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其中的道理。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狐假虎威”的意思,懂得其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投影片或挂图。
2、狐狸和老虎的图片或投影片。
3、教学录音带或小黑板。上面出示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
1、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之间发生的事情,想听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读《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是很有趣的,也很耐人寻味。读后请你们谈一谈它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1)字词:“纳闷”、“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狡猾”、“应声而来”。(2)内容:“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狐狸和老虎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并质疑。(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
5、指名读第一自然段。(1)指导学生读出狐狸被老虎逮住时的无可奈何的心情。(2)领会“纳闷”一词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闷闷不乐,想不明白原因)(3)用“纳闷”说一句话。(4)指名再读这一段,读出当时的情况及狐狸的心情。
6、学生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1)学生表演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的动作神态。(2)板书: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3)指导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语的意思。(4)指导朗读这几个自然段,读出老虎和狐狸的神态。通过表演及板书词语的帮助,体会老虎被狐狸蒙住时的心理和神态。(5)学生表演第五自然段的内容。(6)指导朗读这一段,读出老虎受骗上当的语气。(7)指名再读全文。并让学生试着复述故事内容。
二、朗读体会,加深理解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一至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学生分别戴着头饰表演。(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2、学生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1)教师指名读这一段并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的内容。(2)学生齐读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的内容。(3)学生讨论:这段话的意思是狐狸带着老虎到百兽面前走了一趟,老虎才知道自己上了狐狸的当。那么,狐狸想出这个借老虎吓唬其他野兽的主意是怎样的一个主意?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指名说)教师适时点拨:“狡猾”的反义词是什么?(聪明、机灵)对于狐狸的“狡猾”,你们是喜欢它还是讨厌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狐狸虽然狡猾可它并没有干坏事。)
三、故事表演,加深理解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内容。(分工:故事情节由小组长分配,每个学生承担其中一个情节的主要表演内容。戴好头饰。)
3、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表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表演。)
4、指名表演,并引导学生评议。(评议内容:表演得怎样?狐狸和老虎的特点是否鲜明?等等。)
5、根据学生的评议内容教师总结反馈并讲解“狐假虎威”的典出。
6、结合插图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四、课堂小结,巩固识记
1、指名复述故事内容。
2、学生根据板书复述课文内容。(根据狐狸和老虎的表现以及各自的特点,先是怎么来的?结果又怎么样?)
3、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纠正不准确的语句。(点拨: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
4、学生识记本课的生字词。(学生自己选择识记方法。)
5、学生练习复述故事内容。
六、课外拓展,加深体验
1、教师启发谈话: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狐狸和老虎”这样的现象呢?你能说一说吗?
2、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如果有时间,教师可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所见的“以弱治强”或“以强治弱”的事例。
附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
纳闷 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
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
狡猾 机灵聪明
以弱治强 以强治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