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
1.政治:国家分裂、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相对削弱;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成为该时期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2.经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田庄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激烈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权;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3.思想文化:儒学受到佛、道冲击;玄学流行;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
4.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民族杂居,民族政权对峙;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二、隋唐时期(581—907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制度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熟,后期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削弱;士族阶层在政治上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流行。
2.经济: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思想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4.民族关系:中央王朝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以及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的开发,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5.对外关系上: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对外政策开明,中外人员往来、经贸交往和文化交流频繁。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时1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目标定位·明考向
主干梳理·理思路
考点探究·释难点
典例研析·立标杆
课程标准 素养考向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领域的新成就 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利用史料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区域经济的发展
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一、三国与西晋
国号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备注
魏 220—266年 曹丕 洛阳 被权臣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取代
蜀 221—263年 刘备 成都 被曹魏所灭
吴 229—280年 孙权 建业 (今南京) 被西晋所灭
西晋 266—316年 司马炎 洛阳 280年,完成统一;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概念阐释〕
五胡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羌、氐;在西晋发生内乱时,这些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局势;316年,内迁匈奴贵族灭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317年,司马睿在______(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南逃的几家高门______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概念阐释〕
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建康
士族
2.南朝:_________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______夺取皇位,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______。
3.六朝: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定都今天的______,统称为六朝。
420
刘裕
南朝
南京
4.江南的开发
(1)原因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_________资源。
②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方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兴修水利。
劳动力
(2)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
(3)影响:推动了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步交融。
5.南方统一的趋势:东晋的军事实力逐渐削弱;______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陈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含义: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______,合称“十六国”。
(2)特点: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大都采用______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______的典章制度;民族差异逐渐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成汉
中原
汉族
(3)淝水之战
①背景: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______统一北方,随后进攻东晋。
②后果:前秦军队被击败,前秦政权崩溃,民族矛盾重新加剧。
前秦
2.北朝
(1)含义:4世纪末到6世纪末,北方先后存在的______、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2)政权更迭:4世纪末建立北魏,_________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内政修明,灭掉北齐;隋朝取代______,灭掉______,完成统一。
北魏
439
北周
陈朝
(3)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时间:___世纪后期。
②措施:迁都______;改穿汉族服饰;朝中统一说______;改姓汉姓;仿士族划分门第,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____________通婚。
③意义:顺应了北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和____________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5
洛阳
汉语
高门士族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隋唐盛世
〔概念阐释〕
民族交融: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图解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主题
从“历史解释”等角度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的统一因素
[史料]实际上,姓族制度建立以后,士庶之别就取代了胡汉分野。民族界限模糊了,身份认同从族别变成了门第。鲜卑的豪门与汉人的望族共同组成统治阶级,下层则混为一谈……与此同时,洛阳也再度成为华夏文化的中心。拓跋宏迁都三十多年后,一位名叫陈庆之的南梁将领这样描述他亲赴洛阳的切身感受:我原本以为两京沦陷之后,长江以北便都变成了戎狄之乡。这次到洛阳才知道衣冠人物尽在中原,根本不是我们江东可比的。拓跋宏成功了,他其实已是中华皇帝,虽然也只有半壁江山,但他开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由胡汉混血的北方来统一中国,从而创建新的中华文明,这就是鲜卑人的历史功绩。
——易中天《中华史》
[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士庶之别就取代了胡汉分野”的原因,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功效。
[提示]原因:推行说汉语、穿汉服和改汉姓等汉化政策,淡化了民族差异;仿照魏晋士族制度,建立姓族制度,确定鲜卑族门第等级,突出了阶级差别。
功效: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拓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因素
(1)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出现了局部统一,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
(3)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1.(2021·湖南高考·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A
[解析] 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势力,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项;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客观作用,排除D项。
2.(2021·广东高考·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解析] 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
B
3.(2020·全国Ⅲ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D
[解析] 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即地主、领主或贵族掌握大量土地,据材料“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是军屯,结合所学,军屯属于国家所有制,排除A项;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来销售,排除B项;材料“解决……流民问题”说明屯田制有利于减少南迁,排除C项。
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
[解析] A、C两项与题干“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的信息不符,故排除;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项错误;B项与题干江南经济发展的信息相符,正确。
5.(2019·北京卷·37)(节选)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答案] 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 目的: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追溯黄帝为祖先,是为其改革,实现汉化做准备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过程:据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可知,拓跋珪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据材料“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多个皇帝延续这一祖先认同;据材料“迁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对其加以强化。效果:根据材料“陛下黄帝之胤……岂可亦谓之胡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举获得汉族官僚的认可,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练案[5]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任丘)汉末,王室衰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始终未取汉献帝而代之。曹操薨,汉献帝下诏退位,禅让皇位于曹丕,后者故作推辞,“三让”后方答应接受,是为魏文帝。得知曹丕即位,刘备亦自称皇帝,仍用汉的国号。这表明( D )
A.曹氏父子尊崇汉室 B.禅让制取代世袭制
C.曹魏实力强于蜀汉 D.正统观念影响深刻
[解析] 根据“然始终未取汉献帝而代之。……得知曹丕即位,刘备亦自称皇帝,仍用汉的国号”可得出,虽处战乱时代,但正统的观念仍然延续,D项正确;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能得出曹氏父子尊崇汉室,排除A项;禅让制没有取代世袭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实力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四川凉山)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D )
A.中原地区的人们大量迁徙到边疆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各少数民族已全部封建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鲜卑等内迁的少数民族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说明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中原地区的人们多南迁而非迁徙到边疆,排除A项;“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内迁各少数民族已全部封建化”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河北石家庄)东晋存国100多年,大都由王、谢等几家南渡世家大族轮流掌政,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史家谓之“门阀政治”或“士族专权”。这一特色政治局面的出现主要因为( C )
A.君权和相权的根本冲突消失
B.中央集权的松弛
C.皇权对当时形势的控制力弱
D.游牧民族的威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东晋时期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再加上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使得士族垄断政权。由此可知,这一特色政治局面反映出,士族实力强大,皇权微弱,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君权和相权的冲突、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无关,排除A、D两项;材料涉及的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
4.(2023·河南商丘)南朝时,吴郡富户满璋之用五万钱为子聘娶王源之女,王源家贫丧偶,女儿患腿疾,但上代累世高官。御史中丞沈约后弹劾王源与满家联姻是“高门降衡”“蔑祖辱亲”,请求给王源免官并禁锢终身的处罚。这反映出该时期( B )
A.士族开始没落 B.士庶界限严格
C.财婚观念盛行 D.监察制度严格
[解析] 材料讲述了落魄的士族王家与吴郡富户满家联姻而遭弹劾,弹劾者称这种联姻为“高门降衡”“蔑祖辱亲”。可见,即使财力雄厚的庶族也无法攀比落魄士族,士族政治地位很高,士庶界限严格,B项正确;“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虽提及五万钱的高额聘礼,但并不能说明当时财婚观念盛行,而是反衬士族对庶族来说高不可攀,排除C项;材料并未具体展现严格执行监察的过程和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山东临沂)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A )
A.战乱影响商品经济发展
B.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北方农耕经济发展充分
D.南方的赋税来源依赖商业
[解析] 从材料可知,南北方金属货币的发展情况不一,因受战乱影响,北方经济凋敝,金属货币使用受限,而南方较为稳定,不断开发发展,金属货币使用量大,说明战乱影响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B项在南宋,排除;北方经济受到破坏,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赋税主要依赖商业,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山东淄博)北齐编修的《魏书》中,宣称北魏的鲜卑拓跋氏是黄帝少子昌意的后裔。同时《魏书》称东晋为“僭晋”,又称南朝政权为“岛夷”。北齐这一做法旨在( A )
A.增强自身政权合法性 B.推动民族间的交融
C.巩固孝文帝改革成果 D.维护传统华夷观念
[解析] 材料反映北齐以自己为正统自居,攻击其他政权为非法的、不开化的落后政权,这一做法旨在增强自身政权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推动民族间的交融,排除B项;“巩固孝文帝改革成果”与“称南朝政权为‘岛夷’”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维护传统华夷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河南安阳)《魏书·食货志》曰:“自魏德既广,西域、东夷贡其珍物,充于王府;又于南垂立互市,以至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D )
A.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B.朝贡贸易体制较完备
C.区域经济得到了开发 D.孕育国家统一的因素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魏书》记载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一朝的史实,当时中国虽然处于南北对峙时期,但材料“自魏德既广,西域、东夷贡其珍物,充于王府;又于南垂立互市,以至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体现了当时南北、东西之间联系的加强,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D项正确;材料和对外开放无关,排除A项;材料“又于南垂立互市”中的“互市”和朝贡贸易无关,排除B项;北魏所占据的北方早就得到了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广东肇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坞堡外有坚固的围墙和高大的碉楼,内有强大的私人武装和家兵,他们平时在土地上大规模耕作,农闲时则练兵习武、制造器具,战时防守作战。这些人脱离国家的户籍,成为地主豪强的私家人口。这一状况( C )
A.有利于政府加强基层户籍管理
B.推动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壮大
C.妨碍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促进了集体劳作形式的产生
[解析] 坞堡集军事防卫、农业生产、手工制作于一体,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且拥有私人武装,并与国家争夺人口,C项正确;依附于坞堡的民众脱离国家户籍,这不利于政府对基层户籍的管理,排除A项;坞堡的民众脱离国家户籍,不利于国家兵役的征发,排除B项;集体劳作形式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大量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广西模拟)《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A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D.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唐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B项;京杭大运河需要大规模征调民夫服徭役,会激发社会矛盾,排除C项;大运河与社会门第等级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山东潍坊)隋初的军事制度沿用西魏、北周时期创建的府兵制,府兵制原来实行的是兵农分离,军人世代为兵,户口由军队管理,不入州县户籍。由于上兵是专业化的,国家统统不分配土地。开皇十年(590),增加了士兵授田。这说明当时( B )
A.均田制遭到破坏 B.政治局面趋向稳定
C.军人职业化发展 D.运河修建消耗民力
[解析] 依据材料“由于士兵是专业化的,国家统统不分配土地。开皇十年(590),增加了士兵授田”可知,国家原本是不给士兵分配土地,但是开皇十年,士兵可以分到土地。这说明当时战争较少,政治局面趋向稳定,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排除A项;士兵可以分到土地不能说明军人职业化发展,排除C项;D项是无关项,排除。故选B项。
11.(2023·吉林模拟)据统计,唐代水利工程建设几乎遍布全国,其中,浙江的水利工程数量最多。相较于隋朝的水利工程数量,唐代时江苏由8处增至18处,江西由1处增至20处,福建由4处增至29处(与陕西相当)。由此可知,唐代( A )
A.东南农耕经济发展迅速 B.南北经济联系明显加强
C.精耕细作农业趋于成熟 D.经济重心基本完成南移
[解析] 根据材料“唐代水利工程建设几乎遍布全国”“唐代时江苏由8处增至18处,江西由1处增至20处,福建由4处增至29处(与陕西相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不仅北方修建水利工程,南方也修建了较多的水利工程,尤其是福建省,反映了唐朝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农业发展迅速,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水利工程的修建,没有涉及南北经济联系,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南方水利工程修建较多,不是精耕细作,排除C项;D项发生在宋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3·辽宁期末)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早在先秦时期就同中原保持密切联系。隋代,结束了中原长期割据状态,扩大了郡县制在新疆地区的范围;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这些措施有助于( D )
A.升级边疆地区的管理层级
B.治理边疆与抵御侵略相结合
C.提高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
D.推动边疆治理体系的完善
[解析] 根据材料“隋代,结束了中原长期割据状态,扩大了郡县制在新疆地区的范围”“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及所学知识可得出,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措施不断推动着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推动边疆治理体系的完善,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时期的管理层级的升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抵御外敌侵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3·广西贵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由扬州中转输入关中的税粮占全国税粮(稻米实物税)的半数。中唐盐法改革后,扬州作为海盐的集散地,每年上缴的盐税高达600万缗。这说明唐朝中后期的扬州( A )
A.经济地位愈发凸显 B.百姓受到残酷剥削
C.是全国最大的城市 D.成为重要外贸口岸
[解析] 根据材料“由扬州中转输入关中的税粮占全国税粮(稻米实物税)的半数。中唐盐法改革后,扬州作为海盐的集散地,每年上缴的盐税高达600万缗”及所学知识可得出,通过缴税的数值来看,扬州经济地位愈发凸显,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百姓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最大的城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扬州对外情况,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14.(2023·四川乐山)安史之乱后,中原残破,代宗即位初,长安斗米价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郊农搓谷穗以输官。然而“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俗称“扬一益二”。这表明( B )
A.唐中后期政治腐败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地理环境决定经济水平
[解析] 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较差,南方的城市却很繁华,反映了唐朝时经济重心的南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没有提及政治腐败,排除A项;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排除C项;D项说法不对,经济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代表生产力的生产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3·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期中)《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条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 B )
A.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
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
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
D.不利于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
[解析] 根据材料“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知,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B项正确;经济变革是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羁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受中央控制,不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3·山东枣庄)如图中的内容是对唐朝某一事件的描述。该事件( D )
A.推动唐初开元盛世的到来
B.导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C.沉重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D.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内容描述的是唐朝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D项正确;“推动唐初开元盛世的到来”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导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源,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宋、亳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缣帛,胜于樵(即亳州又名樵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杜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
(2)史学界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 (1)趋势: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原因:安史之乱与北方藩镇割据的局势阻碍北方经济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央政府倚重南方财政,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答出2点即可)
(2)评析:政治角度:这一观点是合理的。地方的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政治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答出两点即可)
经济角度: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答出2点即可)
[解析] (1)趋势:根据材料“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原因:根据材料“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与北方藩镇割据的局势阻碍北方经济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根据材料“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知,中央政府倚重南方财政,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2)评析:政治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是合理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方的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政治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经济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如果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安史之乱后,唐代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