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5.1认识面积(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5.1认识面积(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0-18 14:4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 49-50 页。
【教学目标】
1.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认识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体会用面积单位度量的必要性,完善对面积内涵的理解。
3.在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逐步积累操作的经验,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4.在学习探索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在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比较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尺子、红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1.(板书课题)师:同学们,有听说过面积吗?
生:有。
师:关于面积,你知道些什么? 生 1:面积就是一个面的长度。生 2:面积应该是一个面的大小。
生 3:我还想到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生 4:面积是一个图形里面的,封闭起来的大小。生 5:公顷。
生 6:面积单位我目前知道的有,比如: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一平方米,一平方分米等于一百平方厘米。
师:太棒了!你们还没学过面积,就对面积了解这么多。2.师:对于面积,你有什么疑问?
生 1:怎么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生 2:面积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生 3:面积的换算怎么换算?
生 4:面积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和米有什么不同?
生 5:面积是怎么由来的?
师:真是会思考的孩子。这个单元开始,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先从认识面积开始。
(课件呈现)师:那到底什么是面积呢?能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吗?
生 1(双手比划):一个面有这么大,这就是它的总面积。
生 2(摸数学课本的封面):比如说这个数学书的这个面就是叫做面积。生 3:比如说这个数学书,它是一个封闭图形,那么它的大小就叫面积。生 4:面积是指一个二维的封闭图形,它的大小。
3.师:看来咱们班的孩子对面积都有自己的理解。你能在这个教室里找两个物体的面,比比他们的大小吗?
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师:找到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同桌交流。
反馈:
生 1:我们书桌的面积和黑板的面积比,黑板更大一点。
师:同意吗? 生:同意。
生 2:大屏幕的面积比铅笔盒的面积大。
生 3:应该是铅笔盒表面的面积比大屏幕的面积小,因为铅笔盒是一个立体的。
全班掌声。
师:补充的真好,表面的面积。
生 4:我找到了数学书和学习单,把它们重叠之后,我发现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学习单的面积小。
生(鼓掌):同意。
师:懂得寻找身边的物体来比较,真好!是的,就像你们说的,物体的面有大有小,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面的大小。
【评析】本环节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起点,以“你们听说过面积
吗?”“关于面积,你知道了些什么?”“对于面积你有什么疑问?”“什么是面积?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几个问题串联,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交流、同桌合作,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再比较身边物体面的大小,进而加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
(二)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1.比一比。
课件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
师:物体的面会比了,那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呢?谁大?谁小?
(有学生摇头)师:怎么了? 生:看不出来。
师:哦,一下子看不出来,这样,请大家拿出学习单(一),独立思考完成,开始。
学生独立验证,教师巡视。师:已经完成的请举手。
部分学生没举手,师:你们想法还没写完,对吗?
生:对。
师:选择有了吗? 生:有。
师:好,选 A 的请举手,B 呢,C 呢?看来大家有不同的想法,那就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开始吧。
小组交流。
师:小组交流好了吗? 生:好了。
师:孩子们,经过刚才的小组交流,现在选择 A 的请举手,B 呢?C 呢? 师:咦,A 的人数变多了。哪些孩子是原来其他答案,现在改成 A 的呢? 教师从举手的学生中选择一名上台一边展示学习单(一),一边和大家交
流想法。
师:原来你是怎么想的,现在为什么改了呢?
生 1:原来我觉得这两个图形放在一起,露出来的部分是一样的,后来我用尺子去量,发现①号图形的面积更大。有疑问吗?
生 2:我觉得应该是选 C。两个图形对齐,我沿着正方形的上面这条边,用直尺画一条线到长方形,然后量长方形多出来的部分,宽是 1 厘米,把这个小长方形移下来,它们两个的面积一样大。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 3:我量了①号图形的边长是 5 厘米,②号图形的长是 6 厘米,宽是 4 厘米,正方形的面积是:5×5=25(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是:6×4=24(平方厘米),经过比较我觉得①号图形的面积大。
生 4:我有补充。我原来也以为是一样大,然后把两个图形纸片重叠,再把多出来的部分折叠,(在展台上演示)比较后,发现①号图形面积大。
生 5:我是这样想的:我把两个图形都分成边长是 1 厘米的小正方形,① 号图形每行有 5 个,有 5 行,所以是 5×5 等于 25 个小正方形,也就是面积是
25 平方厘米,②号图形每行有 4 个,有 6 行,所以是 6×4=24(平方厘米),
25 平方厘米>24 平方厘米,所以①号图形的面积大。
生 2:我还是觉得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你们看,长方形多出来的这部分移下来,两个面积就一样了。
师:你们知道他疑惑的地方在哪儿吗?
生 5:他觉得长方形比正方形高出来的那一个小长方形,移到原来长方形旁边,两个面积就一样了。
师:你是这样想的吗? 生 2:对。
生 5:我可以用折叠解释,你看,这两个图形重叠,长方形多出来一个小长方形,正方形也多出来一个小长方形,现在,我们把这两个多出来的小长方形比一比,正方形多出来的部分面积比长方形多出来的大,所以①号图形的面积大。
师:你听明白了吗? 生 2:明白了。
师:现在你认为?
生 2:他们说的有道理,①号图形的面积大。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同意。
师:大家帮助他解决了困惑,真好,懂得质疑、反思,这也是学习的好方法,把掌声送给台上的同学们和在座的你们。
师:刚才我们通过激烈地讨论,用了画图、折叠、数格子的方法,比出了
①号图形的面积大。(齐说)
【评析】教师只提供学习单、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没有提供过多的显性学具,如:方格纸等),让学生借助学习单自主探究,旨在“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师注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的想法在交流中不断反思、改正,达成共识。在反馈过程中,教师尽量“退”,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表达、交流、辩论、反思,在丰富的操作活动和精彩的生生对话中,体会用面积单位度量的必要性,完善对面积内涵的理解,逐步积累操作的经验,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2. 画一画。
师:孩子们,你们会比了,那会画吗?
(课件出示)
要求:在方格中画出 2 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 7 个方格的面积。师:看懂题目的意思了吗?
生:看懂了。
师:好,这张学习单(二)就在你们的抽屉里,请大家拿出来根据要求画一画。
学生完成学习单(二)。
师:画好的孩子和同桌互相检查下,看画对了吗? 同桌互相检查、改正。
师:检查好了吗 生:好了。
师:好,请认真观察你和同桌画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 1:都是 7 个方格的图形。
生 2:我画的图形都是小正方形组成,她画的还有三角形。生 3:我比较了我和同桌画的图形,我们的形状不一样。师:形状不一样,面积一样吗?
生:面积一样,都是 7 个方格的。
师:哦,只要 7 个方格,面积就一样? 生:方格大小要一样。
师:7 个方格大小一样,面积? 生:面积就一样。
【评析】在学生会比较面积的大小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面积是 7 个方
格的图形,通过同桌互相检查对错,观察所画的图形,从中进一步感知面积, 理解面积的本质,建构面积概念,体会面积单位度量的一致性,为后续学习面积单位埋下伏笔。
二、梳理总结,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 1:我知道了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
生 2:我知道了很多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比如说可以通过计算。
生 3:我知道了虽然两个图形看起来②号图形的面积比较大,但通过方法比较,其实是①号图形的面积大。
生 4:我知道了一样大的格子才能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说的真好!前面大家还提了很多的疑惑,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其中的一
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以后也能学到,就让我们带着思考,课后继续探索。
【评析】课末请学生谈谈有什么收获,尝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梳 理,说说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可加深理解,还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