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1. 现代生物学进行科学探究最重要的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分类法
C. 调查法 D. 实验法
双基巩固
D
2. 用观察法研究动物的行为,必须让动物处于_____状态下。( )
A. 实验室 B. 野外自然
C. 家养 D. 人为控制
B
3. 为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模拟实验法 D. 调查法
B
4. 在对动物进行研究时,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关系是( )
A. 彼此独立、互不联系
B. 观察法比实验法重要
C. 实验法比观察法重要
D. 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但是实验法却离不开观察
D
5. 想知道某种动物的一种行为,并分析刺激这种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应该( )
A. 只用观察法即可
B. 观察法和实验法有机结合
C. 只用实验法即可
D. 先用观察法,后用实验法
B
6. (实验探究)为探究蚂蚁的通信行为,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
步骤一: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标记为A、B、C三个小岛。A、B岛与A、C岛间用等长的木条连接起来,标记为桥①和桥②,如右图所示。
步骤二:将饥饿的蚂蚁放在A岛处,B岛放蚂蚁喜欢的食物,C岛不放食物,让蚂蚁自由通过桥①和桥②,大多数蚂蚁爬向了B岛。
步骤三:一段时间后将桥①和桥②对换,大多数蚂蚁爬向了C岛。
(1)实验前对蚂蚁进行饥饿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步骤二后,桥①和桥②的唯一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刺激蚂蚁寻找食物
有无蚂蚁的气味
(3)完成步骤三后可以推测,蚂蚁靠__________进行通讯。
(4)完成步骤二后,在不干扰蚂蚁活动的情况下,给桥①滴洒香水,蚂蚁队伍出现混乱状态,短时间内不能准确走向目的地,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同学提议用两只蚂蚁做实验就可以。此同学的提议__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味
香水的气味对
蚂蚁造成干扰
不可行
实验对象数量过少会导致实验结果具有偶然
性,误差大
(6)蚂蚁群体有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这属于__________行为。以上的探究实验体现了动物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再列举另外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群
声音 (或动作)
提升与迁移
7. 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善,到广东越冬的各类候鸟数量逐年增多。同学们为了解在南沙湿地越冬的鸟类种群情况,利用了摄像机、望远镜、照相机等设施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实验法 B. 调查法
C. 测量法 D. 观察法
D
8. 小红发现妈妈买回家的白菜、卷心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经常有菜青虫咬过的虫眼,而芹菜等有特殊气味的蔬菜却基本没有。她对“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为进行了探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 将菜青虫的虫卵进行隔离饲养,再用于实验
B. 直接将菜青虫放到十字花科植物叶片上
C. 用多只菜青虫进行重复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
D. 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B
9.(实验探究)人们通常认为只有高等动物才能完成“通过拉绳来获取食物”这类非自然的高难度觅食操作。近年来,科研人员利用熊蜂做了相关研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探究低等动物能否完成同样操作。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熊蜂属于具有__________行为的昆虫,群体中有负责繁殖的蜂王和雄蜂,负责采集花粉、花蜜和喂食等其他工作的工蜂,它们具有明确的分工。本实验应选取蜂群中的__________来进行。
社群
工蜂
(2)如图1所示,透明玻璃台下有一蓝色假花,假花中央装有糖水。一根绳子与假花相连,绳子的另一端延伸至透明玻璃台外可被熊蜂接触。玻璃台下缝隙高度较小,熊蜂不能钻入,只能通过拉绳将假花拽到玻璃台边缘,才能成功取食,喝到糖水。
①为保证实验效果,你认为必须要做的处理有______
(填字母)。
a. 实验前几天让熊蜂适应直接从假花中喝糖水
b. 实验前2 h不喂食,使参与测试的熊蜂处于饥饿状态
c. 每次实验中假花与玻璃台边缘的距离保持一致
abc
②实验测试了82只熊蜂,有64只成功取食。每只成功的熊蜂再重复相同测试步骤,记录成功取食需要的时间,结果见图2。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测试次数的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后几次熊蜂成功取食是__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由__________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利于熊蜂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
熊蜂取食所需时间减少
学习
遗传
(3)实验过程中观察发现,在第一次成功拉动绳子之前,熊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试图钻入透明玻璃台下的缝隙接近糖水,简称“挤缝”。研究人员推测“挤缝”时熊蜂头向缝里挤,足向后蹬,才可能勾动绳子,也就是说“挤缝”行为是第一次成功拉绳的前提。研究人员在缝隙中央加入一块透明玻璃,将装置变为图3所示,利用图3装置,用一批____________(填“经过”或“未经过”)测试的熊蜂进行实验。若结果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
未经过
几乎没有熊蜂可以成功拉绳
10. 我们知道蚂蚁是通过气味进行通讯的。你还可以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这一结论吗?
应用与实践
操作指引:
①实验材料:来自同一巢穴的蚂蚁,蚂蚁喜爱的食物(小块面包等),放大镜,镊子,小纸片。
②实验步骤:
a.用镊子夹取面包放在距离蚁穴较远的地方;b.仔细观察,当侦察蚁离开蚁穴并发现面包后,在它返回蚁穴的路上事先放上一些小纸片,让它从小纸片上爬过;c.当许多工蚁出洞时,将小纸片围绕食物重新排列成圆形,仔细观察蚂蚁群的行为。
③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发现,当小纸片上有了侦察蚁所释放的气味后,跟随侦察蚁而来的工蚁因为被气味误导,大部分聚集在小纸片上,只有极少数的工蚁发现了面包,说明蚂蚁是用气味进行通讯的。
谢 谢!(共15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 “孔雀开屏”从行为的获得途径及功能来看分别属于( )
A. 先天性行为、防御行为
B. 先天性行为、繁殖行为
C. 学习行为、繁殖行为
D. 学习行为、防御行为
双基巩固
B
2. 许多诗词生动地描写了动物的行为。以下选项中对应错误的是( )
A. 春蚕到死丝方尽——社群行为
B. 穿花蛱蝶深深见——取食行为
C. 子在巢中望母归——育雏行为
D. 避寒候鸟高飞远——迁徙行为
A
3. 两只雄性织布鸟在繁殖季节为争夺筑巢的树枝发生激烈打斗行为,该行为属于 ( )
A. 取食行为 B. 攻击行为
C. 防御行为 D. 繁殖行为
B
4. 黄蜂遭受袭击时,蜂群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
A. 攻击行为、防御行为 B. 攻击行为、社群行为
C. 防御行为、学习行为 D. 防御行为、社群行为
D
【解析】黄蜂受到袭击时,蜂群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因此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其行为属于防御行为;蜂群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因此从群体的角度来看,其行为属于社群行为,选项D符合题意。
5. 以下关于攻击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攻击行为是同种生物之间的争斗
B. 攻击行为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繁衍
C. 攻击行为常使双方的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
D. 攻击行为不一定有身体的直接接触
C
6. 晚上经常看到院子有蚊子在乱飞,白天却很少看到,这是蚊子的( )
A. 取食行为 B. 节律行为
C. 繁殖行为 D. 社群行为
B
7. 下列属于社群行为的是( )
①一群蝙蝠在山洞顶上休息 ②狒狒首领带领狒狒群体有序前进 ③发现蜜源的蜜蜂返回蜂房并通过跳舞传递信息 ④头雁带领群雁排成“人”字阵形飞行 ⑤鲫鱼在水底成群觅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
C
8.(综合应用)观察下图中几种动物的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
题。
(1)从动物行为的功能来看,图①中狮子的行为属于__________行为,而斑马受到生存威胁时奋力抗争的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此时斑马与图中的______(填序号)属于同种行为,图⑤属于_______行为。
(2)从动物行为获得途径来看,图③属于_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图②属于__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积累_____________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
取食
防御
④
攻击
先天性
遗传物质
学习
生活经验
提升与迁移
9. 据2021年6月1日新闻报道,15头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已接近昆明。象群中其他成员跟着“首领”走的行为属于( )
A. 社群行为 B. 领域行为
C. 攻击行为 D. 繁殖行为
A
10.(实验探究)某实验小组对3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薄荷、青椒、柠檬)对蚂蚁的驱除效果进行了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准备4个大小相同的加盖玻璃容器(分别标号为A、B、C、D),在容器中央各滴一滴蜂蜜;
②在B、C、D容器的蜂蜜周围分别滴加1 mL薄荷、柠檬和青椒的汁液;
③每个容器中都放入15只经过饥饿处理的同蚁穴的蚂蚁,统计蚂蚁最初靠近蜂蜜的时间,实验数据见下表。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刺激性气味的不同
植物对蚂蚁的驱除效果相同吗
组别 最初靠近蜂蜜的时间
A(蜂蜜) 第2分钟
B(蜂蜜+薄荷汁) 第10分钟
C(蜂蜜+柠檬汁) 第20分钟
D(蜂蜜+青椒汁) 第24分钟
不同的植物汁液
(2)A组的作用是__________,容器中放入15只蚂蚁而不是1只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推测这些植物驱蚁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用“>”相连)。
(5)该实验之所以成功,是利用了蚂蚁群体中的信息交流,蚂蚁是通过__________进行交流的。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这种行为属于__________。
作对照
避免偶然性误差
具有刺激性气味的不同植
物对蚂蚁的驱除效果不同
青椒>柠檬>薄荷
气味
社群行为
11. 观察身边的动物,判断它们的行为属于哪种类型,将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应用与实践
操作指引:
①观察身边的动物,判断它们的行为属于哪种类型。如狗每走一段路就要撒尿,是在标记地盘,属于领域行为;老鼠昼伏夜出,属于节律行为。
②将你收集到的信息以手抄报或电子小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
谢 谢!(共15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第1节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
A. 蝙蝠白天栖息于岩壁上
B. 母鸡带着小鸡觅食
C. 母猫生下的小猫有灰色和白色
D. 壁虎遇到危险时自断尾巴
双基巩固
C
2. 下列哪项都是后天学习行为?( )
①婴儿吮奶 ②惊弓之鸟 ③蜜蜂采蜜 ④飞蛾扑火
⑤猴子骑车 ⑥青蛙鸣叫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④ D. ②⑤
D
3. 下列所示的鸟类行为中,从获得途径看,哪一项不同于其他三项?( )
A. 山雀偷奶B. 红雀喂鱼 C. 喜鹊筑巢 D. 母鸡养狗
A
据新闻报道,在英国,一只刚失去幼崽的母猫,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三只刚出生就失去妈妈的小狗崽,“母子”情深如一家。猫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多数情况下,猫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大小便。据此资料完成4和5题。
4.下列对母猫喂养小狗崽的行为解释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学习行为 ③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5.关于猫定点大小便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B. 所有动物都能在 4~5天的时间里学会
C. 这种行为可以遗传给子代 D. 这种行为有利于猫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C
D
6. 下图是“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的实验。如果在动物和它所发现的食物之间设有障碍物时,它可能会经过若干次尝试,学会绕道取食。某实验小组利用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得到如下表的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B
动物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2 65 5
A. 甲→乙→丙 B. 乙→甲→丙
C. 丙→甲→乙 D. 甲→丙→乙
【解析】由表可知,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所以丙最高等。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多,所以乙最低等。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乙→甲→丙,选项B正确。
7.(综合应用)小明捡到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花猫,他想让小花猫到指定的地方去饮水。同学们替小明想到了一个方法:找一只训练有素的成年猫与小花猫做伴。不久以后,小花猫也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去饮水。
(1)小花猫到指定的地方饮水,这是一种_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是小花猫在__________因素的基础上,借助__________和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建立起来的新行为。
(2)这种行为使动物更好地适应__________的环境,提高其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机会。
后天学习
遗传
生活经验
经历
学习
复杂多变
存活
繁殖
提升与迁移
C
8. 下图阴影部分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的共同点,则阴影部分可以表示( )
A. 生来就有的行为
B. 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 与遗传物质有关
D. 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9.(实验探究)兴趣小组开展“训练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随机选取4只经饥饿处理的小鼠,编号为A、B、C、D,在下图所示迷宫中分别进行寻找食物的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据此回答问题。
1月龄小鼠 小鼠找到食物所用时间/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A 106 88 80 60 30
B 111 98 59 51 49
C 97 77 72 32 28
D 155 95 48 53 33
平均值 117.3 89.5 64.8 49.0 35.0
(1)刚出生的小鼠即可吸吮乳汁或吃食物,从行为的发生看,该行为属于__________行为。
先天性
(2)本实验用多只小鼠做实验,处理实验数据时需要计算__________。选取4只品种、性别、月龄相同,大小和活力相似的健康小鼠重复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3)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小鼠穿越迷宫找到食物所用时间_______________,说明小鼠通过试错形成了__________行为。该行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均值
控制单一变量
减少(或缩短)
后天学习
提高小鼠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4)若将这4只小鼠放入自然环境,推测小_______
(填字母)获取食物的能力可能最强,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上述实验中,如果把小鼠换成蜥蜴,推测蜥蜴找到食物所需要的时间比小鼠的更__________(填“长”或“短”)。
C
在同样的迷宫中,C小鼠寻找食物所用的时间最少
长
10. 设计实验探究一种动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学习行为。
应用与实践
操作指引:(以菜青虫为例)
①实验目的:探究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学习行为。
②实验材料:十字花科植物(如白菜、油菜、卷心菜等)的叶片,非十字花科植物(如芹菜、莴笋叶等)的叶片、菜粉蝶虫卵、纸盒等。
③实验步骤:将菜粉蝶的虫卵孵化出幼虫,将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作为甲组,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作为乙组,分别放在纸盒的两端,将菜青虫放到纸盒的中间,使其到两类植物叶片的距离相等;观察菜青虫更趋向哪边取食。
④实验结果与分析:若菜青虫总是趋向于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则说明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属于先天性行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