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8 12:5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类巩固识字,重点指导书写不规范的字“眷”。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学生较第一课时有提升,读与悟相得益彰)。
3.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4.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对岸英遗体是否安葬在朝鲜的艰难抉择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毛泽东画像师:同学们,大家认识他吗?谁能来说一说对毛主席的了解?让孩子谈一谈对毛主席的了解,创设情境,引导孩子逐步走进课文。师:是啊,在同学们的心目中他是伟大的主席,是我们的开国领袖,但他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去了解主席作为一名普通父亲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二)字词巩固(分类,设置两关挑战,形式多样检查)
1.拟定安葬奔赴朝鲜特殊革命彭德怀指名读——纠正读——巩固认读——齐读
2. 踌躇黯然眷恋情不自禁若有所思指名读——思考读——带感情读
(描写神态的词语,引导孩子要多积累、会运用。)
(三)指导书写
根据自主学习单反映,指导写得不够规范、不够美观的生字:“眷”字书写问题较大,比例失调,下边的“日”写成“目”。
1.出示学生书写图片,让学生先观察,并说一说发现的问题。
2.出示规范书写的图片,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写规范、美观的要领。
3.教师出示口诀,教师范写。
4.学生书写,规范书写姿势,按照小口诀进行三星互评。
(四)读文初感知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预设生:这篇课文用一、二的形式分成了两部分。师: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预设生:第一部分写了毛泽东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极度悲痛的心情。第二部分写了毛泽东对岸英遗体是否安葬在朝鲜的抉择过程。(五)精读细探究
1、仔细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做批注)全班交流:“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生 1:这句话是对主席的动作描写,我体会到了主席内心无比悲痛。(板书:动作)预设生 2:我从“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这几个词语感受到毛主席的内心悲痛不已,他一定心如刀割。从主席沉默的状态中我们感受到,岸英的牺牲让主席悲痛不已,这一天对他来说真是度日如年。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主席内心的悲痛吗?(指名读)是啊,此时此刻主席是多么悲痛啊!让我们跟着毛主席的思绪回到 40多天以前。(补充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资料。)现在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吗?预设生 1:毛岸英刚刚新婚不久,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就牺牲了,好可惜!预设生 2:毛岸英牺牲时只有 28岁,真是太让人心痛了!同学们都感觉到毛岸英的牺牲让人心痛不已,何况是身为父亲的主席呢?谁能感同身受的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继续交流:“‘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预设生 1:这句话是对毛主席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让我感受到毛主席在极力的忍受巨大的痛苦。(板书:语言、神态)预设生 2:我通过联系上文,和“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感受到了毛主席内心充满了对爱子深深的思念。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主席对爱子的思念吗?(指名读)毛主席此时为什么会情不自禁的喃喃自语?他可能在想些什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毛岸英短暂而又坎坷的一生。(补充视频资料)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预设生 1:毛岸英自小受尽磨难,和父亲相聚的时候很少。预设生 2:在十个子女中,毛岸英是主席最喜欢的儿子,他的牺牲,主席怎能不悲痛?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再读句子,体会毛主席内心的悲痛和对爱子深深的思念。(指名读)
师小结:抓住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这一部分,我们就是运用这个方法深刻感受到了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板书:真实感情)过渡:心爱的儿子为国捐躯了,主席悲痛不已,岸英的遗体是否归葬,作为父亲,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过程。
2、请同学们用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自己从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毛主席面对“岸英的遗体是否安葬在朝鲜”时的艰难抉择。(做批注)批注结束后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四人一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小组上台汇报交流成果。(投影展示批注)小组汇报交流成果预设 1:组长:我们小组内重点交流的是“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一句话组员 1谈体会:这句话是对毛主席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使我感受到了毛主席内心的痛苦,特别是对“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的神态描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主席渴望见儿子最后一面的内心感受。组员 3、组员 4带着这种感受试读。小组汇报交流成果预设 2:组长:我们小组内重点交流的是“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这句话。组员 1谈体会:这句话主要是对毛主席的语言描写,写出了毛主席当时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和儿子,还有国家和人民,让我感受到了毛主席以国家大局为重的胸襟。组员 2补充:我还通过联系上文知道,主席非常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但是这个念头很快打消了,原因就是他想到了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两个反问句的连用,使我更加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大公无私,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伟大胸怀。(这个句子,是对毛主席伟大胸怀的最真实写照,特别是两个反问句的连用,使这种感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如果孩子对主席内心抉择的艰难感受不到或者不深刻,教师应该加以引导。)指名试读、齐读。师小结:这一部分,我们依然是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深刻感受到了主席身为一位国家领导人不搞特殊,几经踌躇、艰难抉择,最后决定将爱子的遗骨葬在朝鲜的伟大胸怀。(板书:伟大胸怀)
(六)升华主旨
过渡: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尽管不舍,尽管悲痛,但主席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齐读)
历史上有多少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葬身异国他乡。同学们,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交流搜集到的抗美援朝中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资料。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搜集了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是怎么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的?预设生: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土地又有何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师边诵读边把之前的板书画成一座巍峨的大山的轮廓)既是对毛主席伟大胸襟的赞颂,也是对毛岸英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更是对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最后,让我们深情诵读,向他们的伟大精神致敬!
(七)推荐阅读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