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初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同步练习(提升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初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同步练习(提升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8 00:08:44

文档简介

初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同步练习(提升卷)
一、单选题
1.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民居是(  )
A.窑洞 B.四合院 C.竹楼 D.蒙古包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西双版纳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是傣族的竹楼。这种房屋屋顶坡度很大,便于雨水下泻,竹楼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既通风凉快又可以避免潮湿,适应了西双版纳地区降水多、气候湿热的特点;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蒙古包是内蒙古的传统民居。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民居,难度不大,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下图四地中,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定居的场所,往往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以上四个地区中,甲是高山,乙是地形崎岖的山地,丙是沙漠地区,均不利于聚落的形成,而丁地属于平原地区,适合聚落的形成,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形成条件,难度不大,需结合所给四幅图片展示的地形地貌状况和聚落的形成条件综合分析作答。
3.如图为某城区变化示意图,图中城区由图a向图b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交通 C.水源 D.地形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图中城区由图a向图b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聚落的扩展是沿公路发展起来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难度不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读图能力,结合所给图示分析作答。
4.(2015七上·祥符期末)屋顶比较平,是因为(  )
A.气温较低 B.气温较高 C.降水丰富 D.降水贫乏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在我国南方雨水多,房顶坡度要大些,主要是利于雨水顺畅流淌,减少其停留时间和积水;而我国的北方雨水相对少,季风、大风较多,故坡度不需要很大,所以说屋顶比较平,是因为降水贫乏.
故选:D.
【点评】依据人们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解答此题.
5.(2015七上·濉溪期末)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正确的是(  )
A.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中国南方﹣﹣平顶屋 D.东南亚地区﹣﹣高架屋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冰屋是极地地区的特殊居住方式,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因纽特人,可以免受寒风的袭击;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光线充足,窑洞一般背风建设,呈东北西南方向,可以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东南亚的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多雨,湿热的气候特点使当地居民居住在高架屋中;中国南方多尖顶房是因为南方雨水较丰沛,为了方便尽快的排水,所以要建成尖顶的房子;
故选:C.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6.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①便利的交通 ②平坦的地形 ③高山、荒漠 ④气候湿热 ⑤水源充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结合选项.
故选:C.
【点评】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settlement).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7.“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建有较完备排水系统。”这种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  )
A.北非地区 B.极地地区 C.东南亚地区 D.西亚地区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东南亚地区气候湿热,所以墙体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以利于通风散热,排水防潮。
【点评】本题考查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8.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
A.水源充足 B.山地崎岖 C.资源丰富 D.交通便利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成条件的掌握,纵观全球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题目问的是不利的,应从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入手,排除正确的。
9.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城市聚落的形成早于乡村聚落
B.欧洲经济发达,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
C.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气候、资源条件优越的地方
D.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不因环境而异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成条件,分布,形态等知识的掌握,乡村聚落的形成早于城市聚落;欧洲经济发达,城市中的房屋较密集;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会因环境而不同的。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关键在于理解选项叙述的意思。
10.“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  )。
A.炎热多雨的地区 B.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C.温暖干燥的地区 D.温暖多雨雪的地区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中民居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掌握,“墙体相对单薄”有利于散热,“门窗开得较大”有利于通风,“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说明雨水较多。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去分解题干,突破关键词。
11.平原地区聚落多呈(  )。
A.条带状分布 B.点状分布 C.带状分布 D.组团状分布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态的掌握,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形态多呈组团状分布。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条带状分布是沿交通线路分布的聚落、点状分布是山区聚落的分布、带状分布是沿河流分布的聚落。
12.下列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是(  )。
A.古代的城堡和庙宇 B.皇家的宫殿和陵墓
C.历史上著名的壁画、碑刻 D.保护良好的热带雨林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了解,热带雨林属于自然景观。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关键在于区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不同。
(2023七上·莱阳期末)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下图为三星堆遗址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反映的是(  )
A.云贵高原文化 B.华北平原文化
C.四川盆地文化 D.青藏高原文化
14. 当地政府计划将三星堆古遗址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有利于(  )
①吸引更多的游客 ②丰富当地旅游资源 ③宣传我国现代科技的进步 ④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13.C
14.B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点评】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3.据三星堆遗址位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的东北方向,属于广汉市境内,居于天府之国的核心区域,故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盆地,所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反映的是四川盆地的文化,C正确;据图中三星堆遗址的位置可知,三星堆遗址并不位于云贵高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所以反映不了云贵高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的文化,ABD错误。故答案为:C。
14.当地政府将三星堆古遗址规划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以增加当地旅游资源数量,丰富旅游资源种类,②正确;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线路,扩大客源市场,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旅游设施建设和促进交通的发展,①④正确;将三星堆古遗址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不能宣传我国现代科技的进步,③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5.(2022七上·江油期末)下列选项中与聚落形成与发展关系不大的是()
A.教育文化水平 B.便利的交通条件
C.适宜的气候 D.丰富的水源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教育文化水平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关系不大。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二、综合题
16.(2021七上·临沭期末)“五一”假期期间,临沂市某学校初二地理兴趣小组到沂蒙山地质公园图示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请完成他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或遇到的问题。
(1)图示区域的地形类型主要为   和   。
(2)图中①山峰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
A.1200米 B.1226米 C.1152米 D.1000米
(3)①②两座山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其实地距离是   千米;虚线③、④两处可能发育河流的是   。
(4)沿登山路线登上①山峰,其前进方向大致为   。(单项选择填空)
A.先向东南再向西南 B.先向东北再向西北 
C.先向西北再向东北 D.先向东南再向西南 
(5)当图示区域的河流和湖泊水量达到一年中最大时,该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6)图中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为耕作,该聚落属于   聚落,简述图示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
【答案】(1)山地;丘陵
(2)C
(3)4;③
(4)B
(5)昼长夜短
(6)乡村(农村);地形平坦开阔;(有公路经过)交通便利;(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等。(意思合理,答对两方面即可)
【知识点】比例尺;方向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图中可知,该区域等高线等高线在200-1000之间,地表不平坦,其地形主要为丘陵和山地。(2)图中可知,该图的等高距是200米,图中①山峰的海拔在1000米-1200米等高线之间,其海拔可能为1152米,选C。(3)图中的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千米,①②两座山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其实地距离是 2*2=4千米;虚线③等高线向高值凸出是山谷、④等高线向低值凸出是山脊,两处可能发育河流的是③(山谷可能发育成河流)。(4)从图中的指向标可知,沿登山路线登上①山峰,其前进方向大致为先向东北再向西北。(5)当图示区域的河流和湖泊水量达到一年中最大时,这是是当地的夏季,该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6)人们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为耕作,该聚落属于乡村聚落,图示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开阔;(有公路经过)交通便利;(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等。
【点评】(1)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且地面起伏较小的地形是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缓和的是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中部明显稀疏的是高原,盆地是中间低,四周高。
(2)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某地与海平面的高度差,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标准来计算。海拔的起点叫海拔零点或水准零点,是某一滨海地点的平均海水面。它是根据当地测潮站的多年记录,把海水面的位置加以平均而得出的。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向数值较高处发生弯曲的地方为山谷,山谷是集水区域,可能有河流发育。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即由地势高的地区流向地势低的地区。在寻找河流位置时,要首先判断出山谷的位置,结合位置来解答。
(4)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法有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和基本定向法。①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一般为正北,相反的方向为南方,面向北方,左为西右为东;②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按照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判定;③没有指向标或经纬网的,参照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向。
(5)从冬至日过后一直到第二年的夏至日,这6个月中北半球白昼一直变长,黑夜一直变短,一直到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从夏至日过后一直到冬至日,这6个月北半球白昼一直变短,黑夜一直变长,一直到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
(6)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
17.(2019七上·施秉月考)读图回答。
(1)甲图所示为   聚落,乙图所示为   聚落。
(2)根据丙图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   。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至少答两点理由)。
(4)A,B,C三地的海拔都在   米以下,①、②、③、④所示的地形部位中代表山脊的是   。
【答案】(1)城市;乡村(或 村庄)
(2)地形平坦
(3)B;B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利,便于人和物的集散
(4)100;②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读图分析可知:(1)甲图所示为城市聚落,建筑密集,道路宽阔,人口集中;乙图所示为乡村聚落,人口较少。
(2)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都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该地位于河流的交汇处,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
(4)A、B、C三地的海拔都在100米以下,①、②、③、④所示的地形部位中代表山脊的是②,该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点评】根据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解答。
18.(2019七上·锦州期末)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表示   聚落,图中乙表示   聚落。
(2)丙图中A、B、C三个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有   ,   (两条即可)。
(3)下列哪些区域适合聚落的形成与发展______
A.热带雨林地区 B.温带河流沿岸的平原
C.沙漠地区 D.南极地区
(4)下列聚落中需要保护的是______
A.北京现代建筑群 B.意大利威尼斯水城
C.九台普通农村聚落 D.美国的别墅区
【答案】(1)乡村;城市
(2)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3)B
(4)B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解:(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从甲图看出,房屋低矮,散落分布,属于乡村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乙图高楼林立,聚落密集,属于城市聚落;(2)丙图中A、B、C三个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3)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水源缺乏,不适合人类居住;南极地区气候严寒,不适合人类居住; (4)传统聚落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因此对典型聚落加以保护,传统聚落有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平遥古城等。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占地广,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占地少,以第一产业为主。
(2)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适合聚落的集中发展。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4)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时代的环境特征,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1 / 1初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同步练习(提升卷)
一、单选题
1.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民居是(  )
A.窑洞 B.四合院 C.竹楼 D.蒙古包
2.下图四地中,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 B.
C. D.
3.如图为某城区变化示意图,图中城区由图a向图b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交通 C.水源 D.地形
4.(2015七上·祥符期末)屋顶比较平,是因为(  )
A.气温较低 B.气温较高 C.降水丰富 D.降水贫乏
5.(2015七上·濉溪期末)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正确的是(  )
A.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中国南方﹣﹣平顶屋 D.东南亚地区﹣﹣高架屋
6.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①便利的交通 ②平坦的地形 ③高山、荒漠 ④气候湿热 ⑤水源充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7.“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建有较完备排水系统。”这种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  )
A.北非地区 B.极地地区 C.东南亚地区 D.西亚地区
8.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
A.水源充足 B.山地崎岖 C.资源丰富 D.交通便利
9.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城市聚落的形成早于乡村聚落
B.欧洲经济发达,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
C.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气候、资源条件优越的地方
D.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不因环境而异
10.“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  )。
A.炎热多雨的地区 B.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C.温暖干燥的地区 D.温暖多雨雪的地区
11.平原地区聚落多呈(  )。
A.条带状分布 B.点状分布 C.带状分布 D.组团状分布
12.下列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是(  )。
A.古代的城堡和庙宇 B.皇家的宫殿和陵墓
C.历史上著名的壁画、碑刻 D.保护良好的热带雨林
(2023七上·莱阳期末)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下图为三星堆遗址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反映的是(  )
A.云贵高原文化 B.华北平原文化
C.四川盆地文化 D.青藏高原文化
14. 当地政府计划将三星堆古遗址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有利于(  )
①吸引更多的游客 ②丰富当地旅游资源 ③宣传我国现代科技的进步 ④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2022七上·江油期末)下列选项中与聚落形成与发展关系不大的是()
A.教育文化水平 B.便利的交通条件
C.适宜的气候 D.丰富的水源
二、综合题
16.(2021七上·临沭期末)“五一”假期期间,临沂市某学校初二地理兴趣小组到沂蒙山地质公园图示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请完成他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或遇到的问题。
(1)图示区域的地形类型主要为   和   。
(2)图中①山峰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
A.1200米 B.1226米 C.1152米 D.1000米
(3)①②两座山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其实地距离是   千米;虚线③、④两处可能发育河流的是   。
(4)沿登山路线登上①山峰,其前进方向大致为   。(单项选择填空)
A.先向东南再向西南 B.先向东北再向西北 
C.先向西北再向东北 D.先向东南再向西南 
(5)当图示区域的河流和湖泊水量达到一年中最大时,该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6)图中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为耕作,该聚落属于   聚落,简述图示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
17.(2019七上·施秉月考)读图回答。
(1)甲图所示为   聚落,乙图所示为   聚落。
(2)根据丙图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   。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至少答两点理由)。
(4)A,B,C三地的海拔都在   米以下,①、②、③、④所示的地形部位中代表山脊的是   。
18.(2019七上·锦州期末)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表示   聚落,图中乙表示   聚落。
(2)丙图中A、B、C三个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有   ,   (两条即可)。
(3)下列哪些区域适合聚落的形成与发展______
A.热带雨林地区 B.温带河流沿岸的平原
C.沙漠地区 D.南极地区
(4)下列聚落中需要保护的是______
A.北京现代建筑群 B.意大利威尼斯水城
C.九台普通农村聚落 D.美国的别墅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西双版纳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是傣族的竹楼。这种房屋屋顶坡度很大,便于雨水下泻,竹楼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既通风凉快又可以避免潮湿,适应了西双版纳地区降水多、气候湿热的特点;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蒙古包是内蒙古的传统民居。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民居,难度不大,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定居的场所,往往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以上四个地区中,甲是高山,乙是地形崎岖的山地,丙是沙漠地区,均不利于聚落的形成,而丁地属于平原地区,适合聚落的形成,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形成条件,难度不大,需结合所给四幅图片展示的地形地貌状况和聚落的形成条件综合分析作答。
3.【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图中城区由图a向图b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聚落的扩展是沿公路发展起来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难度不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读图能力,结合所给图示分析作答。
4.【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在我国南方雨水多,房顶坡度要大些,主要是利于雨水顺畅流淌,减少其停留时间和积水;而我国的北方雨水相对少,季风、大风较多,故坡度不需要很大,所以说屋顶比较平,是因为降水贫乏.
故选:D.
【点评】依据人们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解答此题.
5.【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冰屋是极地地区的特殊居住方式,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因纽特人,可以免受寒风的袭击;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光线充足,窑洞一般背风建设,呈东北西南方向,可以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东南亚的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多雨,湿热的气候特点使当地居民居住在高架屋中;中国南方多尖顶房是因为南方雨水较丰沛,为了方便尽快的排水,所以要建成尖顶的房子;
故选:C.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6.【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结合选项.
故选:C.
【点评】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settlement).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7.【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东南亚地区气候湿热,所以墙体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以利于通风散热,排水防潮。
【点评】本题考查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8.【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成条件的掌握,纵观全球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题目问的是不利的,应从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入手,排除正确的。
9.【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成条件,分布,形态等知识的掌握,乡村聚落的形成早于城市聚落;欧洲经济发达,城市中的房屋较密集;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会因环境而不同的。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关键在于理解选项叙述的意思。
10.【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中民居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掌握,“墙体相对单薄”有利于散热,“门窗开得较大”有利于通风,“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说明雨水较多。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去分解题干,突破关键词。
11.【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态的掌握,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形态多呈组团状分布。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条带状分布是沿交通线路分布的聚落、点状分布是山区聚落的分布、带状分布是沿河流分布的聚落。
12.【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了解,热带雨林属于自然景观。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关键在于区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不同。
【答案】13.C
14.B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点评】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3.据三星堆遗址位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的东北方向,属于广汉市境内,居于天府之国的核心区域,故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盆地,所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反映的是四川盆地的文化,C正确;据图中三星堆遗址的位置可知,三星堆遗址并不位于云贵高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所以反映不了云贵高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的文化,ABD错误。故答案为:C。
14.当地政府将三星堆古遗址规划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以增加当地旅游资源数量,丰富旅游资源种类,②正确;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线路,扩大客源市场,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旅游设施建设和促进交通的发展,①④正确;将三星堆古遗址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不能宣传我国现代科技的进步,③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5.【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教育文化水平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关系不大。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6.【答案】(1)山地;丘陵
(2)C
(3)4;③
(4)B
(5)昼长夜短
(6)乡村(农村);地形平坦开阔;(有公路经过)交通便利;(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等。(意思合理,答对两方面即可)
【知识点】比例尺;方向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图中可知,该区域等高线等高线在200-1000之间,地表不平坦,其地形主要为丘陵和山地。(2)图中可知,该图的等高距是200米,图中①山峰的海拔在1000米-1200米等高线之间,其海拔可能为1152米,选C。(3)图中的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千米,①②两座山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其实地距离是 2*2=4千米;虚线③等高线向高值凸出是山谷、④等高线向低值凸出是山脊,两处可能发育河流的是③(山谷可能发育成河流)。(4)从图中的指向标可知,沿登山路线登上①山峰,其前进方向大致为先向东北再向西北。(5)当图示区域的河流和湖泊水量达到一年中最大时,这是是当地的夏季,该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6)人们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为耕作,该聚落属于乡村聚落,图示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开阔;(有公路经过)交通便利;(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等。
【点评】(1)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且地面起伏较小的地形是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缓和的是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中部明显稀疏的是高原,盆地是中间低,四周高。
(2)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某地与海平面的高度差,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标准来计算。海拔的起点叫海拔零点或水准零点,是某一滨海地点的平均海水面。它是根据当地测潮站的多年记录,把海水面的位置加以平均而得出的。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向数值较高处发生弯曲的地方为山谷,山谷是集水区域,可能有河流发育。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即由地势高的地区流向地势低的地区。在寻找河流位置时,要首先判断出山谷的位置,结合位置来解答。
(4)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法有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和基本定向法。①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一般为正北,相反的方向为南方,面向北方,左为西右为东;②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按照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判定;③没有指向标或经纬网的,参照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向。
(5)从冬至日过后一直到第二年的夏至日,这6个月中北半球白昼一直变长,黑夜一直变短,一直到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从夏至日过后一直到冬至日,这6个月北半球白昼一直变短,黑夜一直变长,一直到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
(6)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
17.【答案】(1)城市;乡村(或 村庄)
(2)地形平坦
(3)B;B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利,便于人和物的集散
(4)100;②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读图分析可知:(1)甲图所示为城市聚落,建筑密集,道路宽阔,人口集中;乙图所示为乡村聚落,人口较少。
(2)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都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该地位于河流的交汇处,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
(4)A、B、C三地的海拔都在100米以下,①、②、③、④所示的地形部位中代表山脊的是②,该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点评】根据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解答。
18.【答案】(1)乡村;城市
(2)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3)B
(4)B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解:(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从甲图看出,房屋低矮,散落分布,属于乡村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乙图高楼林立,聚落密集,属于城市聚落;(2)丙图中A、B、C三个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3)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水源缺乏,不适合人类居住;南极地区气候严寒,不适合人类居住; (4)传统聚落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因此对典型聚落加以保护,传统聚落有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平遥古城等。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占地广,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占地少,以第一产业为主。
(2)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适合聚落的集中发展。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4)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时代的环境特征,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