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和种子、手推车、椅子之间的变化,以及蕴含其中的美好愿景。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和种子、手推车、椅子之间的变化,以及蕴含其中的美好愿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课题入手,调动已有经验,引起阅读兴趣
1、教师板书课题中的“那”,组织学生用“那”说一些短语或句子。
2、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联想到一些美好的事物或情境,如明媚的春天、快乐的游戏、可爱的小动物等,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3、引导学生读课题,“一定会很好”,教师抓住“一定会”和“很好”这两个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其中流露出的肯定和快乐,并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体会反复朗读课题。
4、读了课题之后,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课题中的‘那’指的是什么吗?这篇课文又会讲到哪些内容呢?”学生可能会回答“‘那’指的是读到的童话故事中的事物”“这篇课文可能就是讲童话世界里的事物是怎样的”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顺势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5、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可以邀请同学一起读,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在读的过程中,相机识字。可以边读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这些字,可以读拼音,问同学或老师,可以看课外书,查字典等。再读时留意这些字所在的词语和句子。
6、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指名认读;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
7、在识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得更熟练,更通顺。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全班学生朗读。
9、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生字朋友,还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有趣的童话故事。
二、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树生长的不同阶段及不同阶段的感受。重点体会树被砍倒后“手”的心情的变化:(1)体会“手”砍树时“感到很累”,所以它“想停下来休息”。(2)体会“手”砍成了树后“觉得很舒服”,所以它“想:做棵会跑的树,该多好啊”。(3)体会树被砍成手推车后觉得很快乐,因为它可以像脚一样自由行动了。(4)体会树被做成了椅子后很舒服。因为它可以为人服务了。(5)体会变成椅子后听到人们夸奖它很漂亮时的心情。(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及句子)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树的心情变化及情感变化。相机指导学生在朗读中通过重点词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及心情的变化。
2、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及句子)在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1)结合重点词理解树的心愿是它很愿意做出牺牲去为大家服务。(2)体会它做成手推车之后的快乐。(3)体会到树被人称赞后的心情——开心快乐。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这部分内容。(4)反复诵读这些词句。先分角色读:分小组反复练习不同角色时的情感变化;再分男女同学对读;最后教师与学生对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验。(5)结合前两部分内容进行拓展说话练习:一棵树生长得很好,后来被砍倒做成手推车、椅子等物品为大家服务的时候一定很好;一棵树生长得很好,后来被砍倒做成手推车、椅子等物品为大家服务的时候一定很好……(6)总结:一棵树生长得很好——被砍倒——做成手推车、椅子等物品为大家服务的时候一定很好!那么我们就把这棵树美好的愿望延续下去吧!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它真的很开心!”体会此时人物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2、教师在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追问学生:“那一定会很好”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引导学生再次进入课文,认真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3、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树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它每一次的心情和感受是怎样的?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再次进行复述,同时要求学生带上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评议学生。
6、教师出示问题:“你喜欢这篇童话中的树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总结学生的观点:喜欢——树的生长和变化是自然的,真实的;树为人们服务是自愿的,无私的;树感到快乐,说明它有一颗爱心。不喜欢——树没有自由,没有快乐;树的快乐是暂时的,是表面的;树最终还是被砍成木地板,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
7、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反复朗读课文,并评议学生。
8、教师总结:这篇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就会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二、结合实际生活,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曾经做过的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事。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谈的内容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一步引导:做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事,可以是在很小的时候做的一件小事,也可以是在长大以后做的一件大事。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爱心去做,就会觉得那一定会很好。
4、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次体会“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5、学生试着仿照这篇童话故事的写法,编写一个故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试着编写一个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