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国际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
参考答案
1.B【解析】A.“明代的计成继承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观点错,从“明代计成在《园治》一书中曾讲到中国
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当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李耳的《老子》中“大
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美学观点相似”可知,文本只是说两人的美学观点相似。C.“所以欣赏时要对作品
精神性进行仔细分析”属于强加因果。D.但他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有误,原文是说“老子所说的‘自
然’不仅仅是自然界,更是指‘自然而然’”。
2.C【解析】C.“老境则截然相反”错,从“这种老境之美,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历史感和
沧桑感,但这种历史感和沧桑感能使作品焕发出盎然的生命力可知,“老”也具有着活力。
3.C【解析】“巧具有拙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错,从“拙并不是真的不巧,而是具有工巧所不及的清新自然
之美,是大巧的外在显现可知“拙同样具有清新自然之美”,故选C。
4.首先总写提出在工艺美学中有“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1分)接着分写工艺美学中“大巧若拙”的美学思
想分别体现在自然之美、枯槁之美、老境之美。(2分)最后总结“大巧若拙”的工艺美学思想的意义与价值。(1
分)
解析:论述类文本考查行文脉络,实则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常见运用“首先”
“其次”“接着”“再次”“最后”这些术语将文本内容串起来。材料一很明显地分为三个部分,全文是总分总的
结构,其中第二部分是并列结构。
5.①画面以“枯木”与“怪石”为主题元素,抓住枯木与怪石的自然形态,没有多余装饰,简练自然,呈现大巧
若拙的自然之美。
②“木”为“枯”,“石”为“怪”,黑白水墨,色调单一,呈现出一种枯槁的朴素之美。
③枯树的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怪石似快速旋转,造成画面的运动感,更能显
现出此石无穷的活力。苍茫古拙背后,有着不屈的生命力,体现了“老境”之美。(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苏轼的水墨画作《枯木怪石图》,以“枯木”与“怪石”为主题元素,与文本大巧若拙的自然之美的观点相
符:“枯木”“怪石黑白水墨,色调单一,体现了枯槁的朴素之美:苏而且轼的水墨画作《枯木怪石图》中枯树的
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寻躯,怪石似快速旋转,造成画面的运动感,这些都能体现“老境”的美。
6.B【解析】B.“主要是因为项羽焚毁史书造成了巨大的学术损失”错误,依据原文“你要晓得,现今的老百姓
对于项王,哪一位还怀着有好意呢?是他自己把民心失掉了”可知,原因是项羽的所作所为已经失去了民心,而“项
羽焚毁史书造成了巨大的学术损失”只是其失民心的一方面。
7.D【解析】D.“他已看清形势,定会履行好做人的责任”错误,原文只是说“钟离昧被‘亭长’挽着的手早已
消失了抗拒的力气,但头依然深深地垂着”,“他已看清形势,定会履行好做人的责任”无中生有。
8.①表明普通百姓虽然不是刘邦的奸细,但同样反对项羽,站在项羽的对立面:②项羽在推翻暴秦统治后的所作
所为导致民心离散,这是导致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③明确民心向背是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告诫统治者要真正把
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9.①乌江亭长在小说中是一个睿智的读书人形象,通过他的话语,展示了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让项羽的英雄形
象更丰满。②乌江亭长以启蒙者的身份对钟离昧进行劝诚和教化,实际上是作者借“亭长”之口评述时政,号召国
内停止内战一致对外。③有意刻画、补充这一人物形象,丰富了文章内容,使小说情节更具叙事效果和传奇色彩,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每点2分)
10.E、O、S(每空1分,超过3空不给分)
【解析】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翻译: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
11.B【解析】B项,“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不正确,“孝”是孝顺父母,“悌”是友爱兄弟。
12.B【解析】B项,“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错误,未直接地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
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告知。
13,(1)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来对抗拥有坚实盔甲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明代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曾讲到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当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李耳的《老子》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美学观点相似。其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老子所谓的“大巧若拙”,我们可以理解为那种高超的技艺,即通过人为的艺术加工之后并不露痕迹,而更显自然稚拙、富有生气,恰似天造。“这种巧是大巧,绝非一般的技巧、技能。一般的巧可凭借人工的力量达到,而大巧作为最好的巧,是对一般的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在此老子以‘拙’来表达这种高度的巧。”
所谓的美在“自然”,其表现在工艺美术作品之上,即为造物材料的天然性、无毒无害、绿色环保,不逆自然之法。在其装饰方面,切不可为装饰而装饰,忽视功能本体的重要性;也不可一味地重视功能性,忽视其本身的材料、造型的特殊美感。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采用一种整体写意的表现手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势造型。虎的身躯借助了石料自然起伏的形态变化。虎身蜷曲的毛皮则是石料天然的纹理,斑纹则运用线刻手法刻出,线条明快、简练自然,整体气势磅礴,再现了猛虎伏击时的精彩瞬间。
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吟诗作赋,以抒发胸中之情。如,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罗列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一些具体的物象,这些物象联合起来,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这种平淡中见真情、朴素中见深刻的手法,体现的正是一种“大巧若拙”之美,是美在枯槁的朴素的表现。吴鸣的《大语系列》,其创作融合传统紫砂造型工艺,运用单纯的划痕纹理来演绎现代性的装饰手法,风格朴素,单纯自然。这种枯槁朴素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涉及对作品精神性的分析。
中国艺术推崇老境,老境也是一种拙。也可以这样说,老境是对婴儿般活力的恢复,是对生命童稚气的回归。“老”,在中国美学和艺术中代表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然而,与“老”相对的则是“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嫩到老的一个过程,技术技巧亦然。老境意味着成熟和天全、绚烂和厚重、苍茫和古拙。这种老境之美,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但这种历史感和沧桑感能使作品焕发出盎然的生命力。
当然,自然之美、枯槁之美、老境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均有其独特的面貌,但对它们的再认识有助于今后相关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与革新,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传统文化植根于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个参考。
(摘编自郭明《浅析“大巧若拙”的工艺美学思想》)
材料二:
“巧”和“拙”在本义上是一对反义词,在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王弼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也就是说,“大巧”之所以为“大巧”,其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事物本来的面貌和状态,而不是人为地破坏事物固有的属性,即“不造异端”。而“拙”恰恰是不事修饰的,它外拙而内秀,体现出了“大巧”朴实无华、自然浑成的特质,此时的“拙”,它似笨而非笨,似陋而非陋,表现形式上给人以稚拙的感觉,但实质彰显的却是一种朴素、简淡、纯真之美,是巧夺天工的大美。由此可见,“拙”并不是真的“不巧”,而是具有工巧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大巧”的外在显现。至此,“拙”已脱离了它的本意,上升到一种艺术美的高度。
老子哲学观的核心是“道”,并将“道”与“自然”联系起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老子所说的“自然”不仅仅是自然界,更是指“自然而然”,顺应万物的天性,不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它本身的规律。正因为“道”的本性是纯任自然,因此,“拙”与“道”有相通之处。“大巧若拙”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道法自然”这一大的美学观念的小分支,同时也反映了老子重视“质”美,欣赏深刻内蕴美的思想。
当然,“大巧若拙”的“拙”也离不开“巧”,它建立在人为之“巧”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对人为之“巧”的超越与升华。因此,“拙”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浑然一体、归真返璞的境界,具有深刻的内蕴美,是一种“大巧”和“天巧”。这是道家最高的审美追求。
(摘编自易菲《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代的计成继承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观点,认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是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
B.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又运用线刻手法刻出虎身斑纹,线条明快,简练自然。
C.吴鸣的《大语系列》运用单纯的划痕纹理来体现枯槁朴素之美,所以欣赏时要对作品精神性进行仔细分析。
D.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但他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即顺应万物的天性,不人为地改变万物自身的规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工艺美术作品在创作时必须处理好外在装饰与功能本体之间的关系,不应为装饰而装饰,也不能重视功能而忽视装饰,否则就会失去作品应有的自然美感。
B.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大巧若拙”一直在探寻“自然”之美,也在寻求一种对于历史性和沧桑感的回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当代的文化生活。
C.“老”是中国美学中的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嫩”意味着活力与稚气,老境则截然相反,它意味着成熟、厚重、古拙,因此老境也是一种“拙”。
D.老子的“道”的本性是纯任自然,与“拙”有相通之处,“大巧若拙”也是老子“道法自然”这一大的美学观念的小分支,反映出老子重视内蕴美的思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大巧若拙”中“巧”与“拙”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巧”和“拙”是辩证的统一,“大巧”的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大巧”与“拙”相通。
B.“拙”为外在的不事修饰,是内秀的朴素表达,能体现出“大巧”朴实无华、自然浑成的特质。
C.“巧”和“拙”都体现出一种艺术之美,但“巧”具有“拙”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拙”的外在显现。
D.“拙”虽是对人为之“巧”的超越与升华,但它离不开“巧”,两者之间互为依存,密不可分。
4.简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右图为苏轼的水墨画作《枯木怪石图》,该作品很好
地体现了“大巧若拙”之美,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楚霸王自杀(节选)【注】
郭沫若
亭长把船摇拢了岸,他到船尾去和钟离昧开坐着,表白了自己的来历。
“钟离昧将军,我现在对你说出真话罢。”亭长镇静地说着。“我自己并不是什么亭长。我只是这儿的一位读书人。我今天来本是没有怀好意的……”
钟离昧愈见惊愕了,把剑按着。
“但你也不要误会,”亭长忙慰解着,“我也不是汉王的奸细。你要晓得,现今的老百姓对于项王,哪一位还怀着有好意呢?是他自己把民心失掉了……项王就是因为成功的暴速,他自己生了一个幻觉,他自己以为是他一个人的拔山盖世的力气,把秦人歼灭了的。秦人的暴政颠覆了之后,他的行动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这两年来我们老百姓对他,就和从前对于秦始皇是一样!我们虽不是汉王的奸细,也可以说都是汉王的奸细。我对你说出真话罢,我今天来,本是想把他诱到江心去,我到江心再把船弄翻,然后和他两人同归于尽。我也是死了心来的呢,我现在这样说出真话,你就要杀我,我也是不怕的。”
自充亭长的说到这儿停了好一会,等待着钟离昧的处决。但钟离昧把头垂着了。
“不过呢,”他又接着说起来,“据我今天的经验,我看项王依然是一个好人。我后来也把对于他的态度改变了,真的想把他送到江东去。不料他却起了那样的短见。他的短处是在太年轻,而且———恕我不客气罢———是有点‘不学无术’……我看他的才器最好是做一员大将,他不该生出了野心要来做天下的统治者。以后他所闹出的乱子,说来有点伤心,实在伤了我们中国的不少的元气……人民的死亡在百年之内或许还可以复原,但学术上的损失,就再隔一千年怕也不能复原罢。秦始皇烧的书是天下的私书,楚霸王却把秦人存下的公书也一把火焚了。秦宫三月火不灭,你是晓得的,你想,那里面是烧了多少的史书呢?”……
说话者又沉默了好一会,钟离昧也沉默着,深深地把头垂着。
“钟离昧将军,但今天的项王对于你和这马的态度,我真是受了感动啦。一个人临到生死关头,能够顾朋友而不顾自己实在是很少的。我们听说汉王刘邦在逃难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儿女都要推下车去。项王在这些地方却比刘邦更有仁者之心了。他这种心肠假使能够推广,他是决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的。但他始终不悟,他偏以为是天老爷要亡他,哪晓得是他自己做错了,怎么怪得天呢?只顾自己的权势,不管老百姓死活的人,是走着自杀的路。项王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啦。”
钟离昧这时候撑着了自己的腰杆,好容易跪下去了。
“项王!项王!”钟离昧向着天,流着眼泪叫着,“是我们误了你,是我们这些不学无术的武人误了你。我们误了天下的人,我们误了中国。中国的元气在千百年后都不能复原,这不是天大的罪恶吗?我们是比秦始皇还要该死。项王,你请等着我。”
他用力把腰间的宝剑拔出了鞘来,但是亭长却把他的手挽着了。
“钟离昧将军,你不要也寻短见。”亭长劝着他,“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你是武人,我是文人,但我们做人的标准却只有一个。我们要抛弃了自己去利益他人,利益了他人也就成全了自己。你现在要自杀,已经做到了抛弃自己的工夫,但于人是没有益处的。我们随时抱着必死的心去做着利人救世的事,不是很好的做人的路吗?……我的家离这儿不远,我所以把船摇了回来,是想把你引到我家里去养伤,养好之后好让你再去尽你做人的责任。现今天下的人还在水火里面,北方的匈奴尤其在跳梁,我们现在正是需要着有不怕死的精神而以济人救世为怀的武人的。你的责任还很重大,不应该做这样无责任的事……你听我说罢,项王最后的不觉悟,我看,也就在这一点。他晓得不怕死,而且晓得利用死,但他把死利用来只是把自己装饰成一个英雄。他始终都是为的他那个‘自己’……我看你不要再蹈他的覆辙罢……”
钟离昧被“亭长”挽着的手早已消失了抗拒的力气,但头依然深深地垂着。
“亭长”到这时候把他的手中的剑取了来,替他插进了鞘里,接着又说:“我们回去罢,汉兵已经走得很远了。”
他说着便离开了钟离昧,先把马拉上了岸去。回头钟离昧也被背上了岸,费了莫大的力气,被扶上了马背。
……
【注】短篇历史小说《楚霸王自杀》取材于《史记》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写于1936年郭沫若游历日本期间,此时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听到“亭长”告知其真实身份后,钟离昧“按剑”的细节描写既符合他的身份,又表明他对“亭长”产生了警惕之心。
B.“亭长”是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对项羽心怀怨恨想和他同归于尽,主要是因为项羽焚毁史书造成了巨大的学术损失。
C.面对“亭长”对项羽失败的评价,钟离昧两次“把头垂着”,这一动作描写表明他内心也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作用。
D.“亭长”把项羽对待钟离昧和乌骓马的态度与刘邦对待自己的儿女的态度进行对比,意在表达对项羽最终失败的惋惜。
7.关于文中“亭长”劝诫钟离昧不要自寻短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钟离昧想要自寻短见,这说明他对自己“武人”的身份和作用产生了怀疑。
B.“亭长”认为项羽的死只是把自己装饰成“英雄”,对利人救世毫无作用。
C.“亭长”劝诫钟离昧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要承担起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责任。
D.钟离昧最终被“亭长”的话打动,他已看清形势,定会履行好做人的责任。
8.小说中划横线句子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乌江亭长只是凸显项羽恪守信义的一个模糊的陪衬人物,到了郭沫若笔下却变得鲜活、生动,郭沫若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有意刻画、增补有什么文学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文本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3处不给分。(3分)
彼A夺B其C民D时E使F不G得H耕I耨J以K养L其M父N母O父P母Q冻R饿S兄T弟U妻V子W离X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B.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C.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本文与苏文中的“孺子”皆是此意。
D.乡党:指乡里、家乡。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通过具体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4—15题。
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
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C.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昂的基调。
D.这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
15.全诗从结构上体现了《诗经》中的哪种艺术技巧?(1分)“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作具体分析。(回答“关系”1分,具体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两句:“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4)《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 ”,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 ”。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 , 。”
(6)《〈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空山旷谷,在中国艺术中成为永恒主题。像王维,不只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也是绘画史上伟大的画家、“文人画”的鼻祖,他对“空”有着独到的表达: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你看那空山,什么都没有,但又什么都有,生命的各种迹象,世界的各种可能性,都住在这份“空”里,潜滋暗长。这四句诗,二十个字,翻译给外国人并不难,但这“空”的意念,该怎么翻译呢?不懂“空”,就不懂中国诗、中国画,甚至不懂一把中国的椅子。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切无形的事物,都在有形中孕育、发酵
B.一切无形的事物,都在有形中发酵、孕育
C.一切有形的事物,都在无形中发酵、孕育
D.一切有形的事物,都在无形中孕育、发酵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生命的各种迹象,世界的各种可能性,都在空里,暗暗滋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经常有人问, ① ?
苏轼给出回答:“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书中的世界包罗万象,有让你开阔眼界的美景。南宋诗人尤袤在谈到读书时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 ② ,能助你化解孤独与寂寞,战胜内心的苦闷与忧愁。作家王人博说:“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阅读,帮你积蓄资本、不断超越自我。你只有大量地读书,才能用知识加持能力,实现自我跃迁。
季羡林先生在形容人不读书时,曾称其为“鼠目寸光”。意在说,你不读书,能够获得的信息就会很少,专业知识就会不足,如果你的知识累积,赶不上社会进度,那就很容易被抛掷在后面,追赶不上他人。由此带来的,就是心境的不安。一点风吹雨打,就会把你打趴下。面对着困难,读书,是战胜绝望的法宝。
读书的过程,就是使得人的生活变得充实且让人获得精神上的丰盈;缺少读书的过程,如果身处热闹之中,也会时常感到空虚。当你把闲暇时间用来读书,书中壮阔瑰丽的风景,便足以抵御内心的匮乏。
19. 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C.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出修改,将改后的句子完整地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3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继“佛系”“丧”之后,“躺平”成为网络热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不再鸡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宋儒吕祖谦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河南大学程民生教授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以上言论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