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聪明的测量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标:通过“转化”,获得间接测量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等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
通过“转化”,获得间接测量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等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称、用旧蚊帐布剪好的长方形布片〔3cm×2cm〕、黄豆、截面 1m㎡铜线 20根〔每根 30cm左右〕。
学生准备:直尺或三角板、字典或词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通过直尺可以测量出字典的什么数据?
〔学生很容易说出测量出长和宽,还可以求出每个面的面积以及字典的体积。〕
2、那么字典的质量又怎样测量呢?〔大局部学生说用电子称
秤一秤就行。〕
3、一张纸的厚度又怎样用直尺测量呢?纸很薄,用我们的直尺或三角板能否测出纸的厚度是多少呢?
〔这时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在积极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好多学生用尺子直接测量着,可是无论怎么量都很难读出数来。〕
4、对于这种不能直接测量的特殊物体,我们有没有方法进行解决呢?回顾二年级的语文课的文章《曹冲称象》的故事,找一名学生叙述故事。
5、在《曹冲称象》这个故事里,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大家知道是什么数学思想呢?是“转化”思想,因为大象的体重是无法用称称体重的,所以曹冲把大象的体重“转化”为石头,从而得出大象的体重。曹冲利用了“转化”的思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名“聪明的测量员”(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在我们身边,有一些特殊物体,它们的长度、质量、面积等是很难直接测量出来的。比如说一张纸的厚度,一颗黄豆的质量,一根铜丝的直径和一个网眼的面积。以上这些数据无法直接进行测量的,所以要采取一定的测量方法。也就是先要制定测量方案。
(一)制定方案
(1)制定方案这个环节,有哪些注意的事项呢?首先我们要注意怎么研究?研究什么?需要哪些工具等?
(2)出示制度方案、实践探究、展示交流、回顾反思 4个环节进行研究。
(3)学生分别说明一张纸的厚度,一颗黄豆的质量,一根铜丝的直径和一个网眼的面积。首先来看第一个物体,如何来测量词典中一张纸的厚度呢?词典一页纸的厚度很难测量,但可以先把词典的厚度测量出来,再看一共有多少张纸,用总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得出一页纸的厚度是多少。也可以多次测量,最后取测量的平均值。
下面请也把其他几样物品的测量方案进行说明一下:数出多颗黄豆,称称有多重,然后用多颗的总质量除以颗数就知道一颗的质量。将铜丝单层密绕在螺线圈上,不能重叠,数出缠绕的圈数,用直尺测量螺线圈被缠绕部分长多少厘米,再除以圈数就是一根铜丝的直径。用直尺量出多个网眼组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再算出这么多个网眼的面积,然后用这个面积除以网眼数就是一个网眼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领学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1、小组先估计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直径,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操作。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测量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活动要求,大家都明白了吗?请同学们根据之前的分组,就让我们动起手来,一起来研究吧!
(三)展示交流。
1、刚才各个小组探讨的非常激烈,看来每个小组都得出了测量数据,下面就让我们进行第三个环节“展示交流”,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吧!小组来展示一下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小组的记录,这几位同学的测量,测量的方法基本相同,而测量的结果却不同呢?什么原因呢?测量过程中会产生误差。虽然有误差的存在,但这几次的测量的结果还比较接近。那我们就说这几次测量就是成功的,为了减少误差,我们现把几次测量的结果相加,求出它们的平均值,这样就会使数据更加准确一些,更加接近准备值。
2、再分别展示求一颗黄豆的质量、一根铜丝的直径、一个网眼的面积的测量方法和测量数据。
3、共同回顾总结一下以上四种物体的测量方法。要想求一张纸的厚度,我们可以先求“多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它们的“张数”,就能得到一张纸的厚度。
多张纸的厚度÷ 张数= 一张纸的厚度
多颗黄豆的质量÷个数 =一颗黄豆的质量
多圈铜丝的宽度 ÷ 圈数 =一根铜丝的直径
多个网眼的面积 ÷ 个数= 一个网眼的面积
对比观察这 4次测量,你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用了“转化”的思想。还发现有什么共同之处啊?先求多个物体,再求一个物体。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单个的物体也可以叫做“个体”,那怎么求个体呢?可以用整体的数据除以对应的数量,就是一个个体的数据。整体÷数量=个体都是通过“测多算少”的方法进行解决的。
4、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需要运用“测多算少”的方法?
5、欣赏科学家的研究:地球与月亮之间的距离很远,你想知道科学家是怎样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吗?
(四)回顾反思。
同学们,像刚才我们测量的这些“薄”“轻”“细”“小”这样的物体时,咱们都想到了什么思想?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了?
三、课堂回顾
这节课我们经历了制订方案、实践探究、展示交流、回顾反思4个环节,通过运用转化思想,测多算少的方法进行了测量。老师也希望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研究,继续带着这样的研究思路,开启我们接下来的探究之旅。
四、课堂总结
在刚才的研究过程中,同学们虽然每个小组的任务不同,可是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却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大家把本来不能直
接测量的任务,转化成求整体大小再平均的方法,来间接测量,顺利完成了任务。五、谈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聪明的测量员
多张纸的厚度÷ 张数 = 一张纸的厚度
多颗黄豆的质量÷ 个数 = 一颗黄豆的质量
多圈铜丝的宽度÷ 圈数 = 一根铜丝的直径
多个网眼的面积÷ 个数 = 一个网眼的面积
整体÷ 数量 = 个体转化思想
测多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