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广安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8 15:1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 2022 级高一上学期 10 月月考试卷(新高考)
语文参考答案
1.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B.“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错误,选项理解不当。原文是“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
定总是描述黑暗”,属于人民的作品有描述黑暗的,没有程度上的要求。
故选 B。
2. 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
A.“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盛唐时代不同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
代,《楚辞》的风格与盛唐诗歌风格不同,可知选项无中生有。
C.“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以偏概全,原
文只说“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
极作用”,而结合下文可知,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有“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思想自由”“打破门
阀垄断”等多个方面。
D.“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因果颠倒,原文说的是“唐朝实行抑制门
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
台”。
3.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并据此推断的能力。
D.《夜雨寄北》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缺乏蓬勃朝气,不属于盛唐气象。
故选 D。
4. 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
②语言表述严谨。如“这是不全面的”“不一定总是”“更为接近”“单从字面上看”等语句的使用。
增强论证说服力,一般可以从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去考虑。
材料一中,为论证“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举例“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
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为论证盛唐气象“朝
气蓬勃”“充沛饱满”,举例李白的《将进酒》,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并点出“盛唐气象是饱
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
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大气象到小细节都通过举例论证,说明了盛唐气象的蓬勃
饱满。“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
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的
‘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运用对
比论证,论证了盛唐气象的时代因素和表现特征。多处引用诗句,是引用论证;“正如一朵小小的蒲
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个春天的世界”“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等句子,
是比喻论证。总之,运用多种论证方式,让论证更有说服力。
其次,从语言上看,文章表述极为严谨,如“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
是不全面的”“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果单从字面上看”等,不过于绝对,显得
严谨客观,更富有说服力。
5. 示例:
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②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④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
面,创造出盛唐文化。
从材料二第一段“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
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和第二段“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
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可见,南北文化、中外
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从“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
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可见,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从“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诗人们可以
从各方面汲取营养……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可见,自由开放的思
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
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
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可见,抑制门阀士
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
唐文化。
6.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但他喜欢兔儿爷的心思却瞒不过天真、聪明的小顺儿和妞子”错误。欲言又止不是因为喜
欢兔儿爷,而是担忧日寇入侵让老北京文化断了根。
7.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从侧面烘托出了一个不问国事、唯利是图的无良商人的形象”错误。不是侧面烘托,是正
面描写,且不是无良商人。
8. ①祁老人是一个温和慈祥的长辈,爱护亲人,为两个晚辈买“兔儿爷”;
②祁老人勤俭持家,相信钱在自己的口袋里是和把狗拴在屋里一样保险的;
③祁老人身上也有小市民的狡黠和小气,买“兔儿爷”时反复比较掂量;
④祁老人热爱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为了不让“兔儿爷”消灭,他买下了“兔儿爷”。
“祁老人开始往家中走。他想给小顺儿和妞子买两个兔儿爷。很快的他又转了念头——在这样
的年月还给孩子们买玩艺儿”,在这样的年月祁老人还想给小顺儿和妞子买两个兔儿爷,祁老人是一
个温和慈祥的长辈,爱护亲人,为两个晚辈买“兔儿爷”;
“讲好了价钱,祁老人又坐下了——非到无可如何的时候,他不愿意往外掏钱;钱在自己的口
袋里是和把狗拴在屋里一样保险的”,祁老人非到无可如何的时候,他不愿意往外掏钱。祁老人勤俭
持家,相信钱在自己的口袋里是和把狗拴在屋里一样保险的;
“给两个小孩儿买,总得买一模一样的,省得争吵!”祁老人开始说要买两个一模一样的,“我
不要那么大的!孩子小,玩艺儿大,容易摔了!”又说不要那么大的,“我想,我还是挑两个不大不
小的吧!”最后说要挑两个不大不小的。祁老人身上也有小市民的狡黠和小气,买“兔儿爷”时反复
比较掂量;
“您看哪,今年我的货要是都卖不出去,明年我还傻瓜似的预备吗?不会!要是几年下去,这
行手艺还不断了根?您想是不是?”“东三省……不是已经丢了好几年了吗?”“老人的手有点发颤,
相当快的掏出钱来,递给瘦子。”“明年怎样?明年买更大,更大,更大的吧”,瘦子说要是几年下去,
这行手艺还不断了根,祁老人听到瘦子这样说,立刻掏出钱来买了“兔儿爷”,回家后对小顺儿说明
年买更大的,祁老人热爱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为了不让“兔儿爷”消灭,他买下了“兔儿爷”。
9. 恰当。
①祁老太爷买“兔儿爷”,小孩希望明年买“更大的”,“兔儿爷”象征美丽、和平、喜庆的生活;
②“兔儿爷”摊子变得冷清,暗示日本占据北平后美好的生活不复存在,突出社会环境的恶劣;
③随着兔儿爷的有可能消灭,许多许多可爱的、北平特有的东西,也将会绝了根,如果中国人民不
奋起反抗,那么“兔儿爷”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将会在日本残暴的统治中消失殆尽。
“祁老人开始往家中走。他想给小顺儿和妞子买两个兔儿爷。很快的他又转了念头——在这样
的年月还给孩子们买玩艺儿”,在这样的年月祁老人还想给小顺儿和妞子买两个兔儿爷,“小兔儿的
确作得细致:粉脸是那么光润,眉眼是那么清秀,就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也没法不像小孩子那样
的喜爱它”,还有“‘明年怎样?明年买更大、更大、更大的吧?’小顺儿问”,现在祁老太爷还愿意
买“兔儿爷”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小孩希望明年买“更大的”更代表对未来的向往,可见“兔儿
爷”象征美丽、和平、喜庆的生活;
“摆摊子的人,一个三十多岁的瘦子,满脸含笑的叫住了他:‘老人家照顾照顾吧!’由他脸上
的笑容,和他声音的温柔,祁老人看出来,即使不买他的货物,而只和他闲扯一会儿,他也必定很
高兴”,瘦子让老人家照顾他生意,“兔儿爷”摊子变得冷清,暗示日本占据北平后美好的生活不复
存在,突出社会环境的恶劣;
“而他的子孙将要住在一个没有兔儿爷的北平;随着兔儿爷的消灭,许多许多可爱的,北平特
有的东西,也必定绝了根”,随着兔儿爷的有可能消灭,许多许多可爱的、北平特有的东西,也将会
绝了根;“今年玩了,明年可……”,小说结尾处祁老人欲言又止,是祁老人担忧日寇入侵让老北京
文化断了根。如果中国人民不奋起反抗,那么“兔儿爷”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将会在日本残暴
的统治中消失殆尽。
10.ACE【解析】句意:而臣现在效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臣不把财宝送给那四个国家还能让他
们归服谁呢?假如臣不忠于王,四国之君凭什么信任臣呢?
“四国”作“归”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
“使贾不忠于君”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使贾于君不忠”,中间不能断开
11.A【解析】A.“将以图秦”的“图”意为“图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中的“图”意为“考虑”,二
者含义不同。句意:将要来图谋攻秦/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君主)考虑谋划这件事!
B.两句中的“察”都是“明察”的意思。句意:希望大王明察/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C.两句中的“王”都是“称王”的意思。句意:文王任用他从而称王/沛公想称关中王。
D.“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的“鄙”意为“边邑”,“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鄙”意为“见识浅陋”,二者含
义不同。句意:管仲不过是齐国边邑的商贩/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12.C【解析】C.“意在向秦王阐明是人才就不要怕其出身低微的道理”表述错误,姚贾列举姜太公、
管仲、百里奚、卞随、务光等人的例子,意在向秦王阐明君主要善用人才,不能因人才出身卑微而
拒之门外。
13.(1)便拨给他百辆战车,千斤黄金,并让他穿戴起自己的衣冠,佩上自己的宝剑。
【解析】(1)“资”,拨给;“车百乘,金千斤”,定语后置,百辆战车,千斤黄金;第一个“衣”,名词
作动词,穿。
(2)让他参与(掌管)国家大事,不是用来勉励群臣的办法。
【解析】((2)“知”,掌管;“社稷”,国家;“所以”,用来……的办法。
14.①借大王的权势私交诸侯;②出身低微;③曾为盗贼、逐臣。
【解析】由“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可知,韩非子攻击姚贾的理由之一
为:借大王的权势私交诸侯。
由“且梁监门子”可知,韩非子攻击姚贾的理由之二为:出身低微。
由“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可知,韩非子攻击姚贾的理由之三为:曾为盗贼、逐臣。
参考译文:
燕、赵、吴、楚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共六十多人商议对策。秦
王问道:“当下四国联合图谋攻秦,而我国正当财力衰竭、战事失利之时,应该如何对敌?”大臣们
不知怎样回答。姚贾回答说:“臣愿意为大王出使四国,一定破坏他们的阴谋,阻止战事的发生。”
秦王便拨给他战车百辆,黄金千斤,并让他穿戴起自己的衣冠,佩上自己的宝剑。于是姚贾辞别秦
王,制止四国攻秦的战略,阻止他们的出兵 ,而且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来回报秦王。秦
王十分高兴,马上封给他千户城邑,并任命他为上卿。韩非知道了这件事,说:“姚贾拿着珍珠重宝,
出使荆、吴、燕、代等地,长达三年,这些地方的国家未必真心实意和秦国结盟,而本国国库中的
珍宝却已散尽。这实际上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用秦国的珍宝,私自结交诸侯,希望大王明察。更
何况姚贾不过是魏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曾在魏国作过盗贼,虽然在赵国作过官,后来却被驱
逐出境。这样一个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让他参与国家大事,不是勉励群臣的
办法!”于是秦王召来姚贾问道:“寡人听说你用秦国的珍宝结交诸侯,可有此事?”姚贾回答说:
“有。”秦王说:“那么你还有什么面目再与寡人相见?”姚贾回答说:“昔日曾参孝顺父母,天下人
都希望有这样的儿子;伍胥尽忠报主,天下诸侯都愿以之为臣;贞女擅长女工,天下男人都愿以之
为妻。而臣现在效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臣不把财宝送给那四个国家,还能让他们归服谁呢?
假如臣不忠于王,四国之君凭什么信任臣呢?夏桀听信谗言杀了良将关龙逢,纣王听信谗言杀了忠
臣比干,以至于身死国亡。如今大王听信谗言,就不会再有忠臣为国出力了。”秦王又说道:“寡人
听说你是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姚贾说:“姜太公是一个被老婆赶出家门的齐
人,在朝歌时连肉都卖不出去的无用的屠户,也是被子良驱逐的家臣,他在棘津时卖劳力都无人雇
用。但文王任用他最终建立王业。管仲不过是齐国边邑的商贩,在南阳穷困潦倒,在鲁国时曾被囚
禁,齐桓公任用他就建立了霸业。百里奚当初不过是虞国一个乞丐,身价只有五张羊皮,可是秦穆
公任用他为相而让西戎朝拜臣服,过去晋文公倚仗中山国的盗贼,却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这四个
人,出身无不卑贱,身负恶名,甚至为人所不齿,而明主加以重用,是因为知道他们能为国家建立
不朽的功勋。假如人人都像卞随、务光、申屠狄(古代隐士)那样,国君哪里能够任用他们呢?所
以英明的君主不会计较臣子的过失,不听信别人的谗言,只考察他们能否为己所用。所以能够安邦
定国的明君,不听信外面的毁谤,不封赏空有清高之名、没有尺寸之功的人。这样一来,所有为臣
子就不敢用虚名希求于国君了。”秦王叹服:“爱卿说的在理。”于是仍让姚贾出使列国而诛杀了韩非。
15. 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出了枇杷果的肥大红润”错误。三个比喻显示不出枇杷果的肥大,“绛焰” “红纱”是说枇
杷果颜色鲜红,而“琼枝”则是写枇杷树叶。
故选 C。
16.①末二句意思是,山枇杷因为扎根于深深的石底,所以没有机会移到人家,受人欣赏。②末二句
表面写对山枇杷的怜惜,实际是感慨自己,既含有作者不被赏识、难受重用的伤感,又含有对当政
者的不满。③它托物抒怀,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寄托于对山枇杷的叙写之中,十分含蓄。
诗的尾联“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意思是山枇杷因为扎根于深深的石底,所以没有
机会移到人家,受人欣赏。
作者此处对山枇杷拥有着美丽的容颜却不被世人所欣赏而感到惋惜,这里诗人运用了托物抒怀的手
法,明里是说枇杷,其实是说的诗人自己。抱怨自己空有一身美好品质却在偏僻之所虚耗光阴,没
有办法让所有人欣赏到。
作者借对山枇杷的怜惜,实际是感慨自己不被朝廷重用,报国无门,其中既蕴含着对自己命运的伤
感,又含有对当政者的不满。但作者在表达这种情绪时处理得非常巧妙,不说自己不被欣赏重用,
而是说山枇杷不为世人所欣赏,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寄托于对山枇杷的叙写之中,含蓄内敛,更富韵
味。
17.(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8.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深思熟虑 无可比拟(望尘莫及)
19.弹幕是观众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发到屏幕上的及时性交互性的碎片化评论
(评分标准:不符合下定义的基本格式 0 分;符合格式的前提下中心语“评论”1 分和修饰语“观
众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发到屏幕上”“及时性交互性”“碎片化”有 2个即 2 分)
20. 尽管弹幕的即时评论也诉诸文字符号,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开启
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
(评分标准:语序不当,关联词“尽管”放在“弹幕的及时评论”之前得 2 分,“诉诸于”语意重复
删除“于”,得 1 分)
21.B
22.①原因是多方面的②如果保鲜膜不合格③细菌自然会更多
(每句 2分,意思对即可)
四、【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的“少年气”成为一个热词,总体而言,少年气是一种精神气质,是一种年轻有活力、
赤诚热烈、果敢无畏等的精神气质。当下社会躺平、佛系、丧文化层出不穷,到底什么样的精神气
质是当下人们应有所追求与持守的?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关于“少年气”的内涵,材料给出三个不同角度的引导性阐释:一是少年当胸怀理想,为所爱付出
拥有的一切,不计较、不掂量,拥有一往无前的志气;二是面对有形无形、大大小小的成规及权威,
应该无所畏惧、敢于更新,拥有处世状态上的锐气;三是点明“少年气”并非为特定年龄人所拥有,
它既可以出现在青年身上,也会出现在中年人、老年人甚至百岁老人身上。青春或许不再,但心境
依然澄澈,拥有不为坎坷世事磨损的生气。
根据写作要求学生审题立意时需紧扣“少年气”的内涵与限定,关注“少年气”在个体成长与家国
绵延层面的意义与价值,积极地思考时代背景下青年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或表达自己的感触,或
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合理论述。文章可以解释“少年气”的具体内涵,也可以对比论证,联系当下“佛
系青年”、丧文化等社会现象来谈其意义,或谈如何保持“少年气”。最后强调“少年气”是不畏
艰难险阻,永葆青春的心态;它是不被世俗侵染,永远保持纯洁的灵魂。
立意:
1.永葆少年气,不负家国情。
2.胸怀少年气,共筑中国梦。
3.少年气,少年心,成就梦想。
例文:
永葆少年气,不负家国情
少年气是李大钊口中“青年如利刃新发于硎”的锐气,是鲁迅先生笔下“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的志气,是毛泽东主席诗里“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朝气。少年人是点点萤火,汇聚浩瀚星河,
一灯可破千年暗,一光可照万世寒。
如何永葆少年气?需要我们眼中有光,心中有火,脚下有泥。
永葆少年气,就要眼中有光,以理想与信仰引领人生方向。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经磨染是初心”,叶嘉莹此言甚是,在具体琐碎间不消磨浪漫绚烂,在
平庸世故间不消解万丈雄心,在怀疑的时代里看护好激情与理想,才能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间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让少年气的河流碧波荡漾。
永葆少年气,就要心中有火,以担当和责任践行家国情怀。
回望数十年前,从东北到西北,合唱团团长刘西拉坚决服从分配,心系处即百姓;展望数十年
后,从未名湖到亚丁湾,北大学生宋玺又携书剑,心归处即家园。少年人踏着父辈与兄长们的足迹,
更应在时代的召唤前奋起,以担当和责任提振少年气的力量,更续写中华民族的壮美篇章。
永葆少年气,就要脚下有泥,以奋斗和实干铸成立世之功。
不辞山川之远,不辞海隅之险,更不悔于数十年的苦辛,刘永坦用雷达为中国搭建海防长城。
从未名湖到莫高窟,樊锦诗五十四年孜孜矻矻,为壁画保护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少年时代,他们
有过无悔而不凡的青春,而后又在奋斗中度过不曾庸碌的岁月,如今才能意气风发“历尽千帆,归
来仍是少年”。
“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然而当“丧文化”与“佛系青年”掀起舆情汹涌,你是
否还有脚踏实地的定力?当和平演变的风波甚嚣尘上,你是否还有那颗赤子初心?时代正翻着书页,
待你我着笔。莫将少年囿于年龄,莫将少年气囿于轻狂幼稚。我们应以闻鸡起舞之勤奋,以废寝忘
食之专注,以一片冰心之心境,孜孜矻矻,砥砺向前,学成文武,助力中华复兴!
时代青年,躬逢盛世,这是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蹀躞,这是我们的志与任。山高不阻其志,涧
深不断其行,流年不掩其意。愿我们笃行爱国志向,学成济世文武,无悔奉献奋斗,永葆少年气,
不负家国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