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启蒙就是人们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重温启蒙:新文化运动(1915-1919)江苏省扬州中学 梅冬
2014年11月25日本课主线记忆重塑:两个“五四”之间
历史困境:新文化运动何以昙花一现?
启蒙重建:梦醒了以后的唯一出路记忆重塑:两个“五四”之间◎史实重构:两个“五四”之间的不同选择◎请根据课本填写“新文化运动(1915-1919)”图表
(注:简明扼要 ;遇到困难可以与同桌探讨)◎倒转年轮:那一次又一次轮回的历史场景历史困境:新文化运动何以昙花一现?请大家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① :在启蒙行为上有何教训?② :在启蒙学理上有何缺陷?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③ :在启蒙目标上有何局限?讨论规则: 四人一组,1、3、5排后转;
每组先推举一位共识发言人;
问题分工,每两组负责一小问。探究提示:“谁”对“谁”启蒙?探究提示:以什么 “旗帜”来启蒙?探究提示:启蒙是出于什么“需要”?启蒙重建:梦醒了以后的唯一出路◎遗产反思:①新时代的启蒙“行为主体”是什么?行为自觉:从“知识精英‘启’群众之‘蒙’”
到“公众自己给自己启蒙”②新时代的启蒙“学理常识”是什么?③新时代的启蒙“终极目标”是什么?目标自觉:从“政治关怀”深入到“人格养成”学理自觉:从“科学”深入到“理性”,从“民主”
深入到“人权”,以此重建人格与自由 我只希望做一个默默思考并致力于自己给自己启蒙的人,永远具有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理性的勇气。 ——江苏省扬州中学 梅冬 与你共勉9人性光辉·诗意历史9谢谢大家!2012年9月中国反日游行示威“文化大革命”时期游行示众1919年5月4日“火烧赵家楼”1919年5月4日“火烧赵家楼” ◎梁漱溟说:我算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人,这一次被捕学生中间,也有我的熟友。……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在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
——蔡晓舟、杨景工:《五四》(1919年)记忆重塑:两个“五四”之间◎史实重构:两个“五四”之间的不同选择 依照学术界的通行理解,五四运动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热潮,以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大游行、火烧赵家楼及学生被北洋政府逮捕为标志;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的新文化运动,其内涵与外延都相当广泛,前后期的变化也相当复杂和明显。
——马勇:《重寻近代中国》(2014年3月)记忆重塑:两个“五四”之间◎史实重构:两个“五四”之间的不同选择 一个重在政治—革命造反,一个重在文化思想启蒙。… …一个是政治的“五四”,一个是文化的“五四”; … …一个是“反帝反封建”,一个是“民主与科学”; … …一个是要通过暴力革命以夺取政权,一个是要通过思想启蒙,促使中国人的觉醒以改造“国民性”。显然,一个旨在打败敌人,一个力求改造自身。
——姜弘:《和“五四”同行》
(《读书》2009年12期)记忆重塑:两个“五四”之间◎新文化运动(1915—1919)记忆重塑:两个“五四”之间◎新文化运动(1915—1919) 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1915年《敬告青年》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
——1916年《吾人最后之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