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东坡高2025届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考试
语文答案
D
【解析】原文是“文化差异的情感语义并不是一个不可逃脱的牢笼”,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文化差异的情感语义是可逃脱的牢笼,这里表述为“并不重要”,属偷换概念;后面“因为”句,也不必然构成因果关系。
C
【解析】“取决于”三字过于肯定,文化差异的自然属性消失与是否受到批判是种或然关系,并不是必然关系。
B
【解析】“则是未能察脉而欲试华佗之方,其异于操刀而杀人者几希矣”,讲的是中医治病之事,与材料一任何内容无关涉。A项有关推己及人,C项谈的是世界大同的道理,D项谈论的是仁爱礼敬,在材料一中皆寓含。
4.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句,出自《孙子》。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体现了孙子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1分)②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的经验,我们要不惧斗争,但也要谋和平发展。和平发展也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优方案。(1分)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中国政治家立足于传统与现代,融合中西方智慧而创造性地转化,为解决世界争端提供的中国智慧。(2分)
5.①有利于跨文化思考,增进人类交往。认识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促进“既要手拉手又要心连心”的彼此关联,人类加强交往以实现合作共赢;(2分)②有助于利用共同文化概念弥合文化差异性。照顾了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体现了对未来世界的洞察力,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2分)
C
(A项,主要是突出了她一心为公的特点,而非带有一定贬义色彩的“倔强不听劝告”;B项,姑娘大夫来到村里,并不是因为听到生产队长在喇叭里面的一通嚷,而是诊所里接到了一张关于新媳妇难产的事情的条子;D项,“为自己没有去问那些给予自己帮助的人的姓名而感到羞愧”错误,应该是浅浅的自责中带有感动)
7.B
(比喻手法判断错误,可以从夸张的角度进行分析)
8.①刻画人物不畏险阻、救急扶危的形象。过河进山路上,河水黑浪起伏,宽窄莫辨,深浅难估,水风砭骨;山高谷深,岩陡道窄,但姑娘大夫克服困难,成功接生,凸显出她善良坚韧、急人所难的美好品质。②烘托人物兴奋愉悦、充实幸福的情感。帮助难产的新媳妇迎来新生命的成功诞生,激起了她的职业幸福感;得到八方支援,激起了她得人相助的感动充实。
(答案必须紧扣姑娘大夫,从情感与形象方面进行分析。每点3分,每个要点必须有概括有分析)
9.简洁之美:①情节设计。小说以姑娘大夫出诊救助难产新媳妇这一中心事件,凝聚了众多人物,情节集中紧凑,简洁清晰。②人物刻画。小说采用人物群像描写,先后写了胡子车把式、小伙子、老爷子,用墨节制,不事夸张。
含蓄之美:①形象刻画贴切含蓄。如小伙子的端正干净,刻画出一名复员军人的热情柔和而又不虚张声势,凸显出山区人民的坚毅寡言。②主题表现含蓄深刻。小说中的人物多用简笔勾勒,不事夸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物美好群像的描写,含蓄深刻地呈现出社会主义的美好精神风尚。(答案须从“简洁”与“含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答对三个要点给满分。如果只分析“简洁”或“含蓄”之美,最多给4分)
ACF
句意:我不仁德,不能顺从您的教悔,您弃国到哪里,我就跟着到哪里。
“孤不仁”是否定判断,语意完整,“仁”后断开,即A处;
“不能顺教”承上省略主语“孤”,语意完整,“教”后断开,即C处;
专有名词“寡人”是“将从而后”的主语,“寡人”前断开,即F处。
11.A
A.错误。都是规劝的意思。句意:晏子进谏说。/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B.正确。覆盖,掩盖;气息微弱的样子。句意:隐瞒实情,掩盖罪恶。/形容生命垂危、快要断气的样子。
C.正确。到;享有。句意:您将要到哪儿去?/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
D.正确。句意:他如果离去,那么齐国必定被侵犯。/函谷关被攻占。
12.B
B.“当面向晏子道歉”错误,原文“公使韩子休追之,曰……晏子遂鞭马而返”,是说景公派韩子休去追回晏子,并让韩子休向晏子转告他的道歉。
13.(1)晏子派人拿出仓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分给北郭骚,北郭骚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采分点:“使”,派;“遗”,给,赠给;“辞”,谢绝,拒绝。
(2)现在晏子被猜忌,我将以死为他洗清冤屈。
采分点:“见”,被;“白”,为……洗清冤屈。
14.①第一次是景公在晏子进谏之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②第二次是齐国君王被北郭骚及其友人的行为所震惊。(答对1点1分,2点3分)
结合材料一,根据“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和景公“使韩子休追之”等内容,可以看出景公认识到自己亲近奸佞小人而疏远贤士的错误,因此派人追回了晏子;
结合材料二,依据晏子出逃后,“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可以看出齐国君王被北郭骚及其友人的行为所震惊,因此亲自前往追回晏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景公听信任用谗邪奸佞之人,赏赐无功之人,惩罚无罪之人,晏子进谏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仰慕圣人而听信他们的教诲,没有听说听从谗邪奸佞之人来进行赏罚的。现在君王与近臣们相互逢迎取悦,说:‘将死的人还尽力寻欢作乐呢!我怎么能为仁义而活得不如犯人呢?’所以宫内受宠的嫔妃,对国库的资财强夺豪取,宫外受宠的臣子,在边境巧取豪夺,执法的官吏,都苛待百姓。人民忧愁苦恼而贫困生病,奸人跟从此风更加放纵,隐瞒实情,掩盖罪恶,蒙蔽阿谀他们的国君,所以即使有至圣大贤,怎能承受得了像这样的谗佞之人!因此忠臣常遭祸患。我听说古代的贤士,遇到可以亲附的明君就为官,不能亲附的就隐退,我请求离去了。”于是策马离开。
景公命韩子休追赶晏子,说:“我不仁德,不能顺从您的教悔,您弃国到哪里,我就跟着到哪里。”晏子于是策马返回了。
材料二: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人,靠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亲自上门求见晏子说:“我私下里听闻先生的道义,希望能求得粮食用来奉养母亲。”晏子派人拿出仓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送给北郭骚,北郭骚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离开齐国投奔他国,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辞别。北郭骚洗发洗身,恭敬地出来迎接,见到晏子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被齐君猜忌,将要离开齐国投奔他国。”北郭骚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说:“我逃亡难道不正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人了。”于是晏子走了。
北郭骚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粮食用来奉养母亲。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抵挡他的危难,’现在晏子受到被猜忌,我将以死为他洗清冤屈,”北郭子穿戴好衣帽,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捧着竹匣跟随在后,走到国君朝廷门前,请求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如果离去,那么齐国必定被侵犯。与其看到国家被侵犯,不如自己先死去。请让我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屈。”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了。他的朋友于是捧着竹匣交给了那个官吏。他的朋友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子为国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说罢,又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国家的边境追赶上晏子,请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就返回了,听说北郭骚用死来为自己洗清冤屈,说:“我逃亡难道不正应该吗?我太不了解士人了。”
诗歌
15.C
C.“江水把白鹭洲一分为二”错误。“一水中分白鹭洲”意思应该是“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而不是 “江水把白鹭洲一分为二”,意思理解错误。
16.运用比喻手法,以“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君王被奸邪小人所蒙蔽的忧虑,以及贤者不能得到任用、自己有志难酬的感慨。
“总为浮云能蔽日”的句意是“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浮云”比喻朝廷中的奸邪小人,“日”比喻君王。尾联寄寓了作者爱君之热枕,抒发忧国伤时的情感。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作者以此来比喻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为此十分愁苦。
17.(6 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8. ①一己之私 ②叱咤风云 ③亘古未有 (3分)
19. 在信仰宗教的人看来,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1分),在相信宿命论的人看来,天是盲目的命运(1分),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1分)。 (三个短句各1分,如短句与上下文衔接不当,或者不是短句的,可酌情倒扣1分。当然,如有恰当的其他的表达,也可视情况给分。)
20. 排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秦始皇的一己之私不过是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1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语气(1分);
对比手法运用,把个人与天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1分),更鲜明的表现了个人力量的渺小(1分),“天”的力量的强大(1分)。
C
(A.引号的作用是引用。B.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C.引号的作用是强调。D.引号的作用是讽刺或否定。)
22.示例:①我们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②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③是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维持的(每点2分)
23.一、审题
(一)限制性
1.这是一则关系型材料,材料的两个核心要素是“中国古老智慧”和“当今世界发展”,考生需要思考的是二者的关系,要把二者的关系作为写作的重中之重,不可偏向一方,或大谈特谈中国传统文化多么先进,中国古老智慧多么高明;或大谈当前世界应该怎么发展等。
2.作文材料中的“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了一系列理念与方案”是写作的时代语境和社会语境,间接告诉考生构思写作要立足于当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秉持的理念、采取的方案和发出的声音,有很强的时代性,直接考查了考生的国家认同感。材料中“如”字后面内容具体阐述了这些理念与方案分别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一点,彰显出哪一种中国古老智慧。这些理念和方案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胸怀和大国担当,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的声音、提出的方案是要用中国古老智慧引领世界共同发展的,而不是单单引领中国自己的发展,这种开阔胸怀和担当精神直接考查了考生的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规定了考生构思的大方向,不可违背。
3.写作引导语“你对中国的古老智慧和当今世界之发展的关系有怎样的思考”,暗中将文体限定为议论文。
(二)开放性
1.“你对中国的古老智慧和当今世界之发展的关系有怎样的思考”,二者的关系可以是中国古老智慧引领、助力、助推当今世界发展,也可以是中国古老智慧为当今世界如何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等,这就给考生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
2.认真分析材料,就会发现材料本身就暗含许多思考方向,并且材料最后是省略号,考生也可以选择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的中国古老智慧来写,极具开放性。例如中国古老智慧给当今世界发展提供了合作共赢的理念、互利互惠的理念、世界一体化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谐发展的理念、共同发展的理念等。
二、解题
本题对考生的思维品质要求极高,既考查了考生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的世界观,还考查了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材料的站位较高,提出的问题较大,涉及的范围较广,考生容易发蒙,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嘴之感。这就要求考生化大为小,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口构思写作,不可既大又空,泛泛而谈,远看有林,近看无树,最后写成的文章整篇都是正确的空话和废话,一点也落不到实处。考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应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站在高位,理性探究,这样写成的文章才能体现出当代青年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韬略。
三、参考立意
1.传承中国智慧,助力世界发展。
2.继往圣之绝学,扬“大同”之至道。
3.扬中国智慧之帆,行世界发展之船。
4.借古老智慧之火,点世界发展之灯。
5.引中国智慧之水,育世界发展之花。
6.怀古仁人之心,成世界大同之业。
7.汲中国古老智慧,成世界大同格局。
8.中国智慧惠世界。
四、范文
取古老智慧,展大国风范
在1988年召开的“面向21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国际著名学者和诺贝尔奖得主深入探讨了21世纪科学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人类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世界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要积极汲取孔子的智慧,汲取以孔子智慧为代表的中国古老智慧。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提出的一系列理念和方案,都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中国古老智慧,既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风范,又助推了当今世界的共同发展。
中国古老智慧为当今世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地球村”的概念预示着世界越来越小,人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必须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肩负起一个大国的担当:不仅要自己发展,还要带领周围的邻居发展;不仅要自己过上幸福生活,还要让周围的邻居也尽快富裕起来。这种共同发展的理念正是源自中国古人“兼济天下”和“天下大同”的仁者思想。
中国古老智慧为当今世界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在能源枯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了许多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和工厂,并且在世界气候大会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劝诫梁惠王着眼于长远发展的观点,也为当今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古老智慧为当今世界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导。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方案,高举和平发展的大旗,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伙伴关系,积极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这一方案中,中国作为大国,主动率领和帮助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构建互惠互利的双边关系。这种理念正是源于“合则强,孤则弱”“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儒家思想。
中国政府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古老智慧,同时也积极将这些智慧贡献给世界各国,促进共同发展。中国主动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将中国传统文化送到世界各地,将中国智慧传到世界各地,助力当地发展。在美国对中国发动经济制裁,加征中国商品进口关税时,中国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反而举办了的“进博会”,主动为国际企业开放市场。这既表明中国要与世界各国一道发展的理念,也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发展强国的胸怀与担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政府在世界共同发展问题上选择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的美好愿景。北外东坡高 2025 届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 10 月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 8 页,23 个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关于“共同体”的相关理论。“共同体”的词源:社会学领域公认的“共同体”的概念由德
国社会学者滕尼斯提出,他认为,人类始终处在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之中,共同体就是“组成一
定关系的人们”,并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类。“共同体”的形
成:“共同体”的形成依赖族群成员的交互联系及共同信仰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其中,“族群”
“类”的概念与“共同体”的意义相似,它可以是一个家庭、社区、国家、民族,也可以包括广
泛意义上的全人类。“共同体”的价值:共同体是人类社会有机团结的基础,也是应对复杂外部
环境的前提。简而言之,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强化成员归属感、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阐释。新世界主义: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有别于以往西
方学者的“世界主义”主张,不以个别国家为中心,不追求凌驾于他国之上的特殊利益,是对民
族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因而有别于以往世界主义的新世界主义。和
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交
往理性: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交往及沟通的双方应是互为主体而存在的,国家间的交
往应远离主客关系、远离对他者的污名化,是以人类休戚与共的共同利益为支撑的交往规则,强
调的是人类“既要手拉手又要心连心”的彼此关联,因而也契合了人类交往所追求的“主体间性”
和“交往性”的原则。中国方案: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同于既往包罗万象的全球化理论,
也非推崇个别国家霸主地位的旧有思维,而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在对全
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趋势进行洞察的基础上的总结,因而也是中国面向世界提供的中国
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摘编自孙祥飞《媒介热点透析与前瞻》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10)
材料二:
跨文化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域,因为文化差异是一种非常灵活多变的现象,它回避了
实证枚举和定量测量的简单现实主义。诚然,世上很多东西都需要列举与测量,但是文化的存在
现实、它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人们对熟悉的“本土”生活方式的依恋,以及与陌生的“他者”
的生活方式打交道的不情愿等,都不是可测量的对象,而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形成的一种辩证关系。
文化身份不是一种原始的假定事实,也不是自我的内在本质,而是一系列被创造出来的、时而一
致时而冲突的历史结果。哲学家称之为反本质主义的认同理论。文化差异是“存在”的,但当受
到批判时,它要么瓦解,要么固化成一种教条——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其不证自明的自然属性都
消失了。文化差异的构成是真实而寻常的,但整体上,X文化或 Y文化是很难确切说明的。这并
不是登记在册的事实和观点,而是一种感性的理性,以“我们”和“他们”的情感语义对经验进
行加工。如此这般,文化认同的新现实就形成了。我们不能将这种现实定义为个人的心理或精神
状态,因为它只存在于社会互动中。只有当人们一起共事,或拒绝一起共事,又或思考能否一起
第 1 页 共 8 页
{#{QQABbYqUogAIQAIAAQgCEwWyCAIQkAEACIoGxAAIMAAAwRFABAA=}#}
共事,文化才得以存在。属于某种文化意味着参与其中,“知道”其他参与者的期望,以及该如
何采取下一步行动。思想在任何文化认同中都属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真正的问题是人们如
何运用思想,以及我们如何在多重历史背景下理解这些行为。
共同人类这个概念是怎么出现的呢?在这儿,我打算换一个角度来看撒玛利亚人的寓言。祭
司和利未人所看到的是一个他们不想费心去帮助的陌生人,而撒玛利亚人看到的却是一个遇难的
人类同胞。决定结果的并不是“存在”着什么,而是撒玛利亚人眼里“看到”了什么。“这里躺
着一个陌生人”和“这里躺着一个人类同胞”,这两种看法都是对的。凭经验而论,人类同胞并
不比陌生人有更深层的现实。同理心和冷漠只是代表了对“同一”事态的两种看法。对一个躺在
路边的受伤男子,敌意和恐惧也是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因此,文化差异是一个难以捉摸的“现实”:
有时你觉察得到,有时又觉察不到。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文化差异的情感语义并不是一个不可逃
脱的牢笼。人们可能会发现,很难界定熟悉的日常惯例,但他们可以想象去这样做,事实上他们
也经常这样做。
(文汇报:关于《发明人类:一幅关于人类概念如何产生的全景视图》一书的书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共同体”的理论主要由西方社会学家提出,由中国政治家创造性转化,提出了解决国际交
往与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有别于原来的世界主义与既往的全球化理论,其建立是植根于中国的传
统文化与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
C.反本质主义的认同理论认为文化身份不是一种原始的假定事实,而是一系列被创造出来的、时而
一致时而冲突的历史结果。
D.基于共同人类这个概念,文化差异的情感语义并不重要,因为人们时常发现,很难界定日常惯例,
也并不妨碍他们怎么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思考与社会交往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跨文化思考回避了实证枚举和定量测量的简单现实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域。
C.文化差异是“存在”的,其不证自明的自然属性的消失,取决于其是否受到了批判。
D.对于人类而言,他们的同理心和冷漠只是代表了对“同一”事态的两种看法而已。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B.“则是未能察脉而欲试华佗之方,其异于操刀而杀人者几希矣。”(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
C.“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吕氏春秋·有始》)
D.“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
4.“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孙子》,是典型的古老的中国智慧。请
结合材料一分析这则名言的现代意义。(4分)
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的看法。(4分)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bYqUogAIQAIAAQgCEwWyCAIQkAEACIoGxAAIMAAAwRFABA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新生
林斤澜
瘦瘦的新媳妇,往菜园查苗回来,阵痛发作了。可是孩子生不下来。
成立公社时,社里不惜工本,把有线广播的线,拉到村里来。杏树上,挂起海碗大的喇叭。
这天晚上,生产队长早已爬上杏树,恨不得一头钻在喇叭里。她狠狠嚷了一通,震荡得四山发出
回声。
不过就算那外边管理区把消息传给了诊所,那位小大夫又怎么赶得来呢 这黑夜,人家怎么蹚
一条大河,怎么走九岭十八弯呀!
当初,生产队长催着产妇动身去公社医院时,她光说:
“早着哩,收了茄子去也不晚。”
自从选她当了蔬菜组长,就是拴上根绳子,也休想把她从莱园里拽走。她说大山里,自古没
有种过园子。眼见茄子也紫上来了,妇女们说该当放心了吧,又催她动身。偏偏茄子地里长了红
蜘蛛。她说不治治这捣乱东西,怎么丢得开手。不想……新媳妇咬牙忍痛,不哼一声,这会儿,
竟虚弱得连叫她也不应声了。
谁知到了后半夜,一声喊叫,一支火把,那二十来岁的姑娘大夫,背着药箱,真是仿佛从天
上掉了下来。不够一顿饭工夫,姑娘大夫竟能使钳子,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平安。石
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亮地哭出声来时,男人们一甩手,扔了正在做冲喜棺材的斧子锯
子,妇女们东奔西走,不知南北。
原来,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姑娘大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
街上漆黑。道怎么走 河怎么过 山怎么爬 那手术独自又怎么拿得下 可是,难产一定要去抢救,
这个念头压倒了一切。
姑娘跌跌撞撞一直往前走,忽听见背后鞭子响,过来一辆黑糊糊的大车。打个招呼,爬上车
子,原来满当当地装着沙子呢。拉车的两条驴,一步一步地挪。姑娘焦躁,跳下车来,自言自语
地小声说:“还是自己走吧,这得什么时候走到山里去呀 去晚了耽误两条性命呀……”
胡子车把式听见,把车赶到道边,跳下来就卸驴。姑娘往驴背上爬,还没有坐稳;听见背后
嗖的一鞭;那驴吃了一下好打,直往前蹿。姑娘两手紧紧抱住驴脖子,手心立刻出汗了,一忽儿,
背上的汗水顺脊梁下来了。不知多久,两人竟没有一句言语,直跑得两耳里塞满了哗哗的流水声。
胡子一声吆喝,驴站住脚;姑娘定睛一看,已来到河边。两人下了驴,胡子说声找个会水的去,
一车身,就闪在黑暗里,不见了。
姑娘牵着驴,打量那河水,只看见星星点点的黑浪;随起随伏,看不出宽窄,估不了深浅。
水面上的风也特别,吹得姑娘直打冷战。
胡子引着一个人来了。那人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径直走到姑娘面前。那是一个端端正正、
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小伙子打量了姑娘一眼,就顺下眼睛,去打量河水,又柔柔和和地说,“来
吧,背你过去。”
小伙子领着姑娘左拐右弯,来到一间小屋门前,叫了声什么,推门进去,只见一位白发红颜
的老爷子,在划火点灯。小伙子说明了来意,老爷子挥着手说:“去吧,你去吧,我送大夫上山。”
说着从门背后摸出一根棍子,自己拿住一头,把另一头塞在姑娘手里,说:“大夫,当一回瞎子
吧。”
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
第 3 页 共 8 页
{#{QQABbYqUogAIQAIAAQgCEwWyCAIQkAEACIoGxAAIMAAAwRFABAA=}#}
又见黑压压的一座山,直立在面前。老人吩咐站住,划火点着火把。又吩咐抓紧棍子,迈步
走上一条羊肠小道。这小道左绕右绕,绕上直立的大山。山越高,谷越深,岩越陡,道越窄。一
把火照着白发红颜,一鼓作气,直往上走。走着,走着,姑娘也不心慌了,也不害怕了,看着那
火把,觉得好看极了。终于,小道宽阔起来了,翻过一道小梁,看见了村坊。
姑娘一脚跨进屋子,奔到产妇床前。当断定必须使钳子钳时,心倒抽紧了,从来没有独自动
过这种手术呀,那去取钳子的手,颤颤地有些哆嗦了。忽然姑娘的小手,叫一双大手握住了。姑
娘抬头一看的是村里的生产队长,她说:“别怕,别怕。你行,你行。”可是那眼神,姑娘再也
忘记不了。怎么那样两团火似的,那火苗直钻到人的心里去了。
姑娘一边想起这些经过,一边责怪自己不懂事。那一句话也没有的胡子车把式,那端端正正
的复员军人,那爱说爱笑的老爷子,都是多么好的人呀!可是连名姓都没有问一问。还有,那队长
爬上杏树,对着喇叭喊了一通,是谁听见了的 谁赶快传话给供销社 供销社里的谁连忙写信 又是
谁连夜捎信到诊所 这些,姑娘更加一点也不知道了。
姑娘大夫,候到晌午时分,眼见母子平安,就告辞下山。伏天的阳光,照得深山老林处处发
光,好像宝石山。树下有一块溜光的青石头,姑娘坐了下来,就摸出纸和笔。她要写下这一夜的
故事。
写的不是自己过河上山,救下人家的性命。写的是,自己在工作上遇见了困难,可是一路得
到帮助: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仿佛她的一堆困难,都叫不知姓名的人们抢着分走
了。这不是谦虚一番,姑娘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因此,她觉得这样充实的生活,,这样幸福;是
什么也比不了的。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要高得多,大得多。或者根本是两种东西……
(《人民文学》1960年 12月号,有删减)
[注]公社是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农业和工业相结合,政社
合一的社会主义组织的基层单位。它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劳动组织
方式和生活方式。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媳妇一心扑在菜园重,养紫了茄子,又要治红蜘蛛,从而耽误了去公社医院的时机,以致在家
中难产,这主要突出其倔强不听劝告。
B.在听到生产队长喇叭里的一通嚷后,姑娘大夫后半夜突然到来,这出乎村里人意料,他们为孩子
的平安出生和姑娘的精神而欣喜感动。
C.大夫偶遇车把式,车把式找来会水的军人,军人推开老爷子的门,老爷子送大夫上山,这接力棒
式的相送,使小说叙述逻辑严密有致。
D.“这些,姑娘更加一点也不知道了”,姑娘大夫为给新媳妇接生感到欣喜,却又为自己没有去问
那些给予自己帮助的人的姓名而羞愧。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立公社”“生产队长”“供销社”等字眼,表明了本文的社会背景,让文中人物的行为心理带
有时代特色,有利于体现当时的社会风气。
B.“生产队长早已爬上杏树,恨不得一头钻进喇叭里”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了她的焦急,同时“震荡
得四山发出回声”,又暗示此地山深难行。
C.“道怎么走 河怎么过 山怎么爬 ……”几句既呼应前文村里人的担心,又突出姑娘行为的可贵,
既能增加小说波澜,又能凸显人物形象。
D.“新生”,既指新生命的平安诞生,又暗指小说末尾姑娘大夫的幸福新体会,内涵丰富,透露
出一种生机勃勃的希望,给读者以前进的力量。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bYqUogAIQAIAAQgCEwWyCAIQkAEACIoGxAAIMAAAwRFABAA=}#}
8.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具有重要作用。试以姑娘大夫为例,简要分析这些作用体现在哪些
方面。(6分)
9.老舍先生在《文艺报》:中评价林斤澜的《新生》这篇小说“文字简洁可喜”“含蓄而予读者留
下些寻味的余地来”。这种“简洁”与“含蓄”之美在文中是如何呈现出来的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
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
今与左右相说颂也,曰:‘比死者勉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内宠之妾,迫夺于
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荷百姓。民愁苦约病,而奸驱尤佚,隐情奄.恶,蔽谄其
上,故虽有至圣大贤,岂能胜若谗哉!是以忠臣之常有灾伤也。臣闻古者之士,可与进之,不可
与退之。臣请逃之矣。”遂鞭马而出。
公使韩子休追之,曰:“孤不仁不能顺教夫子休国焉而往寡人将从而后。”晏子遂鞭马而返。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一》)
材料二: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捆蒲苇,织葩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窃说先生之
义,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
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
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
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
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
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
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
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第 5 页 共 8 页
{#{QQABbYqUogAIQAIAAQgCEwWyCAIQkAEACIoGxAAIMAAAwRFABAA=}#}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孤不仁 A不能 B顺教 C夫子 D休国焉 E而往 F寡人 G将 H从而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谏,旧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与“犯颜直谏”的“谏”词义不同。
B.奄,指覆盖、掩盖,与成语“气息奄奄”的“奄”词义不同。
C.适,指到,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词义不同。
D.侵,指被侵犯,与“函谷举”的“举”表示被攻占,两者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景公听信并任用谗邪奸佞之人,赏赐无功之人,惩罚无罪之人,这让晏子感到很不满;他
面见齐景公,对朝廷内外的胡作非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B.晏子认为,古代贤士为官与否在于国君是否可以亲附,而现在齐景公疏远贤臣,于是他便策
马离开了齐国;景公派人把他追回,并当面向他道歉。
C.晏子离开齐国时,路过自己曾帮过的北郭骚的家门,北郭骚恭敬地迎接他晏子向他辞别并说
明离开原因,北郭骚只是简单地劝慰,晏子叹息不已。
D.北郭骚为报答晏子恩义,在朝廷门前自刎,而他的好友有感于他的义举随后也在朝廷门前自
刎;晏子回来后得知此事,深感自己太不了解士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4分)
(2)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4分)
14.齐国君王两次追回晏子的原因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注】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记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
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bYqUogAIQAIAAQgCEwWyCAIQkAEACIoGxAAIMAAAwRFABAA=}#}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
美。
B.第二句写凤凰飞去,只有江水仍然日夜不停地流着,表现了作者略带伤感的情怀。
C.颈联把目光投向到了大自然,三山半隐半现,江水把白鹭洲一分为二。
D.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
16.简析尾联的手法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说“ , ”,这八个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恕道”,
一个“恕”字,道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就在于将心比心。
(2)《大学之道》中提出:“ , 。”主张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
以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
千里”,《<老子>四章》中说“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批评秦始皇说:“天假其私,以济天下之大公。”他的意思是说秦始
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筑万里长城,种种伟绩,无非是出于① ,替万代子孙作打
算,但是从全部历史进程来看,秦始皇毕竟做了些对全中国全民族有利的事业,而他主观上所怀
抱的私心却成了未能满足的幻梦。所以在王船山眼中,那一世之雄、② 的秦始皇,也不过
成了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小己的私心,敌不住天道的公正;个人的小智,比不上宇宙的大
智;独夫的武力,胜不过历史的命运。秦始皇的一切私心,私智,私力,皆被那无声无息、施无
言之教的“天”,利用来作“济天下之大公”的手段与工具。因此,王船山的这种说法,不仅可提
供给我们对于目前这天翻地覆、③ 的世界大变局一个新的超脱的看法,并且也给我们一个
很健全的宇宙观。王船山这句话中“天”的概念,最难理解。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
的命运就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论的人的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还是采取宋儒“天者理也”
的说法,将“天”解释为支配自然与人事的天理天道,也许较合王船山的本意。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
原意。(3分)
第 7 页 共 8 页
{#{QQABbYqUogAIQAIAAQgCEwWyCAIQkAEACIoGxAAIMAAAwRFABAA=}#}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多数时候,___①___,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与此同时,
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
大脑对信息流的筛选主要是通过数十亿个突触组成的复杂神经网络实现的。突触是调节细胞间
信号传输的专门连接,它们中的一些会抑制信号传输,___②___。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
行为”,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
科研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___③___。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
动,减缓信息在细胞间的流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
21.下列各项中,与画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B.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C.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3 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了一系列理念与方案,这些理念与方案根植于中国传统
文化,彰显中国古老智慧,如“一带一路”体现“兼济天下”“合则强,孤则弱”“己欲达而达
人”等传统文化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寄托着中国人民“天下大同”的深切期盼;
中国在世界气候大会上提出的建议,传递出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你对中国的古老智慧和当今世界之发展的关系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bYqUogAIQAIAAQgCEwWyCAIQkAEACIoGxAAIMAAAwR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