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八年级上册4.2农业同步练习(提升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八年级上册4.2农业同步练习(提升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8 22:27:34

文档简介

初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八年级上册4.2农业同步练习(提升卷)
一、单选题
1.(2023八上·白山期末)我国地域辽阔,农产品非常丰富,下列组合正确的有()
A.东北三省盛产小麦、大豆 B.黄土高原盛产青稞
C.长江三角洲地区盛产花生 D.台湾岛盛产梨、苹果
【答案】A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我国地域辽阔,农产品非常丰富:
A. 东北三省盛产小麦、大豆,A符合题意;
B. 青藏高原盛产青稞, 黄土高原盛产谷子,B不符合题意;
C.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南方地区,花生是北方地区的油料作物,C不符合题意;
D. 台湾岛位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盛产梨、苹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花生、甜菜、大豆等,主要水果有苹果、梨、桃等;南方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油菜、甘蔗,主要水果有菠萝、香蕉、芒果、柑橘等。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主要发展灌溉农业,主要农作物有棉花、葡萄、哈密瓜等;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主要自然特征是高寒,主要发展河谷农业,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等。
2.(2023八上·河北期末)下列不属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的是(  )
A.人口增多、耕地减少 B.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C.自然灾害频繁 D.发展农业多种经营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农业的发展(科技强农)
【解析】【分析】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有:人口增多、耕地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等,发展农业多种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而不是挑战,故答案为:D。
【点评】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农业是我国的经济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我国实现了现代化。
3.(2021八上·建华期末)“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  )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C.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D.旅游业的重要性
【答案】A
【知识点】农业及其生产部门
【解析】【分析】由题目可知,“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指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并没有涉及到工业及交通运输、旅游的关系,故答案为:A。
【点评】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农业是我国的经济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我国实现了现代化。
4.(2019八上·乐亭期末)读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阴影区为某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1)阴影区域中的代表作物是(  )
A.甘蔗 B.棉花 C.甜菜 D.茶叶
(2)该区域发展热带作物的优势条件是(  )
A.交通便利 B.人口稠密 C.平原广阔 D.气候湿热
(3)该地农业生产以外向型为主要特征,其农产品主要(  )
A.面向国内市场 B.面向国际市场
C.用于自给自足 D.用于采摘和观赏
【答案】(1)A
(2)D
(3)B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解析】【分析】(1)阴影区域是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热带,其代表作物是甘蔗。
(2)北回归线横穿广东省中部,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该区域发展热带作物的优势条件是气候湿热。
(3)“外向型农业”是指以出口创汇为主体的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故选择答案B。
故答案为:(1)A;(2)D;(3)B;
【点评】(1)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水稻,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广大地区;玉米,华北东北分布较多;棉花,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新疆的南疆;花生,主要分布在东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油菜,主要在长江流域;甘蔗,主要在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分布较多;甜菜,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茶叶,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
(2)农业生产必须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而进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宜渔则渔,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农业分布截然不同,主要就是因为两地的气候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类型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5.下列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
A.无土栽培技术说明农业生产可以不需要土地、气候、水资源等
B.科学育种技术改善农产品品质,还可以增加农产品产量
C.灌溉技术的普及可以使我国广大西北地区开垦草原大面积发展种植业
D.储存、保鲜技术只能让农产品保存时间延长,并不能改变农产品的消费地点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农业的发展(科技强农)
【解析】【分析】无土栽培技术说明农业生产可以不需要土壤,但仍然需要占用土地,使用水源等;科学育种技术改善农产品品质,还可以增加农产品产量;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不能大面积开垦草原发展种植业;储存、保鲜技术不仅能让农产品保存时间延长,还可以改变农产品的消费地点,故B正确。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是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6.(2017八上·泰安月考)根据如两图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位于暖温带,又位于半湿润地区,且冬小麦产量大的地形区是(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四川盆地 D.华北平原
【答案】D
【知识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和温度带的划分;我国降水特点和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读图分析可知,华北平原位于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地区,其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等,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温度带、干湿区的分布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等,结合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分布图分析答题较好,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农业特点是答题的关键。
7.(2016八上·宿迁期末)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南方地区建立甜菜生产基地 B.西北地区全面发展淡水养殖
C.青藏高原大力推广水稻种植 D.东北平原建设商品粮基地
【答案】D
【知识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解析】【分析】甜菜是一种性喜温凉的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到北疆地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不适合淡水养殖,可以发展畜牧业;青藏地区地高天寒,冰川广布,不适合大力推广水稻种植;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人均占有耕地多,商品率高。
故选:D。
【点评】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做题时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筛选出正确选项,理解解答即可。
8.根据如图1,图2两图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位于暖温带,又位于半湿润地区,且冬小麦产量大的地形区是(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四川盆地 D.华北平原
【答案】D
【知识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和温度带的划分;我国降水特点和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科学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指标是活动积温,自北向南习惯上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五个温度带,青藏高原属于以高寒为特征的高原气候区。
读图分析可知,华北平原位于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地区,其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等,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依据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各地形的干湿情况、所处的温度带及粮食作物,理解解答即可。
9.近两年,随着“蒜你狠”“逗你玩”“姜你军”等词语的流行,部分地区农民盲目跟风扩大种植面积,导致产品积压,收入减少,这说明在发展农业时要充分考虑(  )
A.市场需求 B.人们饮食习惯
C.农业生产水平 D.当地自然条件
【答案】A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结合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市场需求也是重要因素。
【点评】本本题考查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10.下列商品粮基地中,为我国春小麦产区的是(  )。
A.三江平原 B.成都平原 C.江汉平原 D.鄱阳湖平原
【答案】A
【知识点】农业及其生产部门
【解析】【分析】春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长城以北地区。选项中位于长城以北的商品粮基地是三江平原,其余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
【点评】区分春小麦和冬小麦。
11.央视以“推行生态增产,打造绿色粮仓”为主题,报道了山东省农科院培育瓢虫吞食蚜虫,使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大幅减少,该报道体现了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
①推广生态农业 ②走科学兴农的道路 ③成功经验可照搬推广 ④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⑤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A.① ② ⑤ B.① ③ ⑤ C.② ③ ④ D.③ ④ ⑤
【答案】A
【知识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解析】【分析】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始终是我国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我国的每 一寸土地,充分发挥每一寸土地的作用;坚持走科教兴国的道路,依靠科技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产量;制定有效的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点评】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结合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12.以下四位学生对家乡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家住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适宜耕作业的发展
B.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草原,这里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小麦产区
C.我家住在华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热量条件好,甘蔗是我们这里主要的糖料作物
D.我的家乡在新疆,这里的绿洲农业发达,瓜果特别甜
【答案】D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解析】【分析】平原一般是种植业(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丘陵一般是立体农业(东南丘陵),山区一般是林业(横断山区),高原一般是牧业(内蒙古 青藏高原 新疆),盆地因为气候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内蒙古高原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区;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新疆气候干旱,河流稀少,沙漠广布,灌溉水源不足,但在高山的山麓地带和有地表径流的地方绿洲农业发达,同时新疆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因此瓜果特别甜。
【点评】能从地形、 气候、水资源等自然因素方面评判一个地方发展农业的有利或不利条件。
13.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
A.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B.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林业
C.在新疆地区大力发展水稻生产
D.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
【答案】D
【知识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易产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林业;新疆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生产;珠江三角洲水热配合较好,利于发展种植业。
故答案为:D
【点评】能从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因素方面评价一个地方发展农业的优势和劣势。
14.在温带半干旱地区的农业景观应该是(  )
A.牧场 B.林场 C.水田 D.鱼塘
【答案】A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农作物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场广阔,牧草丰富,容易形成较大的牧场,所以适合发展畜牧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掌握农业发展类型与其所适应的自然条件就容易做出解答。
15.造成我国农业“西牧东耕”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气温 D.土壤
【答案】A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我国降水总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南多西北少。东部地区降水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西部地区降水少,农业以牧业为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农业东西部差异的相关内容。掌握我国农业分布情况与气候的内在关系不难做出解答。
二、综合题
16.(2021八上·铁西期末)读我国不同地区春季开耕时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3月下旬,   流域多数地区开始春耕;华北平原开始春耕是在   :进入春耕最晚的省级行政区域有   。
(2)影响各地春耕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地形/气候/河流)。
(3)除时间差异外,耕种的作物也有地区差异:南方地区春耕忙于耕播   (粮食作物),北方大部分地区则要在合适的时间为   (粮食作物)浇水、施肥。
【答案】(1)长江;4月中下旬;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
(2)气候
(3)水稻;小麦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3月下旬,长江流域多数地区开始春耕;华北平原开始春耕是在4月中下旬;进入春耕最晚的省级行政区域是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这里纬度较高,气温低。
(2)读图可知,我国各地春耕时间由南向北逐渐推迟,是因为南北纬度差异大,各地气温不同,故影响各地春耕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3)除时间差异外,耕种的作物也有地区差异: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多,适宜种植水稻,故春耕忙于耕播水稻;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适宜种植小麦,故则是要在合适的时间为小麦浇水、施肥。
【点评】导致我国南北方生产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引发的热量差异,而导致我国东西部农业生产差异的原因是海陆条件导致的水分差异,其中西部地区主要以畜牧业和灌溉种植业为主,东部地区的种植业分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同时还有林业和渔业,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三熟。
17.(2021八上·大连期末)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喜高温湿润,小麦喜温凉。读我国东部地区春耕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虚线①南北两侧主要粮食作物不同,主要是受   、   等气候因素影响。
(2)虚线②北段大致与我国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该线以东地区降水   (较多或者较少),主要受   风影响较大。
(3)我国东部地区春耕时间的分布特点是   ,导致春耕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答案】(1)气温;降水
(2)400;较多;夏季
(3)自南向北越来越晚;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南北气温差异较大。
【知识点】我国降水特点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①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在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两侧,由于气温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差异,如主要粮食作物不同:北方是旱地,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南方是水田,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2)读图可知,虚线②线的北段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布一致,此线以东属于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较多。
(3)由图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春耕地时间的分布特点是由南向北越来越晚,这是由于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北之间气温差异较大导致,由南向北纬度越来越高、气温越来越低。
【点评】(1)导致我国南北方生产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引发的热量差异,而导致我国东西部农业生产差异的原因是海陆条件导致的水分差异,其中西部地区主要以畜牧业和灌溉种植业为主,东部地区的种植业分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同时还有林业和渔业,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三熟。
(2)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为我国南北跨度大,因此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量越来越少,气温就会越来越低,同时我国有很多高大的山地阻挡气流,造成山地两地气候差异显著。又由于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世界上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国家。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最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我国降水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8.(2021八上·覃塘期末)2021年5月24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协商会。会议提出,推进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稳中求进,持续推动农业强起来。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此展开了对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探究,读中国农业地区分布图,完成下列探究问题。
(1)A、B、C、D四地降水较少,草场辽阔,适宜发展    (农业生产部门),D地的优良畜种主要是    。
(2)②地和③地是我国渔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淡水渔业主要集中在其中的   地。
(3)①地土地利用类型以   为主,适宜发展林业。
(4)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④地区适宜发展   (粮食作物)种植,分析其发展优势有   (从气候、地形、土壤等选其中之一进行分析)。
【答案】(1)畜牧业;牦牛
(2)③
(3)林地
(4)水稻;气候湿热(地形平坦或土壤肥沃,合理即可)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A、B、C、D大致位于我国400毫米年降水量的分界线西侧,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降水稀少,草场辽阔,适宜发展畜牧业。D位于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其中优良畜种主要是牦牛,它的毛厚而长,耐寒力强,体矮身健,善于爬山负重,被称为“高原之舟”。
(2)由图可知,②地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自古以来因渔业资源丰富而闻名,地处东海,是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三省一市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③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众多,水域条件优越,是我国淡水渔业主要集中的地区。
(3)由图可知, 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中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①是大兴安岭以落叶松为主的林区,它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
(4)由图可知,④地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
【点评】(1)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但由于人口众多,我国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耕地少,而荒漠,石山,永久积雪等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比较多,后备耕地不足,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低缓丘陵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为旱田,南方为水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部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用于畜牧业。沙漠、戈壁、永久石山和冰川等难以利用土地通常分布在西部内陆,该地的土地利用率较低。
(2)我国的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放在适宜它发展的地方,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这就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内容。而依靠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安全农业,是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重要道路。
1 / 1初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八年级上册4.2农业同步练习(提升卷)
一、单选题
1.(2023八上·白山期末)我国地域辽阔,农产品非常丰富,下列组合正确的有()
A.东北三省盛产小麦、大豆 B.黄土高原盛产青稞
C.长江三角洲地区盛产花生 D.台湾岛盛产梨、苹果
2.(2023八上·河北期末)下列不属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的是(  )
A.人口增多、耕地减少 B.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C.自然灾害频繁 D.发展农业多种经营
3.(2021八上·建华期末)“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  )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C.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D.旅游业的重要性
4.(2019八上·乐亭期末)读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阴影区为某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1)阴影区域中的代表作物是(  )
A.甘蔗 B.棉花 C.甜菜 D.茶叶
(2)该区域发展热带作物的优势条件是(  )
A.交通便利 B.人口稠密 C.平原广阔 D.气候湿热
(3)该地农业生产以外向型为主要特征,其农产品主要(  )
A.面向国内市场 B.面向国际市场
C.用于自给自足 D.用于采摘和观赏
5.下列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
A.无土栽培技术说明农业生产可以不需要土地、气候、水资源等
B.科学育种技术改善农产品品质,还可以增加农产品产量
C.灌溉技术的普及可以使我国广大西北地区开垦草原大面积发展种植业
D.储存、保鲜技术只能让农产品保存时间延长,并不能改变农产品的消费地点
6.(2017八上·泰安月考)根据如两图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位于暖温带,又位于半湿润地区,且冬小麦产量大的地形区是(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四川盆地 D.华北平原
7.(2016八上·宿迁期末)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南方地区建立甜菜生产基地 B.西北地区全面发展淡水养殖
C.青藏高原大力推广水稻种植 D.东北平原建设商品粮基地
8.根据如图1,图2两图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位于暖温带,又位于半湿润地区,且冬小麦产量大的地形区是(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四川盆地 D.华北平原
9.近两年,随着“蒜你狠”“逗你玩”“姜你军”等词语的流行,部分地区农民盲目跟风扩大种植面积,导致产品积压,收入减少,这说明在发展农业时要充分考虑(  )
A.市场需求 B.人们饮食习惯
C.农业生产水平 D.当地自然条件
10.下列商品粮基地中,为我国春小麦产区的是(  )。
A.三江平原 B.成都平原 C.江汉平原 D.鄱阳湖平原
11.央视以“推行生态增产,打造绿色粮仓”为主题,报道了山东省农科院培育瓢虫吞食蚜虫,使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大幅减少,该报道体现了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
①推广生态农业 ②走科学兴农的道路 ③成功经验可照搬推广 ④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⑤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A.① ② ⑤ B.① ③ ⑤ C.② ③ ④ D.③ ④ ⑤
12.以下四位学生对家乡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家住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适宜耕作业的发展
B.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草原,这里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小麦产区
C.我家住在华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热量条件好,甘蔗是我们这里主要的糖料作物
D.我的家乡在新疆,这里的绿洲农业发达,瓜果特别甜
13.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
A.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B.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林业
C.在新疆地区大力发展水稻生产
D.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
14.在温带半干旱地区的农业景观应该是(  )
A.牧场 B.林场 C.水田 D.鱼塘
15.造成我国农业“西牧东耕”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气温 D.土壤
二、综合题
16.(2021八上·铁西期末)读我国不同地区春季开耕时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3月下旬,   流域多数地区开始春耕;华北平原开始春耕是在   :进入春耕最晚的省级行政区域有   。
(2)影响各地春耕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地形/气候/河流)。
(3)除时间差异外,耕种的作物也有地区差异:南方地区春耕忙于耕播   (粮食作物),北方大部分地区则要在合适的时间为   (粮食作物)浇水、施肥。
17.(2021八上·大连期末)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喜高温湿润,小麦喜温凉。读我国东部地区春耕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虚线①南北两侧主要粮食作物不同,主要是受   、   等气候因素影响。
(2)虚线②北段大致与我国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该线以东地区降水   (较多或者较少),主要受   风影响较大。
(3)我国东部地区春耕时间的分布特点是   ,导致春耕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18.(2021八上·覃塘期末)2021年5月24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协商会。会议提出,推进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稳中求进,持续推动农业强起来。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此展开了对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探究,读中国农业地区分布图,完成下列探究问题。
(1)A、B、C、D四地降水较少,草场辽阔,适宜发展    (农业生产部门),D地的优良畜种主要是    。
(2)②地和③地是我国渔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淡水渔业主要集中在其中的   地。
(3)①地土地利用类型以   为主,适宜发展林业。
(4)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④地区适宜发展   (粮食作物)种植,分析其发展优势有   (从气候、地形、土壤等选其中之一进行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我国地域辽阔,农产品非常丰富:
A. 东北三省盛产小麦、大豆,A符合题意;
B. 青藏高原盛产青稞, 黄土高原盛产谷子,B不符合题意;
C.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南方地区,花生是北方地区的油料作物,C不符合题意;
D. 台湾岛位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盛产梨、苹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花生、甜菜、大豆等,主要水果有苹果、梨、桃等;南方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油菜、甘蔗,主要水果有菠萝、香蕉、芒果、柑橘等。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主要发展灌溉农业,主要农作物有棉花、葡萄、哈密瓜等;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主要自然特征是高寒,主要发展河谷农业,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等。
2.【答案】D
【知识点】中国农业的发展(科技强农)
【解析】【分析】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有:人口增多、耕地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等,发展农业多种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而不是挑战,故答案为:D。
【点评】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农业是我国的经济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我国实现了现代化。
3.【答案】A
【知识点】农业及其生产部门
【解析】【分析】由题目可知,“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指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并没有涉及到工业及交通运输、旅游的关系,故答案为:A。
【点评】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农业是我国的经济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我国实现了现代化。
4.【答案】(1)A
(2)D
(3)B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解析】【分析】(1)阴影区域是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热带,其代表作物是甘蔗。
(2)北回归线横穿广东省中部,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该区域发展热带作物的优势条件是气候湿热。
(3)“外向型农业”是指以出口创汇为主体的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故选择答案B。
故答案为:(1)A;(2)D;(3)B;
【点评】(1)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水稻,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广大地区;玉米,华北东北分布较多;棉花,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新疆的南疆;花生,主要分布在东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油菜,主要在长江流域;甘蔗,主要在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分布较多;甜菜,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茶叶,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
(2)农业生产必须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而进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宜渔则渔,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农业分布截然不同,主要就是因为两地的气候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类型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农业的发展(科技强农)
【解析】【分析】无土栽培技术说明农业生产可以不需要土壤,但仍然需要占用土地,使用水源等;科学育种技术改善农产品品质,还可以增加农产品产量;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不能大面积开垦草原发展种植业;储存、保鲜技术不仅能让农产品保存时间延长,还可以改变农产品的消费地点,故B正确。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是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6.【答案】D
【知识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和温度带的划分;我国降水特点和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读图分析可知,华北平原位于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地区,其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等,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温度带、干湿区的分布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等,结合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分布图分析答题较好,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农业特点是答题的关键。
7.【答案】D
【知识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解析】【分析】甜菜是一种性喜温凉的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到北疆地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不适合淡水养殖,可以发展畜牧业;青藏地区地高天寒,冰川广布,不适合大力推广水稻种植;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人均占有耕地多,商品率高。
故选:D。
【点评】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做题时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筛选出正确选项,理解解答即可。
8.【答案】D
【知识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和温度带的划分;我国降水特点和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科学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指标是活动积温,自北向南习惯上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五个温度带,青藏高原属于以高寒为特征的高原气候区。
读图分析可知,华北平原位于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地区,其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等,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依据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各地形的干湿情况、所处的温度带及粮食作物,理解解答即可。
9.【答案】A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结合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市场需求也是重要因素。
【点评】本本题考查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10.【答案】A
【知识点】农业及其生产部门
【解析】【分析】春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长城以北地区。选项中位于长城以北的商品粮基地是三江平原,其余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
【点评】区分春小麦和冬小麦。
11.【答案】A
【知识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解析】【分析】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始终是我国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我国的每 一寸土地,充分发挥每一寸土地的作用;坚持走科教兴国的道路,依靠科技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产量;制定有效的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点评】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结合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12.【答案】D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解析】【分析】平原一般是种植业(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丘陵一般是立体农业(东南丘陵),山区一般是林业(横断山区),高原一般是牧业(内蒙古 青藏高原 新疆),盆地因为气候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内蒙古高原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区;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新疆气候干旱,河流稀少,沙漠广布,灌溉水源不足,但在高山的山麓地带和有地表径流的地方绿洲农业发达,同时新疆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因此瓜果特别甜。
【点评】能从地形、 气候、水资源等自然因素方面评判一个地方发展农业的有利或不利条件。
13.【答案】D
【知识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易产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林业;新疆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生产;珠江三角洲水热配合较好,利于发展种植业。
故答案为:D
【点评】能从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因素方面评价一个地方发展农业的优势和劣势。
14.【答案】A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农作物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场广阔,牧草丰富,容易形成较大的牧场,所以适合发展畜牧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掌握农业发展类型与其所适应的自然条件就容易做出解答。
15.【答案】A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我国降水总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南多西北少。东部地区降水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西部地区降水少,农业以牧业为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农业东西部差异的相关内容。掌握我国农业分布情况与气候的内在关系不难做出解答。
16.【答案】(1)长江;4月中下旬;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
(2)气候
(3)水稻;小麦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3月下旬,长江流域多数地区开始春耕;华北平原开始春耕是在4月中下旬;进入春耕最晚的省级行政区域是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这里纬度较高,气温低。
(2)读图可知,我国各地春耕时间由南向北逐渐推迟,是因为南北纬度差异大,各地气温不同,故影响各地春耕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3)除时间差异外,耕种的作物也有地区差异: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多,适宜种植水稻,故春耕忙于耕播水稻;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适宜种植小麦,故则是要在合适的时间为小麦浇水、施肥。
【点评】导致我国南北方生产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引发的热量差异,而导致我国东西部农业生产差异的原因是海陆条件导致的水分差异,其中西部地区主要以畜牧业和灌溉种植业为主,东部地区的种植业分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同时还有林业和渔业,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三熟。
17.【答案】(1)气温;降水
(2)400;较多;夏季
(3)自南向北越来越晚;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南北气温差异较大。
【知识点】我国降水特点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①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在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两侧,由于气温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差异,如主要粮食作物不同:北方是旱地,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南方是水田,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2)读图可知,虚线②线的北段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布一致,此线以东属于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较多。
(3)由图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春耕地时间的分布特点是由南向北越来越晚,这是由于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北之间气温差异较大导致,由南向北纬度越来越高、气温越来越低。
【点评】(1)导致我国南北方生产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引发的热量差异,而导致我国东西部农业生产差异的原因是海陆条件导致的水分差异,其中西部地区主要以畜牧业和灌溉种植业为主,东部地区的种植业分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同时还有林业和渔业,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三熟。
(2)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为我国南北跨度大,因此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量越来越少,气温就会越来越低,同时我国有很多高大的山地阻挡气流,造成山地两地气候差异显著。又由于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世界上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国家。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最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我国降水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8.【答案】(1)畜牧业;牦牛
(2)③
(3)林地
(4)水稻;气候湿热(地形平坦或土壤肥沃,合理即可)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A、B、C、D大致位于我国400毫米年降水量的分界线西侧,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降水稀少,草场辽阔,适宜发展畜牧业。D位于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其中优良畜种主要是牦牛,它的毛厚而长,耐寒力强,体矮身健,善于爬山负重,被称为“高原之舟”。
(2)由图可知,②地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自古以来因渔业资源丰富而闻名,地处东海,是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三省一市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③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众多,水域条件优越,是我国淡水渔业主要集中的地区。
(3)由图可知, 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中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①是大兴安岭以落叶松为主的林区,它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
(4)由图可知,④地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
【点评】(1)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但由于人口众多,我国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耕地少,而荒漠,石山,永久积雪等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比较多,后备耕地不足,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低缓丘陵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为旱田,南方为水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部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用于畜牧业。沙漠、戈壁、永久石山和冰川等难以利用土地通常分布在西部内陆,该地的土地利用率较低。
(2)我国的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放在适宜它发展的地方,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这就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内容。而依靠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安全农业,是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重要道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