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 10 月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 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
下列选项能为此提供史实依据的有( )
①汉武帝设立中朝 ②宋朝形成路州县三级制
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④明太祖废除中书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唐朝时,尚书省在公文运作中实行严密的管理和审查制度,即勾检制度,主
要监察公文的规程和时限、文案归类整理和署名及公务施行的日辰等。勾检制度
的实行( )
A.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监察体系的完善 D.进一步分散相权
3.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日耳曼人的生命活力成为欧洲新时代的强音;
公元 800 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在教堂祈祷时,教皇把一顶王冠戴在他的头上,
并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个日子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诞生日。这一事件的
意义是( )
A.推动了欧洲历史上的文化整合 B.完成了欧洲大陆的政治统一
C.为罗马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领主附庸集团的衰落
4.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
规定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
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每月津贴只有一元五角到五元),其收入不得超过
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这些做法( )
A.表达了全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坚定 B.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
C.标志着延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实践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高二历史 第 1 页 共 8 页
{#{QQABSYKQoggoQAJAAQgCEwUQCAKQkACAAAoGxBAIoAAAwBFABAA=}#}
5.英王爱德华一世于 1283 年召开议会时,有 42 名市民参加,占总人数的 14%;
1295 年“模范议会”召开时,有 172 名市民参加,占总人数的 44%。1510 年,来
自 110 个自治城市或大学的 220 名议员则成为议会下院的主要代表,对都铎王朝
的内外政策施加了影响。这体现了英国( )
A.宪政体制有所发展 B.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C.具限制王权的传统 D.国王“临朝不理政”
6.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
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横之地。
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这种观点认为迁都( )
A.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腐败 B.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立国根基
C.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丧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条件
7.秦汉时期,上计制度内容详实,制度严密,经济管控与吏治建设相结合,上
计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曾制定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
都流于形式。造成上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主流思想变化的影响 B.上计制度标准的变化
C.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 D.中央集权程度的差异
8.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离不开魏征的直言进谏,因而唐代言官谏诤君主的事
常有发生,唐代君主也把这作为笼络群臣的手段。而到了宋代,谏官转向了与御
史一样以监察弹劾宰相百官为主,史称“台谏合一”。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
A.中央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 B.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C.监察制度逐步走向独立化 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9.19 世纪的英国文官皆为终身制,任期有法律保障,这种职业上的独立性,能
够使他们立场居中,秉公执法,取得公众的合作与支持,而非为一党派效力,这
比起过去的“国王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据此可知,
文官制度( )
A.抑制了政党参与政治的热情 B.体现了公平正义的选拔标准
C.终结了国家政局的周期动荡 D.促进了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高二历史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SYKQoggoQAJAAQgCEwUQCAKQkACAAAoGxBAIoAAAwBFABAA=}#}
10. 如图所示反映了我国部分省份推行的公务员聘任制度改革。这一改革( )
A.增强了公务员队伍活力 B.体现了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公开性
C.适应了简政放权的需要 D.有利于与西方公务员制度接轨
11.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之后,建立王室法院体系,并向地方派遣巡回法
庭,从而了解和融合地方习惯法,通过经年累月的审判活动形成案例集成,逐步
建立统一的法律规则。这些实践( )
A.传承了大陆法系的成果 B.推动了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C.开创了王在法下的传统 D.建立独立完整的司法体系
12.如图是我国颁布的部分法律法规的名称,这反映了( )
A.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逐步加强 B.社会主义制度已趋于自我完善
C.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圆满完成 D.新时代下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13.1536 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明令禁止在大学学习天主教的教会法和经院哲
学,并要求所有教师和课程都将直接由枢密院监督。1545 年又规定,解散所有
附属于大学的小教堂和学院,把大学的一切财产置于国王支配之下。这些措施( )
A.意在抵制宗教改革运动 B.迎合了资产阶级需要
C.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D.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
高二历史 第 3 页 共 8 页
{#{QQABSYKQoggoQAJAAQgCEwUQCAKQkACAAAoGxBAIoAAAwBFABAA=}#}
14.该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下列由此得出结论中,最为合
理的是( )
时 期 政 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支持各民族开展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当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家作主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民族地区封闭
改革开放新时期
落后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A.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B.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C.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
1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 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
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
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深入少数民族基层地区,宣
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传授先进的生产方式,送医送药,关心少数民族
同胞的民生福祉,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奠定基础。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群众路线巩固民族关系 B.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愿望强烈
C.人民政府重视边疆治理 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高二历史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SYKQoggoQAJAAQgCEwUQCAKQkACAAAoGxBAIoAAAwBFABAA=}#}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秦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今、制、诏、课、程、式等。见于秦
简的,有律,如《田律》《徭律》《军爵律》《置史律》等;有程,如《工人程》;
有式,如《封诊式》。制和诏,是秦代独创的法律形式。秦始皇规定,皇帝的命
为“制”、令为“诏”,在先秦,国君的命与令,从来就有很高的权威,都有法
律的效力。不过,命与令不仅国君可以发布,公侯大臣和各级官吏都可以发布,
至于发布制、诏,则是秦王政称帝以后,皇帝专有的特权。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制定了经济立法的具体条款,禁止盗卖、换易、冒认
及侵占他人田宅,对“占田过限”、“欺隐田粮”者也有惩治,“其田入官,所
隐税粮,依数征纳”。将居民划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和灶户四种,规定军户、
匠户、灶户平时不能随意流动,私自脱籍要受严惩,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明律专列“钞法”,如拒绝收受宝钞,或制造、使用伪钞,除追纳赔偿外,并处
杖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律制定经济立法条款的原因,并分析其
意义。(8 分)
高二历史 第 5 页 共 8 页
{#{QQABSYKQoggoQAJAAQgCEwUQCAKQkACAAAoGxBAIoAAAwBFABAA=}#}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古代皇帝为了表彰、纪念、鼓励或笼络现任及前任官员,常常赐给
这些官员以各种特殊身份。这种代表着特权的特殊身份通常是用官品来表现的。
由于不可能将所有表示特殊身份的官赋予实际的职权,因而,必须将表示职务与
职权的官与仅表示身份等级的官区别开来。为此,从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就形成
了系统的官职分离制度。有实际职务的官被称为职事官;没有实际职务,只用来
表示官员的个人身份等级的官分别被称为散官、勤官或勋官。职事官、散官、勋
官的等级以官阶的高低为标准,均分为九品十八级。这使得许多并不参加实际行
政管理工作的人享受着免纳国家赋税并分取国家赋税的特权。
——摘编自武乾《论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材料二 北洋政府废除了古代九品十八级制,但仍实行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
1912 年 10 月 16 日,北洋政府颁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该法将行政官分为特
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 4 级。特任官由大总统以特令任命,简任官由大
总统直接选任,荐任官由各主管长官推荐并呈请大总统任命,委任官由主管长官
直接任命。前 3 种文官被称为高等文官,委任官被称为普通文官。除特任官外,
简任、荐任与委任官共分为 9 等。其中 1~2 等为简任官,3~5 等为荐任官,6~
9 等为委任官。
——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以来中国官员品位分类的原则。(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古代品位分类制相比,北洋政府中央行政官
品位分类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0分)
高二历史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SYKQoggoQAJAAQgCEwUQCAKQkACAAAoGxBAIoAAAwBFABAA=}#}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国际法”一词最早是 18世纪末英国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
指的“国际法”是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一规则体系最
初出现于 17世纪的欧洲,如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就确认了国家主权和
主权平等原则。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
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
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
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编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
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逐渐形成以《联合国宪章》
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
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广大发展中国
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
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
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核
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
益和共同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法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的认识。(8 分)
高二历史 第 7 页 共 8 页
{#{QQABSYKQoggoQAJAAQgCEwUQCAKQkACAAAoGxBAIoAAAwBFABAA=}#}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特意主持编撰了祖训用于训诫子孙后
代,即《皇明祖训》,下图所示是《皇明祖训》的第四条内容。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第四条)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
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
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
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
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今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于后:
东北:朝鲜国
正东偏北:日本国
正东偏南:大琉球国 小琉球国
西南:安南国 真腊国 暹罗国 占城国 苏门答腊 西洋国
爪哇国 彭亨国 白花国 三弗齐国 浡泥国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
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高二历史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SYKQoggoQAJAAQgCEwUQCAKQkACAAAoGxBAIoAAAwBFABAA=}#}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4 BAAB 5-8 CBDB 9-12 DABD 13-16 CACA
17.(12分)(1)特点:法律形式多样;具有开创性;专制色彩浓厚;皇权独尊。(4分)
(2)原因:为了恢复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保证赋税、徭役的征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意义: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巩固统治;增加了赋税收入,保证了徭役的征收;有利于货币的稳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8分)
18.(14分)(1)原则:官职分离;以官阶高低为标准,分品级。(4分)
(2)特点:官员等级与任用方式密切联系。(2分)
成因:中国古代官员品位分类制的影响;袁世凯执政时期总统的权威较大;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民主政治的发展。(8分)
19.(14分)(1)特点:源于欧洲,欧洲国家主导形成;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伴随殖民扩张扩展到世界,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6分)
(2)主要变化: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国际法主体增加;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高;国际法理念和原则更加多元。(任答2点共4分)
认识:国际法应根据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变化与时俱进;国际法的完善有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成为国际法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言之有理即可)(任意2点共4分)
20.(12分)【答案】示例一
论题:和平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特点。
阐释:中国古代发展对外关系时,不侵占他国土地,不奴役他国人民,不以军事力量相征伐。正因如此,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主动与中国交往的国家也越来越多,中外使臣往来日益频繁,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唐代,中外交往频繁,唐政府对外奉行开放友好政策,日本连续派遣唐使来学习唐朝的制度与文化,中国造纸术也在这一时期外传。明初,国力强盛,朱元璋将东亚和东南亚诸多国家列为不征国家,对外奉行友好政策。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更是宣示和平的远洋航行,它给今东南亚、南亚、西亚及非洲东海岸等地带去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
总之,中国古代王朝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从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力地推动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商贸往来。
示例二
论题:朱元璋对外交往思想与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阐释: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宋明以来,理学发达,强调忠孝节义的伦理关系。加之古代国奉行宗藩政策,如果周边藩属国遵守这种政治伦理,那么作为“天朝上国”的统治者就会奉行儒家的德治理念,德治思想对外表现为和平友好政策。明朝国力强盛,面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实力弱小,不足为患,故朱元璋对东南亚和东亚国家奉行友好政策。明初,元朝残余势力退守北方草原蒙古人势力较为强大,历来北方少数民族就与中原王朝之间冲突不断,中原王朝视北方游牧民族为敌人,故朱元璋认为对于北方边疆要时刻警备。
总之,朱元璋的对外交往思想对明朝对外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明朝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标准答案。如论题缺乏概括性、阐释时空观念错误,史实和结论不符合逻辑、层次感缺失结论没有升华叙述性语言过多可酌情给分。论题2分,阐释8分,小结2分,小结完全重复论题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