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重点词语解释
2.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4..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人方法。
导入
莎莉文老师,因为心中有爱,能将残疾的海伦·凯勒培养成世界著名的
作家、教育家,让她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励那些身处逆境的人战胜生活
中的困难;白求恩,因为心中有爱,可以超越国家的界限,不远万里,
帮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而战斗,直至奉献生命。
爱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小说
《植树的牧羊人》,看一看一个平凡的老人,因为心中有爱,
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作者简介
让·乔诺(Jean Giono)于1895年3月30日出生在上普罗旺斯的马诺斯克(Manosque)。他的父亲是意大利裔,是一名鞋匠,母亲是一名熨烫工。在家乡的大学读完高中后,他成为了一名银行雇员,直到1914年战争爆发,他作为一名普通士兵经历了这场战争。1919年,他重返银行业。1920年,他与儿时好友埃莉斯结婚。他们将有两个女儿,艾琳和西尔维。1930年,当雇用他的银行关闭了在马诺斯克的分行并为他提供了一份在别处的工作时,他选择留在他的城镇,并完全离开银行从事文学创作。他还是一位历史学家和编剧。在Giono的作品中,自然占据了很大的位置。他一直很喜欢树木。小时候,他和父亲一起去散步。两人口袋里都装着橡子,他们用棍子把橡子种在地上,希望它们能长成极好的橡树。让·吉奥诺(Jean Giono)于1970年10月9日去世。这并不是家庭文化浸透或研究的结果。他出身低微,16岁就辍学了。他对文学的想法和写作的愿望来自于与伟大的古典作品的直接接触,他唯一有办法通过通信获得这些作品。从这种限制和这种强制定向中,吉奥诺抓住了机会。从1927年到1937年,吉奥诺写了第一部发生在普罗旺斯的小说系列,讲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故事。既不是农民小说也不是普罗旺斯小说,这些抒情作品在双重方面处理人与自然世界的对抗:他从中获得的感觉和他对自己处境的质疑。早在1930年,吉奥诺就开始撰写他的第一个系列小说“证词”,其中他以地球人的生活为例。从1934年开始,随着新战争的卷土重来,他将自己的作品与越来越热烈的和平主义说教混为一谈:他的职位使他在1939年入狱,然后在1944年再次入狱。从1945年开始:吉奥诺再次全身心投入到他的小说作品中。他几乎同时以两种不同的速度着手创作两个新系列的小说。第一个是由与意大利有关的大型作品组成的。五十岁时,他的意大利血统,直到那时才被提及,因此重新出现在他想象的前景中。1970年10月8日至9日晚上,吉奥诺在睡梦中死去,这是可以想象的最平静的死法。
创作背景
《植树的牧羊人》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原文:
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罗旺斯高原。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一 读一读字音
dòng jiǎn chuò kāng kǎi zhàng péng
栋 拣 戳 慷 慨 帐 篷
fèi xū hū xiào gǔn tàng zhāng yáng
废 墟 呼 啸 滚 烫 张 扬
Liū dá zhuó mó wēi bó yìng lǎng
溜 达 琢 磨 微 薄 硬 朗
《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完美版
《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完美版
解词
慷慨:大方;不吝惜。
慷慨、大方辨析:
二者都有“不小气、不吝啬”的意思。两词不同之处在于:“慷慨”除“大方,不吝惜”外,还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的意思。如: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慷慨就义。“大方”除“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外,还有“(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的意思。
琢磨:思索;考虑。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解词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源源不断、络绎不绝辨析:
两词都形容接连不断。但“源源不断”多形容不能自主移动、需要被动地被运送的物。如:如果能打造一支留得住、动得起、懂政策、暖人心的基层党组织队伍,就能够把正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群众中去。“络绎不绝”多用于人、马、车、船等。如: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旅游业变得火爆起来,假期里各景点游人络绎不绝。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以及和大家分享下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写得好。
读一读,想一想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总
第二部分(2——20)一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分
第三部分(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总的精神。——总
文章脉络
默读课文,找到“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时间、情形,以及高原的情况,完成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①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②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
③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④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⑤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⑥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1913 牧羊人孤独、 安静地生活。 周围是光秃
秃的废墟。
再见牧羊人 1920 牧羊人还活着, 身体还很硬朗。 当年种的一万棵
橡树已经长成一
片树林了。
最后一次相见 1945 那年,他已经 87岁了。 昔日的荒地如今
生机勃勃,成了
一片沃土
观察、分析表中内容,我们发现有些东西在慢慢发生变化,有些事情却始终未变,到底什么变了?而什么始终没变?
“变”:高原变了,即环境由从前的荒凉、破败、废弃、了无生命气息,逐渐变得葱茏富饶,充满生机,人们幸福安宁地生活在这里。
“不变”: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种植他的树木,把种树当作他的事业,当作他的生命,最终换来高原上的奇迹。
找出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他是一个_的人”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从“一颗一颗仔细的挑选起来、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工作,还是对生活。
从这些描写牧羊人的句子中,可以看出牧羊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牧羊人是一个极为认真、充满自信、勤劳不懈、热爱生活、有爱心、
意志坚定、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人。
细读课文,品味人物形象
标出文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仿照示例,分析人物形象,并做批注。
我从“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中的“戳”“放”“盖上”等读出,他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①我从“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中的“热腾腾”“结结实实”“很细”等读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干净利落、做事一丝不苟的人。②我从“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中的“挑出”“分开”“数”“拣”等读出,他是一个做事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人。
③我从“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中的“三年”“一直”“一个人”等读出,他是一个孤独、坚韧执着、默默奉献的人。
④我从“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中的“不知道”“并不在意”“一心一意”“沉默寡言”等读出,他是一个默默付出、不计回报、不张扬的人。
总结:以上几句话,有的是直接对人物的动作、语言进行了描写,这种叫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有的是写物品的陈设,以此来体现人物的性格,这种叫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文中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写牧羊人,说说这两者的不同和好处。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是刻画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描写手法,即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等。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一般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课文第①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体现了当地生存环境的恶劣。
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轻轻地”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体现出他的专注和认真。
文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
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读者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
“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其理想的小说人物。
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答案示例:(1)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2)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植树的牧羊人
开宗明义
提挈全篇
生活经历
场景变化
总结全文
揭示主题
议论
记叙描写
议论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
《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完美版
《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完美版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本文主旨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示例: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一: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校园,美化家乡。
学习启示
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动画片感动了观众,仅一年时间,就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多了150万棵树。这部作品就是《植树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