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粗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栋梁( dòng) 干涸(gù) 坍塌(tān)
B.遮拦(zhē)呼啸(xiào) 缝隙(féng)
C.溜达( da) 戳坑(chuō) 微薄(báo)
D.酬劳( chóu) 乍看(zhà)鲜嫩(nè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帐蓬 琢磨 硬朗 爆发
B、张扬 呼啸 流倘 添置
C、滚烫 干躁 酬劳 地毯
D、荒地 废弃 飘荡 水渠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达到“问责必严”这一要求和目标,必须揪住问题不放、针对问题“不求甚解”。
B.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变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
C.我们应该对“欠薪”问题来个刨根问底,找出真正的症结,并对症施治。
D.在“中国诗词大会”赛场,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答如流,精彩的表现折服了观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
B.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几年了,所以作者最近作了较大的修改。
C.教育部门只有多创造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就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D.到目前为止,全国有百分之八十的锅炉使用了有效的消烟除尘装置和其他简易措施。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6.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7、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仿照下面句式续写一句话。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下的智慧的花朵;
。
8.“中国梦·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告诉我们: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社区准备
开展“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
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加点字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
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2)【不畏艰难·奔梦】奔走在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①写一句励志名言警句。
②从你最喜欢的名著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
(3)【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9.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10.“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
什么作用?
11.文段中加点的“杰作”是指什么?
12.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题。
守山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看到
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④“老朱,我也老了。”
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埘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
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儿啊,现在是又……”
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儿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儿。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根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蓝天,白云,清脆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
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原文有删改)
13、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和 段中两次写到老康“哭了”,但原因不同,第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 段中的画线句。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 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 — 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副腰鼓板
马金章
①天空的乌云,像一群群追逐着猎物的饿狼,黑压压地向他们扑来。茫茫草地,却如打开口的巨大冰窖,升腾起一股股湿冷的寒气。
②几个精疲力竭的红军战士,或躺或坐在草坡上休息。
③穆迪翻了个身,看到两米多远背对着他的苏红坐在一堆枯草上。她埋着头,两条短辫翘着,右臂一动一动在做着什么。穆迪抬起头,看到了苏红左臂夹着的红腰鼓。他猛然意识到了什么,一个激灵翻身跃起,几步跳到苏红面前。果然,他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一幕。
④腰鼓一头的鼓皮,已被苏红用刀子撬开了两个铆钉。他一下子夺过腰鼓,生气地质问:“你怎么这样干?队长怎么交代你的?你知不知道,这鼓,可是咱宣传队唯一的一面鼓啊。况且,这鼓,还救过你的命。”
⑤苏红看着因发怒涨红了脸的穆迪,没有回话。她将目光授向荒草萋萋、积水乌黑、泥泞不堪的来路……
⑥那是进入草地的第三天,苏红掉了队。阴沉沉的天下起了小雨,本来就打滑的草甸子像抹了油,她一脚没踩稳摔倒在泥水里。她双手按着盘根错节、长势旺盛的草甸子,艰难地爬起来,往前一迈脚,腹部抽搐般疼痛……苏红感到双腿越来越沉重,每落下一脚,总被茂密的藏蒿草、乌拉苔牵绊着,强扯硬拽地不让她把脚抬起来。她腿一软,右脚滑脱了草甸,身体不由歪向泥潭。泥浆很快没到了膝盖。她明白陷入了沼泽,心中不免一阵惊慌失措。她手忙脚乱拼命挣扎起来,可双腿却越陷越深。
⑦“苏红,接着,俯上鼓身。拽住草,慢慢往上提劲。”队长一边对她喊,一边将一面腰鼓抛在她面前。
⑧原来,从师政委那里赶来的队长,发现苏红陷进沼泽来施救时,竟也落进了沼泽。
⑨苏红双手举起腰鼓,反抛过去:“队长,不要管我,你先出来。”队长又将腰鼓抛过来:“苏红,听话。你身轻,腰鼓托得起你。我身沉,腰鼓不顶事。你出来,才能报信求援啊。”
苏红镇定下来。她胸部俯在腰鼓上,双手紧抓着草句子。当地从沿泽里静脱出来去救队长时,却累得昏倒在草甸子上。
苏红眼里噙着泪,看着穆迪说:“和陕北红军会师后,一定,要敲响咱们的胜利腰鼓。队长是为了救我才牺牲的,我怎能忘记队长临终前这话呢?可是,咱队的人,要是饿死了,走不出草地,到不了陕北,咋敲响胜利的锣鼓呢?”
这几天。他们将皮带、腰鼓的皮背带等都煮着、烤着吃了。穆迪站起身,说:“我去找找,看有没有能吃的草根、野菜。”
苏红摇摇头:“我已找了几圈儿,周围没有野菜。草,都是有毒的,不能吃。”她顿了一下:“刚才,我看到受伤的小王,饿得快要不行了……”
苏红说着,噙着的两汪泪水,禁不住涌出了眼角。
穆迪在苏红跟前蹲下来,拿过她手中的刀子,一下一下将腰鼓两头紧绷的牛皮起了下来。
一簇篝火,在茫茫草地的这块高坡上燃烧起来。劈啪作响的野草火舌,吱吱啦啦舔吻着两块浸湿的鼓皮。
穆迪将腰鼓腔体的十二块红彤彤的鼓叶,收拢在一起,捆成一束,白在内,红朝外。他背起来,走在了这支小小的队伍的前面。队员们跟着前面的腰鼓红。走。走。走。
他们提前大半天到了吴起镇。
苏红在一个乐器铺找到穆迪时,那个腰鼓板上已蒙上了新的牛皮。
当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时,苏红扭着秧歌,擂响了腰间彤红的腰鼓。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3期,有改动)
18.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苏红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19. 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
20. 穆迪起初制止苏红撬鼓皮,后来却主动拿过刀子起下鼓皮。作者写他的转变有何用意?
探究文中“一副腰鼓板”的丰富内涵。
答案
D 2、D 3.A 4.A 5.C 6.A
示例:牧羊人周围长着成片的白桦林,不,那不是白桦林,那是牧羊人飘洒的晶莹的汗水
8.(1)示例:①节俭:节俭持家家业旺。②勤劳:以勤为本本心牢。③善:以善作魂,善始善终。
(2)人物:保尔·柯察金 主要事迹:保尔·柯察金在逆境中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强忍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生命书写了辉煌的人生篇章——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品格:勇敢、坚强,拥有顽强的毅力。
示例: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9.“我”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10.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桦
树鲜嫩、挺拔的特点。
11.指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种的长得很茂盛的一大片橡树。
12.选段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是也
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他们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造福
人类,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13、③老朱因为身体原因离开山林
④两个年轻人继承父亲志愿来守护山林
14、为朋友离开而悲伤 为守山后继有人而欣慰
1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朱”比作“松树”“山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走路的姿势,“挺拔”“沉稳”与前文“弓着腰”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完成了守护大山使命的自豪与从容。
16、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山中景色的特点,渲染出清新美好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了铺垫。
17、交代了老朱离开山林后去世的情况,补充交代了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事情,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揭示并深化了主题,讴歌了代代相传、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
18. ①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②革命信念坚定;
③时刻关心战友的生死安危,善良而细心。
19. 运用比喻的修辞,渲染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20. 衬托苏红等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深化小说的主题。
21. ①表面上,指红军队伍中的用来扭秧歌的腰鼓。②深层上,这腰鼓是挽救革命战士生命的希望,是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