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8 15:1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一单元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二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
食物和物种交流
目 录
CONTENT
01 新航路开辟之前的旅行
02 新航路开辟之后的旅行
03 食物物种旅行的影响
课程标准
1 通过本节学习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并把握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2 透过物种交换的表现,理解物种交换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并正确认识物种大交换带来的影响。
食物物种的旅行
预习检测:一画三思
时空坐标(时间轴)
时间
事件

01.那些因素推动了物种大交换?
02.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旅行有何特点?
03.食物物种的旅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01 新航路开辟前的食物物种的旅行
01 新航路开辟前的食物物种旅行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物种小麦 、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早期农业传播示意图,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特点:交流物种较少;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02 新航路开辟之后的食物物种的旅行
2.1 这些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他们原产于何处?
0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旅行
0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旅行
2.2 它们是如何从一个未知区域来到世界各地的呢?
①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④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
0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旅行
2.3 美洲食物物种的旅行
请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绘制玉米、马铃薯、甘薯等在欧洲和中国传播的时空路线图。
项目 欧洲 中国
玉米 ①最初为观赏植物; ②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③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①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马铃薯 最初为观赏植物;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番茄 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②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2.3 美洲食物物种的旅行
材料一 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能想象,若没有成堆的辣椒,今天的川菜会是什么样子?
——据《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依据材料分析这种食物物种交流在中国起了什么作用?
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使中国物种急剧增多;使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材料谈谈物种交流对中国的作用。
2.3 美洲食物物种的旅行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禽畜类
2.4 其他地区物种的美洲之旅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品种繁多,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2.5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合作探究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的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相关史料
1.范围具有全球性;
2.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
3.欧洲具有主导性;
4.内容具有丰富性;
6.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5.时间具有长期性。
合作探究
2.5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03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旅行之影响
结合材料和教材第三子目,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 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材料一 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
03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旅行之影响
史料探究
材料三 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
——摘自《哥伦布大交换》第145页
材料四 可以推测辣椒传入中国应该是明末清初,但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大量传入则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开海禁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椒著称。人们常不无戏谑地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
——摘编自戴雄泽《漫话辣椒的起源和传播》
2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03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旅行之影响
史料探究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包谷: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
——宣统元年湖南《永绥直隶厅志》
3 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03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旅行之影响
史料探究
可可豆(巧克力的原材料)、糖胶树胶(口香糖的原材料)等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剂,为喜爱它们的人带去心灵的慰藉,同时也发挥着人际交往润滑剂的作用。橡胶可以制成汽车、飞机的轮胎,或者作为电器的绝缘材料,要是没有它,我们不可能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准。如果没有上述这些植物的话,可以断定,我们的文明、饮食文化会呈现出一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状态,而那样的社会绝不会比现在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摘编自酒井伸雄《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植物》
食物物种交流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食物本身不具备阶级属性,但是当食物有限,一部分人掌握更多食物资源的时候,食物就成为阶级的标识和衡量社会等级的尺度。因此,饮食等级分化与人们的社会等级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香料从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的变化、咖啡的流行都是典型的例子。
——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4 改变着社交,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
5 促进新型工业部门出现,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
6 淡化了等级观念,有利于启蒙思想传播。
03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旅行之影响
史料探究
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7 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远超土地承载能力,乱砍滥伐,植被破坏,过度垦荒造田,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严重等。
03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旅行之影响
史料探究
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 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
应对:
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
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
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
思维导图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美洲物种的世界之旅
其他地区物种的美洲之旅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
改变饮食习惯
食物物种旅行之影响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
提高粮食产量,世界人口激增
推动经贸发展
影响生态环境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后小结
新航路开辟前的物种交流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1.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1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新作物”最有可能是(  )A.玉米和马铃薯 B.小麦和水稻C.马铃薯和小麦 D.水稻和玉米
【答案】选A。【解析】1790年已是新航路开辟近300年,有利人口猛增的食物物种主要是来自美洲的玉米等。
学以致用
2.1300—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物种的全球大交流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 D.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
【答案】B。【解析】1500年左右进行的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人种和物种的交流,材料1700年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引起的物种交流,故选B项。
3.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B。【解析】[南北气候没有发生重大变化,A项错误;C、D两项均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乾隆年间,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故选B项。]
4.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A.社会史观下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C.整体史观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答案】A。【解析】[材料“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反映了社会史观视角下的物质生活,故选A项;近代化史观是从现代化角度出发,B项错误;整体史观是从全球视角出发,C项错误;文明史观是从文明角度出发,D项错误。]
5.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答案】C。【解析】 [材料“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选C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A项;工业革命的开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亚洲人口的膨胀并不会导致农作物的种类增加和向世界范围内扩散,排除D项。]
课后作业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课后作业
链接高考
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教材p10历史纵横,根据咖啡的传播和咖啡馆的普及,谈谈你对咖啡传播到世界各地所形成特有的咖啡文化的认识?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