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 陈启源
(1834-1903)
广东省南海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艰难的新生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材料一 陈启源出身于世代“以农桑为业”的贫困家庭,1854年其兄接启源到南洋。……启枢启源兄弟在南洋开办了怡昌荫号(从事货物买卖与押当),仅十余年便成了南洋华侨中著名的商人和富翁之家。
——《史学月刊》1985年第三期 材料二 当他在南洋看到法国人设的缫丝厂,使用“机器缫丝,产品精良”,深受启发,决意改变家乡手工缫丝的落后状况……中国生丝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不断下降,对陈启源的刺激很深。
——《史学月刊》1985年第三期
材料三 1845年,(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于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雍滞不能出口。
……洋商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1873年继昌隆……,动用资金白银七千多两……”,这些资金当时只能够建成一个小型的缫丝厂。……工人几十人,女工均系本村的左邻右里……使用了国外缫丝近代工业中的蒸汽设备以及仿制了“法国式的缫丝车”,其产品质量亦大别于旧式手缫土丝“已是身幼而滑,质均而白了”。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月第1期
贻来牟机器磨坊发昌机器厂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方举赞、孙英德 材料五 “男女在同厂工作,有伤风化;工匠操纵机器,其技不熟,必定伤人;机器响声、汽笛鸣声十分可怕;工厂的高烟囱有伤风水等,攻击污蔑之辞接踵而来。”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中华书局1962 材料六 继昌隆缫丝厂在当时被封建势力视为异端,机器缫丝效率提高,“每一女工可抵数人工作”,便危及当地手工业缫丝作坊主的利益。
——《中外企业家》1994年第10期
材料七 三年后(1884年)重新(从澳门)迁回南海,……陈启源决定把大缫丝机改制成小式缫丝机以适应手工业者个人的需要和小资本经营的规模。他亲自设计,为广大手工缫丝业者所乐意接受。
——《史学月刊》1985年第三期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材料八 “国非富不强,
富非实业不张”
——张謇 材料九 “清政府……颁发章程,奖励民营,从立法上奖励私人投资设厂。”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
材料十 (1895年—1912年)“期间,本国资本新开12029.7万元,平均每年增设28.9家,一些主要行业的增长速度,年率15%-20%”,为“过去所未有”。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南洋发家回乡办厂继续发展迁厂澳门回迁家乡感悟与体会 材料十一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从政治上看,它……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看,它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