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2.6水的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和资料阅读,认识到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以及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的方法,判断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探究实践:通过模拟实验,结合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沉积作用形成了多种地形地貌:并能尝试对实验方法改进优化。
态度责任: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的过程中,能尊重事实,积极交流,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什么重要作用
科学聚焦
地面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科学聚焦
地面水会不会有枯竭的一天?
科学聚焦
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会给土地的样貌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科学聚焦
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雨水和河流会把土地冲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由于地表受到冲击,泥沙被带到河里,会使河床抬高;雨水长期击打会让地表变得坑坑洼洼,河水会把地表有些地方冲成一条一条的渠道,长期积累会让土地样貌变得不平整。
科学聚焦
活动一: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实验材料:
泥土、有颜色的沙子、报纸、小桶、喷壶、塑料盒等。
科学探索
①动手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为了便于观察现象,可以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
实验方法:
②要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发生的变化,用图画描绘出实验前后土壤的样子,或者用文字描述,然后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科学探索
①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看一看土壤和带颜色的沙子分别是怎样移动的。
实验要求:
③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发生的变化。
②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仔细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
科学探索
实验记录表
科学探索
降雨前后的小山丘有着明显的变化,小山丘顶部的泥土和沙子被雨水冲到了山下。
实验现象:
科学探索
雨水降落的力量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就被带走了,这就是雨水对土壤的侵蚀。
实验结论:
科学探索
下暴雨时,河里的水会变得很浑浊,这就是因为雨水中有大量的泥沙。世界每年因为雨水的侵蚀而损失的泥土有250亿吨,我国每年因此损失的泥土多达50亿吨。
科学探索
活动二:了解河流对地形带来的改变
黄河第一湾——乾坤湾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科学探索
黄河第一湾——乾坤湾
黄河自甘肃一侧来,白河自黄河第一湾湾顶汇入,型如“S”型,黄河之水犹如仙女的飘带自天边缓缓飘来,在四川边上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故此地称九曲黄河第一湾。
科学探索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黄河入海口面积2300平方公里,区内拥有壮观的河海交汇、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黄河入海口,由于水流速度减缓,大量泥沙沉积,在入海口形成沙洲。
科学探索
你们知道黄河第一湾——乾坤湾是怎样形成的吗?黄河入海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沙洲?
阅读课本36页中间的一段文字,了解河流对改变地表所起的作用。
黄河第一湾——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都是由于水的侵蚀、堆积、搬运作用形成的。
科学探索
黄河第一湾——乾坤湾的形成原因
形成这样的地形特点主要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自然界中河道总是弯曲的。
当河水流过河湾时,由于河水的不断冲击、侵蚀、堆积作用,使河床越来越弯曲。
科学探索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的形成原因
入海口沙洲的形成,主要是河水的沉积作用造成的。
河流入海时流速急剧降低,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弱甚至消失,使得河流所携带的碎屑物质沉积在近岸的河口处形成锥形的堆积地貌。
科学探索
黄河第一湾、黄河入海口的沙洲以及长江三角洲,这些独特地形的形成都离不开河流的作用。
科学探索
降雨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 根据你的认识解释右图中沟壑的形成。
科学研讨
水在改变地表样貌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与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科学研讨
内力作用
(地震、火山喷发)
能量来源:地球本身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
科学拓展
外力作用
(风、水)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破坏地表,把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使地表趋于平缓。
科学拓展
课堂总结
一、选择题。
1.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挟带泥沙的能力会( B )。
A.逐渐变强 B.逐渐变弱 C.保持不变
B
课堂练习
2.某科学兴趣小组探究黄河第一湾——乾坤湾(如图所示)的形成原因,下列分析中,最合理的是( B )。
A.凸岸主要受到河水的侵蚀作用,凹岸主要受到河水的沉积作用
B.凸岸主要受到河水的沉积作用,凹岸主
要受到河水的侵蚀作用
C.最初的地形就是这样,和河流的作用无关
B
点拨:区分弯曲河流的凹凸岸时,河流向陆地凹进的那一岸就是河流的凹岸;陆地向河流凸出的那一岸就是凸岸。凹岸流水速度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流水速度慢,以沉积作用为主。
课堂练习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B.水对土地既有侵蚀作用,又有沉积作用
C.地球上的水会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
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主要是由于( A )形成的。
A.水的作用 B.人类的作用 C.风的作用
A
A
课堂练习
5.下列有关降雨对土地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降雨时,地面有了水流,会将岩屑和土粒冲到河里
B.降雨过后,水泥路面保持原样,因此地形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C.降雨越大,地面水流速度越快,土壤颗粒被带走得越多
B
课堂练习
6.在“降雨对土地的影响”的模拟实验中,“降雨”后能看到的现象是( C )。
A.“山丘”的形状没有任何变化
B.流入塑料盆中的水较为清澈
C.“山丘”上被冲出许多细沟
C
课堂练习
二、填空题。
1.河流注入湖泊或海洋时,河水所挟带的泥沙会 大量堆积下来 ,形成向湖或海洋伸展的平地。这种平地外形像三角形,叫 三角洲 。
2.河水的流速越快,会击碎岩石和土壤,在温度和风力的参与下,磨削、溶蚀河底和 河岸 ,加深和拓宽 河床 。
大量堆积下
来
三角洲
河岸
河床
课堂练习
三、典典利用土壤做了“模拟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实验。他先在水槽的一端用土堆一个斜坡,再在斜坡中间挖一条宽、深都约为1厘米的“河道”(如图所示),然后在塑料瓶中装满水,并将水从“河道”上端慢慢倒入“河道”,水向下流,形成河流。
课堂练习
1.河道被水侵蚀后,最可能形成的现象是( C )。
A.a区域明显变深,c区域无颗粒沉积
B.b区域明显变深,c区域有颗粒沉积
C.a区域明显变深,c区域有颗粒沉积
2.经过长期变化,在c区域通常会形成平原地形。c区域沉积的成分主要是( B )。
A.鹅卵石 B.细沙 C.大石头
3.当河流流速较快时,容易产生 侵蚀 作用;当河流流速较慢时,容易产生 沉积 作用。
C
B
侵蚀
沉积
课堂练习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河水受重力影响,自高处向低处流动,产生动能,对地表进行侵蚀与沉积作用。
河蚀地形:高山或高原地区或幼年期河流,侵蚀作用最强,易形成峡谷、瀑布。
河积地形:河流由山地进入平原时,坡度变缓,流速锐减,大量泥沙、砾石堆积。谷外开阔,河流向平地呈扇形展开。
泛滥平原:洪泛时期,洪水越过平常的河道向两侧溢流,泥沙随洪流到处堆积,形成低平的泛滥平原。
课堂练习
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接近侵蚀基准,所挟细沙、黏土在河床堆积。
黄河第一湾——乾坤湾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1.从文中可知,河流对地形有 侵蚀 和 沉积 作用。
2.河流由山地进入平原时,坡度变 缓 ,水流速度也会 减慢。
3.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由于河流的 沉积 作用形成的。
侵蚀
沉积
缓
减慢
沉积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