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形象 课件(共6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形象 课件(共6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8 15:1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2024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04 诗歌鉴赏
第2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
李清照
李白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分析把握形象的特征,理解形象的意义。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



考题分析 作答方向
(1)(2017·全国卷Ⅱ)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关键词:诗人、性格、分析) (2)(2014·山东高考)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关键词:陈居士、形象特点、分析) (3)(2014·江苏高考)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关键词:隐者、身份、概括) 1.审清题干要求,分清是鉴赏诗(词)中人物还是诗(词)人自己。
2.考题示例中的“概括”是表明简要归纳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表明要结合诗歌内容进一步阐释人物形象特点的具体体现。作答时要注意这两个方向的差别。
常见
提问
抒情主人公形象
技法指导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人物形象的特征
(1)什么形象;(性格+身份)
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分析如何塑造形象;(结合诗句)
(3)形象的意义。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分析: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 ”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典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什么形象
形象的意义
分析形象
(江苏卷)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①“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
②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
③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江苏卷)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①独抒己见,不随大流;
②但求尽力,不计结果;
③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
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
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
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
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
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A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
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
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
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
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
愿我身死子还生。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第一步: 概括特点 诗人送别不沾襟落泪,体现了旷达的性格。
第二步: 分析例句 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解题思路]
(第三步:明确作用。本题可以省略)
①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②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③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参考答案
[知识卡片]
诗歌人物形象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意气风发、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多愁善感、建功立业、热爱山川、思念亲友、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等。
[知识卡片]
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主要人物形象 举例
(1)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李白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的《示儿》、辛弃疾的《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李白的《赠汪伦》、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
(8)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李商隐的《无题》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考题分析 作答方向
(1)(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关键词:作用、分析) (2)(2020·天津高考)“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关键词:什么、场景) (3)(2019·天津高考)“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关键词:怎样、画面) (4)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关键词:意境、赏析) (5)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关键词:画境、真景、赏析) 1.明确题目类别,确定是景物鉴赏还是意境的鉴赏。2.看清设题的范围,是针对诗歌局部还是针对整首诗歌。3.明确具体要求,区分是要求多方面的“赏析”,还是分析具体的“描绘画面”,还是针对性地分析“表达作用”。
常见
提问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景)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境)
3.分析作者的感情。(情)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意境)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光普照,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丽和谐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 “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图景画面
作者感情
氛围特点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1)词中通过“烟”、“雨”、“落花”、“鹧鸪”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迷蒙凄凉的画面,借景抒情,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2020·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纪 村 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问:“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6分)
第一步: 描绘画面 首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第二步: 概括特点 其次概括画面特点:繁忙、充实、安宁、祥和。百姓安居乐业,是一幅优美的田园生活图景。
[解题思路]
①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②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参考答案
枕上述梦
【宋】陆游
江湖送老一渔舟,
清梦犹成塞上游。
生马驹驰铁蹄腕,
古铙歌①奏锦衣褠②。
玉关雪急传烽火,
青海云开见戍楼。
白首不侯非所恨,
咿嘤床箦③死堪羞。
2.诗歌的颈联叙写了怎样的情景?请简要分析。
①“急”字写出了边塞大雪纷飞的情景,也点明了烽火连传的危急战事。
②“开”字有云开日出之意,“云开见戍楼”写出了经过战士们的奋战后边关安定之景。
③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希望驰骋战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心愿。
(2021·甘肃5月二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注】 ①歌:军中乐歌,用来激励士气和宴享功臣。②褠:直袖的单衣。③床箦:竹编的床席。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释】
①宝应元年(762)一自射洪至通泉作。通泉县:故治在今四川射洪县东南七十里。通泉释在通泉山。《太平寰宇记》梓州通泉县:“通泉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东临涪江,绝壁二十馀丈,水从山顶涌出,下注涪江。” 孔父即孔子。
②亭午:中午。
③蚊蚋:皆为小飞虫。在:全诗校:“一作集。”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B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①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②生不逢时的苦闷;③飘零他乡的哀痛;④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 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 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A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物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所描写事物常被人格化。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三、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物象)
1、物象的特点(什么形象)
抓住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
及其环境特点,概括出物象的特点。
3、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2、根据特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结合诗句中分析物象的特点,挖掘其内在品格或精神。
如何鉴赏咏物诗的物象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孤立、洁白如玉、近水先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展示了一个坚韧刚强、独立傲世、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分析特点
什么形象
物象的意义
如 梦 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 武陵微醉。
①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②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看法。
① “人在武陵微醉” — 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②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独特别致,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A
14. A【详解】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
D项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选A。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一)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二)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诗歌物象之情感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也因“出淤泥而不染”,莲也是高洁的代名词。
6.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12.竹 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
13.长亭 送别之意。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小结
1诗歌是作者含情的创作,“一枝一叶总关情”,读者要用一颗善感的心去触摸作者的灵魂。
2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诗歌形象的鉴赏,一般可遵循下面的一道公式:
形象特征+分析形象+作者感情
=形象的鉴赏
“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古典诗歌中的松竹兰梅、山石溪水、芭蕉梧桐、浮萍孤篷、青草杨柳、落叶残荷、细雨轻雾、柳莺寒蝉、落日雄关、古道大漠等。
[知识卡片]
附:古代诗歌常见意象
杨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长亭 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酒 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月有阴晴圆缺,月圆之夜,人们更是希望团圆。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古人常常借鸿雁抒情。
莼羹鲈脍 典出《世说新语》。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
捣衣 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梧桐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忧愁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凄,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斜阳、夕阳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乌鸦 乌鸦因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用以描写荒凉之景,表凄清之情;也指“小人、俗客、庸夫”。
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古人的敬仰与赞颂。
松柏 松柏不畏严寒,和人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相近。
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冰雪、草木 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莲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
附: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类型 术语
豪放型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宏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高旷壮阔,雄浑苍茫,辽阔深远。
清幽型 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适,奇伟诡谲,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伤感型 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肃杀凄凉。
悲苦型 苍凉悲壮,冷森幽僻,凄清凄寂,朦胧邈远。
欢快型 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
真题再现
02
(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
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
如在千岩万壑中。
【答案】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故选C。
【答案】
2.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典例分析
0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①不知岩穴乐,手谈②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注)①坐隐:围棋或者下围棋的别称。②手谈:围棋对局的别称。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弈棋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喜爱下棋、意趣高雅、专注沉稳、善思克敌的弈棋者形象。
①喜爱下棋、意趣高雅。首联描写了忙里偷闲的文士恐有负大好时光,又禁不住心头之好,下棋自乐,表现了弈棋者对围棋的喜爱。颔联通过对比,点明“坐隐”和“手谈”的快乐超过了岩穴隐居之乐,更胜与俗人闲谈,突出了弈棋者的高雅情操。
②神情专注、心思沉稳。颈联“簿书堆积尘生案”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对弈时间之久,令人浑然不觉,连案几上的公文书簿都积满灰尘,从侧面描写了弈棋者的专注。“车马淹留客在门”一句,用客人在门外等候已久,弈棋者却全然不知的画面侧面描写出其忘我的状态,与颔联的“坐隐”相照应。
③善于总结、克敌制胜。尾联弈棋者一边下棋,一边留心总结棋局的启示,“骄兵必败”“多疑必失”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自我提醒。弈棋者沉着冷静,最终打败对手,克敌制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先概括弈棋者形象的总体特征,然后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具体特征,最后还要概况形象的意义,分析形象中蕴含的哲理。本诗塑造了一个喜爱下棋、意趣高雅、专注沉稳、善思克敌的弈棋者形象。首联“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意思是偶尔没有公事可做,下下围棋,喝杯小酒,忙里偷闲,似乎有些辜负大好时光了,描写了忙里偷闲的文士恐有负大好时光,又禁不住心头之好,下棋自乐,表现了弈棋者对围棋的喜爱。颔联“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坐隐手谈之乐,超过岩穴隐居,也胜过和庸俗的人们闲聊,颔联“坐隐”和“手谈”两个动作表达出下棋的快乐,而这种快乐超过了真正的岩穴隐居,更胜过和那些庸俗的人闲扯空谈,突出了弈棋者的高雅情操。颈联“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对弈浑然不觉时间流逝,公文堆积到已积尘,而客人已久等在门外了。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对弈时间之久,令人浑然不觉,连案几上的公文书簿都积满灰尘,从侧面描写了弈棋者的专注。尾联“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骄兵必败,多疑必失,我一边下棋一边提醒自己不可犯这样的错误,果然最后打杀敌军,真是酣快淋漓。诗人从下棋中总结感悟出人生的哲理,“骄兵必败”“多疑必失”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自我提醒。弈棋者沉着冷静,最终打败对手,克敌制胜。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田舍夜舂
【明】高启
新妇舂粮独睡迟,夜寒茅屋雨来时。
灯前每嘱儿休哭,明日行人要早炊。
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画面?此画面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现实?
【答案】
这首诗用最朴素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田舍夜舂的生活图画:一位村妇寒夜雨声中舂米,年幼的孩子在卧具里不断啼哭要妈妈,于是这少妇就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哄劝幼小的孩子。尽心尽力,任劳任怨,这就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辛勤劳动的写照;夜深尚不得睡觉,为行人准备早炊,孩子无人看管,还得边劳动边哄孩子,同时也反映出底层劳动者生活的艰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况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概况画面特点,然后具体描绘诗歌中展现的画面内容,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这首诗写田家新妇连夜舂米,为行人准备早炊的情景,把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描绘得逼真传神,可爱可敬。家无储粮,也见出农家的贫寒。诗中寒夜、茅屋、夜雨、儿啼、夜舂等既写出新妇的辛劳,也渲染了行人离去时的气氛。从诗中的描写可以见出作者对农村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见澹庵胡先生舍人 杨万里
澹翁家近醉翁家,二老风流莫等差。黄帽朱耶饱烟雨,白头紫禁判莺花。
补天老手何须石?行地新堤早着沙。三岁别公千里见,端能解榻瀹春芽!
【注】①澹庵:指南宋爱国名臣胡铨,其号澹庵,吉州庐陵人。②黄帽朱耶:黄帽,古时的船工久历风吹日晒,习惯戴黄帽遮蔽;朱耶,西突厥沙陀部姓朱耶,该部落位于今新疆北部。③新堤:唐代专为新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道。④瀹:煮。
作者在诗中塑造了胡铨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联可知胡铨满腹经纶,颔联可知胡铨仕途坎坷,颈联可知胡铨治国有术,尾联可知胡铨平易近人。(2)表达对胡铨经世治国之才的仰慕之情,以及对朝廷不能重用人才的抨击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韩樽相过 岑参
三月灞陵春已老,故人相逢耐醉倒。
瓮头春酒黄花脂①,禄米只充沽酒资②。
长安城中足年少,独共韩侯开口笑。
桃花点地红斑斑,有酒留君且莫还。
与君兄弟日携手,世上虚名好是闲③。
【注】①瓮头春:初熟之酒。黄花脂:指酒面上的黄白色浮沫。②禄米:古代官员俸禄以米粮计算,故亦称“禄米”。③好是:真是。闲:等闲,平常。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在诗中的形象。
【答案】①及时行乐(豪爽乐观),趁着春光尚好与友人尽情饮酒。②看重知己(珍视友情),虽然长安少年众多,却只青睐韩樽。③轻视名利(淡泊名利),愿将俸禄换酒,视虚名为等闲。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