助于文化的传播,故选C项;“或因王室衰微流散列国”说明此时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周王室衰微是导致祝史流散的一个原因,排除B项;材料强调祝史的流散将周文化传播到各地,与推动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代指天神......人王开始称‘帝’”可知,“帝”字本指神灵,指代宗教神权,商代晚期“帝”字开始用作商王的称号,同时指代世俗王权,神权和王权集于商王一人之身,说明君主的权力得到强化,故选D项;据材料“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可知,商王借助于宗教提升权威,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商王称“帝”说明其利用神权加强王权,政权和神权开始分离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迷信泛指盲目地信仰崇拜,材料强调的是商王用神权加强王权,无法说明迷信思想淡化,排除C项。
3.【答案】A【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唐玄宗时期新建的州县都位于今天的南方省份,这是当时南方经济显著发展的证明,新建州县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选A项;表格中的州县并不全位于边疆地区,所以不能说是为加强边防而采取的有力举措,排除B项;藩镇割据局面出现于安史之乱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唐玄宗时期新建的州县是由于南方经济发展使得原有州县设置过于稀疏,不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完善道州县地方行政体制的表现,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市易法……参考”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制定的政策以《周礼》为参考,借助复古以减轻变法阻力,创新现行制度,即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故选A项;“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说明王安石参考《周礼》,主要目标在于国家体制变革,而非重建礼制,排除B项;保甲法是地方的基层自治组织,与“理财为先务”无关,排除C项;"以文治国"是指通过文化和教育的手段来治理国家,而不是通过暴力和强制的手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其为一省行政长官……专管一省财政和民政”可知,布政使从一省行政长官降为督抚僚属,权力被极大削弱,说明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布政使权力的缩小,而非地方行政权的缩小,排除A项;材料仅是明清时期布政使职权的变化,不能说明地方改革问题,排除C项;据材料“后因军事需要增设督抚”可知,这一变化是因为现实所需,而非随意干预,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还与巡抚陈宝箴在这次变法运动中起到的作用密切相关”可知维新变法运动还得到了以陈宝箴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的支持,才使得湖南的变法运动成就最显著,故选B项;封建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主要集中在中央顽固派和社会普通的保守民众,这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会因为不同省份具有差异性,排除A项;陈宝箴是开明地主阶级的代表,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排除C项;维新变法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极力阻挠,说明当时社会政治变革的阻力依然较大,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国报社数从100家……汉口2家”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报纸数量激增;1913年出现“宋案”,“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建立起独裁统治,导致报纸数量的急剧减少,故选D项;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迅速萧条,排除A项;“迭代更新”说法错误,此时信息传播方式仍以报刊为主,排除C项;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应该促使报刊数量大增,而非减少,排除B项。
8.【答案】B【解析】据材料“后来工农兵代表推选谭震林为县工农兵政府主席”可知土地革命过程中,积极筹建工农政府,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为后期的政权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故选B项;1927年11月,国民大革命已经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排除C项;材料始终强调当时的政权是工农兵联合政权,不包括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等其他阶级,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由于“大多数人民于政治意识与经验的缺乏”,《训政纲领》认为人民“要老老实实地遵守法律进行‘训练’”,结合选必一第3课所学可知,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故选A项;“以法律治理国家”不合史实,其与国民党一党专政不符,排除B项;“实践”不合逻辑,应为“背离”,排除C项;“区分”不合逻辑,应为“混淆”,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希望国民能够整齐划一”“担当必要责任的意识”“祖国的同胞能够一致明白”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处于抗战时期,强调“国民能够整齐划一”“担当必要责任的意识”的根本意图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故选B项;1938年国共处于合作抗日的状态,蒋介石这段讲话的根本意图是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而非对付共产党,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C项;D项属于新生活运动内容的一个方面,不是根本意图,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晋察冀等边区的民主举措服务于调动广大民众的抗日积极性,旨在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B项;新中国的成立,才使人民群众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这个井冈山时期已经明确,排除C向; “苏维埃”的说法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称呼,抗日战争时期称为边区政府,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据材料“抽签”“一个公民……任职一次”可知,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轮番而治的制度,这体现了民主政治体制的特点,故选D项;抽签选举、轮流坐庄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因此“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雅典五百人议事会的运作方式,没有涉及其影响,不能据此判断能否提高行政工作效率,排除B项;有资格参加五百人议事会的只有雅典公民,并没有扩大雅典公民的构成范围,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随着罗马的扩张……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可知,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这说明对外扩张冲击政治结构,故选D项;“法律不得不延长执政官的任期”说明政治制度没有制约对外扩张,排除A项;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在平民的不断斗争下,古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因征服而带来的各种矛盾和经济交往产生的新问题,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排除C项。
14.【答案】A【解析】据“法国国王腓力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可得出材料反映了王权势力上升,逐渐大于教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14世纪西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推动着王权的不断强化,逐渐摆脱教权的控制,影响权力结构发生异变,故选A项;14世纪法国并不是议会制共和,排除B项;民族意识往往同民族和国家追求独立有关,材料并不体现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从材料“20世纪之交美国国会立法新设立的政府机构”“强化跨州犯罪刑事司法管辖”“反垄断贸易”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加强了对许多具体事物的管理,说明中央政府的权力扩大了,地方州政府的权力相对缩小了,故选C项;结合史实可知,联邦体制并未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国政府加强对各行业的管理,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项;此时凯恩斯主义尚未产生,排除D项。
16.
特征:皇权至上;高度稳定;世代相袭、不断强化;全面渗透、严密控制。6分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普遍的小农经济作为经济基础,政府控制经济命脉;法家集权理论与儒家正统思想的融合构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不断完善的庞大的官僚体系有利于专制权力的运行;宗族、宗教等社会力量始终受到压制,未能形成制衡皇权的政治力量。(8分)
(2)
不同:有限君权的传统;未能形成稳定、统一的国家形态。4分
影响: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城市工商业发展和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有利于近代思想的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8分)
17.
(1)特点:历朝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制度形式多样;制定专门的制度与机构;本质上维护君主专制。6分
(2)新发展:从维护专制到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信访制度机构设置更加完善;信访制度纳入法律体系。4分
原因: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民主法治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了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7分
18.
1.【答案】(12分)
示例一: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1分)
观点:秦汉承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趋势,确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百家争鸣的出现,各国纷纷展开变法,逐渐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过渡。(3分)
秦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民心思定,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基层管理制度等。(3分)
汉代在沿袭秦制的基础上,秉承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如盐铁官营、监察制、察举制等,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3分)
示例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1分)
观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族交融背景下,隋唐进行制度创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分)
阐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是大分裂的局面,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民族关系逐步走向交融,无论是中原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国家治理方面都有很多的探索与尝试,如三省的初步设置、九品中正制、均田制等。(3分)
随后在大统一的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3分)
隋唐的盛世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创新,如科举制的开创,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3分)北外东坡高 2025 届 2023-2024 学年度上期 10 月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1 至 4 页,第Ⅱ卷(非选择题) 4 至 6 页,共 6 页;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共 45 分)
1.上古时期,负责保存天子祭祀颂词、祷文、誓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者称为“祝史”。
周朝时期,祝史或随分封远赴列国,或因王室衰微流散列国。这表明,周朝“祝史”( )
A.巩固了分封制度 B.导致了王室衰微
C.有助于文化传播 D.推动了经济发展
2.如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
祖先的大祭,代指天神。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期,
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 )
A.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 B.政权神权开始分离
C.社会迷信思想逐步淡化 D.商王权威有所加强
3.表 1为唐玄宗时期新建州县情况。该信息( )
时间 新建 今属 时间 新建 今属
735 年 巴川县 四川 741 年 尤溪县 福建
736 年 汀州 福建 742 年 青阳县 安徽
737 年 唐城县 湖北 743 年 唐年县 湖北
738 年 明州 浙江 752 年 太平县 安徽
740 年 歙州 安徽 754 年 浦阳县 浙江
表 1
1
{#{QQABbYqUogAIQBBAAAgCEwWCCgEQkBEACAoGABAIMAAAwQFABAA=}#}
A.是唐代时南方地区经济显著发展的证明 B.是唐玄宗为加强边防而采取的有力举措
C.是唐玄宗时期应对藩镇割据局面的措施 D.是唐代完善道州县地方行政体制的表现
4.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市易法、青苗法对于《周礼·泉府》的参考,
“保甲法”对《周礼》乡遂比闾、什伍制度的参考,为此还编纂了《周礼新义》。王安石这些
做法体现了( )
A.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 B.重建礼制的理学观念
C.理财为先务的制度设计 D.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
5.明朝洪武年间,在地方设三司,三司之一的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其为一省行政长官,
后因军事需要增设督抚,督抚位高于布政使;到清朝,布政使仅为督抚僚属,专管一省财政和
民政。这说明明清时期( )
A.地方行政权日益缩小 B.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地方改革已无章可循 D.中央随意干预地方政务
6.在 19 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以康梁为表率,在湖南省内开办新式学堂、组建学会,办
报刊昌言变法,使得湘省变为“全国最富有朝气的一省”。湖南“新政”位居全国各省之冠还
与巡抚陈宝箴在这次变法运动中起到的作用密切相关。这表明( )
A.湖南在维新变法运动中的阻力最小 B.维新变法得到部分开明士绅的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湖南发展最快 D.晚清社会政治变革已成为社会共识
7.1912 年,中国报社数从 100 家增加到 500 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国出现了“报灾”,报
社数量一下子锐减了 300 多家,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二,北京报刊只剩 20 家,上海 5家,汉口
2家。这一状况折射出( )
A.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萧条 B. 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
C.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更新 D.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8.1927 年 11 月,工农革命军打下茶陵县城,由部队任命了一名县长。毛泽东知道此事后,
建议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真正代表工农兵利益的政府。后来工农兵代表推选谭震林为县
工农兵政府主席。这一事件( )
A.推动了国民大革命 B.积累了政权建设经验
C.开辟了革命新道路 D.团结了农村各个阶级
9.《训政纲领》承认政权属于人民群众,但与此同时,又认为人民群众虽然有行使政权的权力,
但由于“大多数人民于政治意识与经验的缺乏”,尚不能赋予,要由国民党对他们进行统治,
2
{#{QQABbYqUogAIQBBAAAgCEwWCCgEQkBEACAoGABAIMAAAwQFABAA=}#}
要老老实实地遵守法律进行“训练”。这反映了《训政纲领》的实质是( )
A.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 B.以法律治理国家
C.新三民主义的实践 D.区分治权与主权
10.1938 年新生活运动四周年之际,蒋介石讲道:“我以前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倡导的国民
生活军事化,生产化和艺术化,就是希望国民能够整齐划一,要民众有应对突发事变的准备,
和担当必要责任的意识。直到今天,祖国的同胞能够一致明白我的意思了。”其讲话的根本意
图是( )
A.统一思想以对付共产党 B.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
C.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培育全体国民文明生活习惯
11.20 世纪 30 年代末至 40 年代中期,有关民主选举的标语和口号在陕甘宁、晋察冀等边区
较为普遍,如“选举是保卫边区的法宝‘民选各级政府’人民是政府的主人”。此外,还有民
主答疑、民主漫画等多种形式。这些做法旨在( )
A.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 B.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D.完善苏维埃基层政权组织架构
12.雅典五百人议事会分为十个五十人委员会,500 名议员以部落为单位分成十组,每组在一
年中十分之一的时间里服务,每个委员会每天抽签出一人作为主席,一个公民一生仅能任职一
次。这一制度( )
A.保证了政治秩序良性运转 B.有效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
C.扩大了雅典公民构成范围 D.体现了民主政治体制特点
13.罗马军队由执政官统帅,法律规定执政官一年一任,随着罗马的扩张,罗马军队远离罗马
城作战,当选的长官需要费时费力赶赴驻地与军队会合,造成指挥衔接问题,法律不得不延长
执政官的任期,由此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这反映出,罗马( )
A.政治制度制约对外扩张 B.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演变
C.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演变 D.对外扩张冲击政治结构
14.1296 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1301
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
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推动法国权力结构发生异变 B.法国由封君封臣制向议会制共和转变
C.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推动法国民族意识觉醒 D.打破教会思想束缚引发欧洲宗教改革
3
{#{QQABbYqUogAIQBBAAAgCEwWCCgEQkBEACAoGABAIMAAAwQFABAA=}#}
15.如表是 20 世纪之交美国国会立法新设立的政府机构。这体现出当时美国( )
时间 机构名称 主要职能
1887 年 州际商业委员会 协调执行针对铁路行为的禁令
1906 年 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1908 年 联邦调查局 强化跨州犯罪刑事司法管辖
1913 年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加强对银行监管
1914 年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反垄断贸易
管理美国的国家公园、国家纪念区以及其他
1916 年 国家公园管理局
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化遗产
A.联邦体制遭受破坏 B.工业革命激化了阶级矛盾
C.各州权力相对削弱 D.信奉凯恩斯主义经济理念
第 II卷(非选择题 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 分)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
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
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 国家
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
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
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
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
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
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
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4
{#{QQABbYqUogAIQBBAAAgCEwWCCgEQkBEACAoGABAIMAAAwQFABAA=}#}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
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
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
的。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 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
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
限制。“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申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
(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
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
他们的支持。 ——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1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 分)
材料一 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国家机构中都设有负责处理百姓申诉及建言的职位。686 年,武
则天创设匦使院开辟了一条民情上达中央的重要渠道,建立起了比较正规的信访制度。其他朝
代许多制度设计如立肺石、登闻鼓、邀车驾等体现了古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智慧。受封建社会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信访制度就其本质而言,无非是统治者的专制工具和手段。
——摘编自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人民接待室”,作为专门办事机构,
负责处理到全国人大的人民来信来访。1951 年 5 月,毛泽东同志明确了信访工作“密切联系人
民群众”的核心内涵和本质属性。不久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开始建立信访工作
机构,并且配备专职信访工作人员。后成立国家信访局,一直至今。宪法是信访制度的法律基础,
各级信访工作机构正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摘编自周平立《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信访制度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信访制度的新发展并分析原因。
(11 分)
5
{#{QQABbYqUogAIQBBAAAgCEwWCCgEQkBEACAoGABAIMAAAwQFABAA=}#}
18.【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治理”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次数
时期 次数
春秋战国 2
秦汉 24
三国两晋南北朝 20
隋唐 103
五代、宋 68
元明清 364
——摘编自方涛《治理内涵解析》
“治理”在古代汉语当中,含有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百姓渴望和追求良政、善治的意思。从
上表中任选两个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两个时期间国家治理的演进趋势。
(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QQABbYqUogAIQBBAAAgCEwWCCgEQkBEACAoGABAIMAAAw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