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灰 雀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灰雀,是一种体形像雀的小型鸣禽,羽毛颜色多样,叫声悦耳动听,常常成群栖息在河谷、溪流、树林中。让我们跟着列宁,去听一个和灰雀有关的故事吧!
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词语。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孩子自尊心的保护。
学习目标
列宁(1870年-1924年),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人物介绍
宁
胸
脯
惹
仰
níng
xiōng
pú
rě
yǎng
zhā
渣
zhě
者
xī
惜
chéng
诚
huò
或
字词学习
灰雀 郊外 养病 粉红 谷粒 男孩
或者 防冻 可惜 肯定 诚实 安宁
胸脯 惹事 仰望 面包渣
宁
níng
(宁静)
(宁死不屈)
nìng
散
sàn
(散步)
sǎn
(散养)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对某一城市说)。
【散步】随便走走(是一种休息或锻炼身体的方式)。
【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惹人喜爱】能够引起人们的喜欢和爱护。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
【诚实】不虚假,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词语解释
本来—— 可惜—— 经常——
跳动—— 婉转—— 严寒——
原来
常常
跳跃
惋惜
委婉
寒冷
近义词
严寒—— 诚实—— 仰望——
高大—— 肯定—— 欢快——
酷暑
俯视
否定
虚伪
矮小
忧伤
反义词
或:不要丢了右部的一撇。
冻:右半部分是“冫”,不要写成“氵”。
易错提示
花开花落
古香古色
不知不觉
大摇大摆
无穷无尽
一三字相同成语
自言自语
一点一滴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为什么树上的灰雀突然不见了,第二天又回来了?
课文解读
第一部分(第1段):列宁每天散步都会遇到三只灰雀,十分喜欢。
第二部分(第2-10段)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小男孩多次十分肯定地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
第三部分(第11-13段)灰雀回来了,男孩听了列宁的话,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通过颜色写灰雀的美丽,通过动作和声音写灰雀的可爱。
思考:划线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灰雀?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样子惹人喜爱
哪儿可以看出来列宁很喜爱灰雀?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都要”“经常”这些词写出了列宁喜欢灰雀的程度,及对它们的熟悉程度,为下文他发现一只灰雀失踪埋下了伏笔。
你从列宁和男孩之间的对话体会到什么?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男孩为什么吞吞吐吐?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声音断断续续。小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令人生疑,由此可以猜测出灰雀的消失与小男孩有关系。
体现了小男孩的矛盾心理。列宁的担心让小男孩产生了内疚之情,因此他“想告诉”列宁灰雀的下落,但他又“不敢讲”,日前还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说说体现了男孩的什么心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不仅可以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捉的,还
体会到小男孩放回灰雀的决心越来越大。
1.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思考:这几句话分别表达了列宁什么样的心情?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思考:列宁为什么只问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列宁察觉到此前是男孩捉走了灰雀,但不想使他难堪。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及对男孩的尊重与爱护。
思考问题:为什么列宁认为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男孩听了列宁的话,被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感染,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表明男孩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课文围绕“灰雀”讲述了发生在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循循善诱,保护男孩的自尊;男孩知错就改,放回被捉的灰雀。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对下一代的尊重、爱护的品格。
课文总结
仰望 欢蹦乱跳 婉转
听到一阵( )的鸟叫声,我抬头向树梢( ),看到一只( )的小鸟。
婉转
仰望
活蹦乱跳
选词填空
课堂练习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左传》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朱熹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旧唐书》
关于知错能改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