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上 乘法口诀复习课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数学二上 乘法口诀复习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5-02-08 08:4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乘法口诀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对1~9的乘法口诀进行整理,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用乘法口诀求积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做题速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乘法算式题纸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今天上课和以前有何不同?(生自由回答)
数人数引出教学内容
让学生根据数字列算式。
师:小朋友们可真厉害,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还想到了我们最近所学的乘法算式。今天我们就要一次乘法游戏大比拼。(揭示课题)
(二)游戏内容
1.考反应(师说明游戏规则)学生根据内容快速说出结果
(1) 教师拿出数字卡片“4”,提问学生:哪几句口诀的得数是4(二二得四,一四得四).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数是“4”(4×1=4,1×4=4,2×2=4).
教师拿出数字卡片“6”,哪些乘法口诀的得数是6(二三得六,一六得六).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数是6(6×1=6,1×6=6,3×2=6,2×3=6).
教师拿出数字卡片“12”,哪些乘法口诀的得数是12(三四十二,二六十二).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数是12(2×6=12, 6×2=12, 3×4=12, 4×3=12).
(2)1.指名卡片口算
3×6   1×6    5×8    9×4    5×6   3×3    7×3    5×6
3×1   4×5    5×2    4×9    6×4   7×4    4×1    3×2
4×2   1×6    6×7  3×6    6×8    3×5    2×8    5×4
2.快速做题练习
(    )×6=24               (    )×6=36
4×(    )=16              3×(    )=18
四(  )二十四  (  )五二十五
(  )六十二   三(  )十五
五(  )三十   (  )六十八
3.根据图形排列练习,并列出乘法算式。
4.(1)猜价格
(2)根据价格提问。
(3)学生自由提问。
学生相互答题。
反馈
5.小结
师:小朋友们,乘法对于学习非常重要,在生活当中也很重要,希望你们在生活当中能好好地利用乘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 ?在数学复习题中,每一环节的安排,每一训练形式与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蕴含与拓展”。这样一方面可以将知识点串成线,整合成简单的系列;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根据班级情况,学生实际让知识向纵深发展。笔者以最近上的一堂“乘法口诀”的复习课为例,如何让知识向横向、纵深方向发展,使学生学得主动而有趣味,切切实实体验数学蕴含的奥妙;学得真实而有价值,领略数学在生活中的无限魅力。
一、蕴含——让知识进行广泛地横向连接
在乘法口诀表灵活地、有兴趣地记忆的同时,努力地将知识横向发展。整堂课的前半部分安排了以下环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乘法口诀表”背给同桌听,教师有意识地将重点放在数字大比较难记的口诀上,如“7、8、9”的乘法口诀记忆,为完整地、娴熟地记忆乘法口诀表服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这基础上,预设了“你想对乘法口诀说些什么”的问题,这样开放式的一问:重在引出一句口诀与两个乘法算式,如:五六三十 ??5×6=30 ?6×5=30让学生主动把口诀与乘法计算联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已体现了口诀运用的一部分价值,并诱发了学生对乘法口诀的亲近感,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消除了师生之间的情感防线,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安全的心理环境。
2、接着进行了“快乐大转盘”的游戏活动,转动转盘,很快说出内外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并选择其中几题进行如下练习:
如:说口诀:四八三十二;写算式:4×8=32? 8×4=32;填数字:(? )×8=32?? (? )×4=32。这样就很巧妙地将一句口诀引出两个乘法算式,发展到一句口诀四个算式。在巩固乘法口诀的同时,逆向思维的两个填空题训练,渗透利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的知识;也引进了知识的多元化:过程和函数思想,有效地让学生进行了思维的拓展和知识的挖掘;很贴近地运用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3、(?? )里最大能填几?为什么?
(?? )×6<55??? (?? )×7<30?? (?? )×5<38
???? (?? )×4<15??? (?? )×8<41??? (?? )×9<20
这题的设计,蕴含了很大的思考价值,不仅使学生有效地复习了乘法口诀,锻炼了学生有选择地运用口诀的能力,同时渗透了类似“有余数除法”的找商的思维过程。
?以上三个过程的安排,在巩固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蕴含着一句口诀写出两个算式,一句口诀写出四个算式,以及通过“(?? )里最大能填几?”的练习,较好地蕴含了“有余数除法”的快速准确地找商方法。将知识点广泛地进行横向联系,增强了思维的含量,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一、??????? 拓展——让知识尽最大可能向纵深延伸
上课至此,已将“乘法口诀”灵活地运用,为了让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
进一步亲近“乘法口诀”,打开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眼界。因而用一堂课中一半时间安排了如下训练:
1、先提问题后解答:寄贺卡时,2张给爸妈,老师的张数是爸妈的3倍。??????????? ?同学的张数是老师的5倍。 ?????????????????在同学们众多的问题与解答中,老师有意识地选择了“2×3=6(张) 6×5=30(张)”进行师生评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2×3×5”这个式子表示什么?……在此,提供的材料“寄贺卡”是学生生活中的事,寄给爸妈以表达亲情;寄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敬重;寄给同学,尊重朋友情;强烈地渗透了人文关怀。教学手法处理上,在2×3=6、6×5=30的基础上,引出:“2×3×5”表示什么?一方面由简单的倍数关系引入,逐步构建连乘过程,体现了数学的一种递进过程和知识之间的衔接过程。另一方面由问题情境搭桥铺路,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由“相乘”拓展到“连乘”,实现了知识的纵深延伸。
2、在(?? )里填上数或算式,并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算式之间相互有什么关系:
①、? 1×2=2?? 2×3=6??? 6×5=30
????? 1×2×3×5=30
②、? 2×2=4?? 2×4=8??? 3×8=24?
????? (? 2×2×2×3? )=24?
③、? 2×4=8? (? ?)×8=56
(????????????? )=56
2×3=6??? 3×3=9??? 6×( ??)=54
(?? ???????????)=54
由“你有什么感觉”到“发现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问题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从计算中悟出数学的奥秘,更是从体验中悟出数学的真理,真正完成了知识的建构,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无穷快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在类推的过程中,师着重引导学生看算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示意板书,如:6×5=30——1×2×3×5=30;让学生感受到计算连乘的基础还是要用到乘法口诀,再次对连乘算式进行拓展。
3、在连乘算式建构完成后,继续进行延伸,抓住特例:
2×2=4??? 4×2=8??? 8×2=16????? 2×2×2×2=16
展开大讨论:对 2×2×2×2=16 你想提些什么问题或由此想到哪些问题,或你发现了什么?有学生提出:“ 2×2×2×2=16”与 “2+2+2+2”很相像,有什么区别?针对这一问题马上组织学生探究:发现“2×2×2×2”是4个2相乘,“2+2+2+2”“是4个2相加;而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还有的提出:4个2连加,可以写成2×4=8,那么, “2×2×2×2”也能写成另外的吗?教师笑着机智地答:能写啊!随着我们对数学的热爱,随着数学知识的增多,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会知道4个2相乘可以写成“? 24=16”这么美丽样式的道理……
??? 数学学到这个份上,学生完全被数学的美丽所诱惑,会从内心深处发出学数学是快乐无穷的感叹!这就是对乘法口诀的拓展、拓展、再拓展的魅力……
研究参考:
附:(一)生活中的乘法口诀
(1)、不管三七二十一
(2)、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仙丹??
(3)、你这个人四四一十六
(4)、唐僧西天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
(5)、六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二)以“不管三七二十一”为例尝试一下:
1、“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
?时下,人们对那些不论这那、不管什么情况、不考虑后果如何,执意去做,都称之为“不管三七二十一”。按说,三七二十一不过是乘法的计算口诀,可是在这里为什么它不说三六一十八或其他数字,而专说三七二十一呢?
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3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
苏秦的这个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全城不可能达到每户都出3个男子当兵,因为这里面有鳏、寡、孤独,有的是只有女孩没有男儿。即使男子,也不一定都能从军,因为还有老、幼、病、残在内。由此可见,苏秦虽是当时名人,仅从这点来说,他的水平实在是不高。
后来,人们把三七二十一就作为讥喻的贬义词来相传,并且在含意上有所扩展,成了不问是非情由,不分青红皂白,蛮干、愣头青的同义俗语而应用在社会生活方面了。
⑶妈妈与小华的对话:
妈妈:“考的是什么题?”
小华:“3乘7等于多少?”
?妈妈:“你答了多少?”
小华:“我不管它三七二十一,答了个10。”
(想法:从妈妈与小华的对话中,让我们看到:小华只知道“三七二十一”这个知识,还不会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面对知识学习,不但要知其所以然,还要让学得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去回应、拓展课堂生活。把乘法口诀融入到生活,课后学生就会去留意身边生活中的口诀,从而更好地运用口诀。从中又明白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同时又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生活中的乘法口诀”研究,使学生体验到了乘法口诀的价值所在,更体验到了原来可以利用数学创造这么多美丽、可爱的生活。在数学体现生活性的同时,淋漓尽致地显现了强烈的人文性。
在乘法口诀复习的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恰到好处地安排让知识整合成了简单的系列;围绕着乘法口诀拓展、拓展、再拓展,让同学们体验到了“数学很美,魅力无穷”,领略了数学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