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8 15:0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十五夜望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古诗学习三步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理诗句,明诗意。 3入诗境,悟诗情。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他写了大
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
名。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建诗》 《王司马集》等。本诗选自《王司马 集 》
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做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
西西安市。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解诗题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十五夜望月:在中秋之夜望月。
中秋节,常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 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 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注释: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 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 像铺了一层白霜。
冷露:秋天的露水。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 的思绪。
理诗句,明诗意。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I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
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上的
鸦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
中庭地白树栖鸦
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
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
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
落到谁家
入诗境,悟诗情:读一读诗的前两句,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看到的 听到的 感受到的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借景抒情,月夜冷清,作者的心 也是清冷的。
以动衬静,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思考: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阅回表达作者
总 之 情
明月
思乡
诗人将感情寄托于,
表达了诗人的之情。
主题概括
本诗通过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无限思念之情和惆怅之感,望月
怀远的别离思绪之情。
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在谁家。
不知秋思到谁家。
说 一 说: “落”字的用法精妙之处在哪里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
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齐洒落 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思考: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思念的
诗人独自在异乡,看见地上的月光,树上归栖的乌
鸦,联想到人人都在望月。最后,诗人却用一种委 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
“不知秋思落谁家 ”把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
得蕴藉深沉。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 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
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 的。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辛弃疾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 一陆游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李贺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苏轼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贾岛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 一李白
“月”的别称
“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
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
有哪些类似的诗句 和同学交流。
(课后第三题)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张籍《秋思》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杜甫《春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元 日
乞 巧
王维 王安石
林杰
独在异乡为异客,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七夕今宵看碧霄,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送暖入屠苏。
牵牛织女渡河桥。
遥知兄弟登高处, 千门万户瞳疃日,
家家乞巧望秋月,
遍插茱萸少一人。 总把新桃换旧符。
穿尽红丝几万条。
课外延伸: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
作业
1背诵《十五夜望月》;
2收集积累关于月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