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上讲义:第1讲 走进化学的世界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人教版九上讲义:第1讲 走进化学的世界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18 16:1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走进化学的世界
适用学科 初中化学 适用年级 初三
适用区域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120
知识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能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我们学习这么学科的目的是什么呢?
使用建议说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上好这节课尤为重要;关于本节课的导入笔者认为有很多种方法,一般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为宜,建议如下:
1、举例:结合衣食住行告诉孩子们来源和组成,使用时候的注意事项。
2、生活中现象解释:结合新闻和生活中的事例跟学生分析。
以上的导入方法只是建议,大家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进行交叉使用即可。
使用建议说明:本知识点是学生对化学的一个直观的认识,考试虽然不考,但是涉及到学生对化学的一个基本认知,建议穿插实验视频进行讲解。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结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实验观察: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使用建议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认识化学本质的一个初级阶段,所以这段内容一定要结合实验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检验水的一种方法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生成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3 蓝色的胆矾溶液 蓝色透明溶液中析出蓝色沉淀 蓝色氢氧化铜沉淀
4 颗粒状石灰石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石灰石消失,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例如:汽油、酒精挥发、铁水铸成铁锅,蜡烛受热融化。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木材燃烧,铁生锈。
总结: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电灯)
[思考]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 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 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实 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 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使用建议说明: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在这个阶段学生容易混淆,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孩子自己来发现他们的区别和联系。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铁能够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成铜绿,木材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
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 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使用建议说明:这两个课本实验中考虽然不会直接考,但是探究的理念和思想一直是中考的难点和重点,在这里一定要让孩子多观察,并学会科学的描述方法。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1.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石蜡制成
2.点燃前 (1)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乳白色 状态:固态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3.点 燃 蜡 烛 (1)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
(2)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 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外层火焰
(3)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4. 熄灭蜡烛 (1)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白烟 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
(2)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白烟燃烧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
1.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1)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水中。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 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充满气体 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
(2)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 气体无色 呼出的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2.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 (1)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 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持续燃烧一会熄灭; 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立即熄灭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少的氧气
(3)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珠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使用建议说明: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每个题目结合试题本身、答案和解析部分,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讲授或与学生互动练习。
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侯氏制碱 B、蚕丝纺织 C、火药应用 D、粮食酿酒
【答案】B
【解析】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根本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蚕丝纺织是将蚕丝换了一种状态存在,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故选B。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钢铁生锈 C、酒精挥发 D、矿石粉碎
【答案】B
【解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选项A、C、D均没有新物质生成,铁与潮湿的空气反应生成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前者为物理性质,后者为化学性质的是(  )
A、汽油易挥发,氧气微溶于水
B、铜绿受热易分解,氧气具有氧化性
C、石墨能导电,钢铁易生锈
D、酒精能燃烧,金刚石很硬
【答案】C
【解析】A、汽油挥发和氧气微溶于水都没有新物质的生成,也就是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它们都是物理性质,故A错误。
B、铜绿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是化学性质;氧气具有氧化性,一般出现在氧化反应中,所以也是化学性质,故B错误。
C、石墨能导电,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因此是物理性质;钢铁易生锈,发生了化学反应,因此是化学性质,故C正确。
D、酒精燃烧,发生了化学反应,属于化学性质;金刚石很硬,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C。
蜡烛刚熄灭时,烛心会冒出白烟,点燃这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烟燃烧并引燃蜡烛 白烟是石蜡的蒸气
【解析】蜡烛燃烧产生的蒸气是石蜡蒸气。熔化的蜡烛,由焰心产生石蜡蒸气,在外焰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蜡烛刚熄灭时,从内焰蒸发出的石蜡蒸气没有燃烧,遇冷凝结,生成白烟。
使用建议说明:在对课堂知识讲解完,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以及练习精讲了之后,再用练习马上进行课堂检测,根据学生情况建议分3个难度层次:易,中,难。
1、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围的是( )
A、培育新的花卉品种,增加观赏价值  B、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
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D、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2、如下图所示鸟与鱼生活在一起,是因为鸟笼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高分子薄膜,请你推测制作鸟笼的高分子薄膜必须具备的性质或性能是( )
A、绝热   B、透气   C、导电  D、耐高温
3、“做年例”是一些乡村所特有的民间民俗活动。下列各项活动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逛花桥,赏心悦目 B、游飘色,惊奇逼真
C、舞醒狮,虎虎生威 D、燃烟花,喜庆洋溢
【答案】
1、C 2、B 3、D
【解析】
1、石油制造人造纤维,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
2、鱼鸟共同生活需要呼吸,所以透气。
3、燃放烟花,属于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4、化学家在环境问题上提出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例如将燃料进行如下循环:,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
A、(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 B、均为化学变化
C、(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 D、均为物理变化
5、煤气是一种“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一种物质,主要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且难溶于水的气体。让人欢喜的是它可以燃烧并且放出大量的热,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热能;让人忧的是如果人们在便用煤气时不小心,可能会造成如下两大严重后果:一是如果煤气泄漏后遇到明火或电火花,极易引燃而发生爆炸;二是如果煤气泄漏后不能及时发现,将会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根据上面这段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主要有————————————————————————————。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B 5、(1)无色、无味、难溶于水、气体 (2)易燃烧、有毒
【解析】4、燃烧肯定是化学变化,燃烧产物转化为燃料,有新物质生成,也是化学变化。
5、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都是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毒性和能燃烧都是属于化学性质。
6、阅读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 /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铝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家庭常用品中,可根据哪些物理性质来区别?
(1)盐和糖_______________;(2)铜制品和铁制品________________;
(3)酒和醋_______________;(4)瓷勺和塑料勺__________________。
8、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黑火药;⑥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用途的是________________。
9、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空气中的气体(%)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1 0.9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图1-4所示。
图1-4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实验步骤 验证依据
1.
2. 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CO2含量不同
3. 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O2含量不同
4. 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含水量不同
【答案】6、(1)银白色、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密度较小,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2)在常温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7、味道 颜色 气味 硬度
8、① ④ ② ⑥ ③⑤
9、(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2)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使用建议说明: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对本节课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一方面是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的回顾,更重要的是针对这节课学生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复习提问等,以达到让学生课上掌握的目的,同时可以对下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铺垫,以体现出本节课内容与下节课内容之间的关系。
1、本章最主要是学生对化学的第一认识,一定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的认知;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要引入变化中去分别。
3、两个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规范答题的最好机会,一开始就要规范学生的用语,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路。
使用建议说明: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掌握好的同学可以适当的布置难度大一些的作业,成绩一般的同学可以以基础题和巩固题目为主,但是一定要控制作业的数量,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一般不要超过5题,这样学生才能保证做题的质量。
1、加热时,应把受热物质对准酒精灯火焰的 ( )
A、焰心 B、内焰
C、外焰 D、内、外焰均可以
2、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采用最新的纳米技术,成功地开发了“用二氧化碳制取全降解塑料”的新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技术有助于减少“白色污染”
B、该技术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C、该技术开辟了利用二氧化碳的新途径
D、全降解塑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3、王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答案】1、C 2、D 3、C
4、如图所示,将一根火柴梗横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1—2 s后取出,观察到火柴梗上有两处碳化(变黑),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
5、久未开启的菜窖底部存在着二氧化碳。由于它不能供给呼吸,人如果在含量较高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会因窒息而死亡,因此,人们在进入这些地方之前,先进行灯火试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_ (填“较高”或“较低”)。
【答案】4、外焰温度高 5、菜窖中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较高
6、科技文献中经常出现下列词汇,其中与相关物质的颜色并无联系的是( )
A、赤色海潮 B、绿色食品
C、白色污染 D、棕色烟气
7、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枝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___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___温度最高。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 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 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答案】6、B
7、(1)小 (2) a 外焰 (3)C (4)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关键词:“能点燃”、“无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关键词:“不能点燃”、“有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关键词:“能点燃”、“有冷凝的固体”)
此处内容主要是针对教师在这节课上的比较成功的地方和比较失败的地方进行反思总结,同时也可以利用问卷星或调研表等对学生进行调研,以便于更好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