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梅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梅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8 17:46:56

文档简介

大余县梅关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10月份月考
文化班历史学科试卷
(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并请你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适当位置。
(  )1、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周代在祭祀方面,特别重视嫡庶之隔、亲疏之别,并规定“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这一规定旨在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家国同构,宗君统一
C.维系等级,巩固统治 D.传宗接代,继承权力
(  )2、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在中央任职的“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
A.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 B.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C.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D.带有中央集权倾向
(  )3、《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
A.体现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 B.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
(  )4、下图呈现的是西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这反映了
(  )5、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适应了古代专制权利强化的趋势
(  )6、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  )7、有学者指出,科举制被废除后,知识分子必须出自新学堂。进入新学堂除了需要花很多钱外,还有年龄的限制。以前百岁也能做童生,并且此举还被看作是天下盛世的表现。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的废除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破除了旧的人才价值观
C.加剧了清王朝统治危机 D.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断层
(  )8、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和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
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
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
C.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
D.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
(  )9、1941年,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规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这些规定
A.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 D.扩大了边区政权阶级基础
(  )10、1947年,国民党据《中华民国宪法》完成了国民政府的改组,在国民政府29名委员中,国民党占17人,青年党、民社党及社会贤达共占12人。《大公报》民意调查显示:100人中有50人对其打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材料较为客观的反映出
A.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 B.中国人民为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
C.民主联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D.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
(  )11、我国颁布的1982年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共24条,比1954年宪法中多出5条,比1975年宪法中多出20条,比1978年宪法中多出8条。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
A.是新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宪法 B.更加重视保障公民权利
C.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制已完善 D.反映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  )12、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他保留了共和国传统的官职和政治机构,但政府所有政要的政令都出自他手,常备军将领也只对他一人负责。据此可知,当时的罗马帝国
A.政治体制未体现民主原则 B.实行了政治集权的共和政体
C.统治具有分权制衡的特点 D.是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国家
(  )13、18世纪末英国的执政党一上台便利用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培植政治小集团,官员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诚而非才干和品格。“政党分赃”造成英国政治混乱。这反映当时英国
A.封建势力仍根深蒂固 B.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C.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 D.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
(  )14、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 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  )15、下表为英国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简表。据此推断
1832年议会改革 承认资产阶级进入国家的政治(议会)
1867年议会改革 赋予城市工人政治选举权
1884年议会改革 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同时,工业资产阶级掌权后,逐步调整自身政策,在贵族阶级和工人阶级中求得平衡
A.工业化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 B.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D.贵族阶级退出了历史舞台
(  )16、18 世纪末以来,西欧各国纷纷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了社会发展。但科举制在中国却越来越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并最终于 1905 年被废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
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已实行 1000 多年
B.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性知识,中国科举制八股取士很僵化
C.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
D.两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0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共52分)
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汉朝至清朝前期我国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12分)
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二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宣告成立,《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汉奸、经法庭判决被剥夺公民权的人和精神病患者以外,“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了民主集中制下的参议会制度,行使各项监督选举权利。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 《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对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作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在中共中央提出“三三制”政权以后,边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边区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法制建设。据统计,中共中央、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曾先后制定、颁布了五六十种、1000多件法律法规。
——摘编自刘路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建立民主制度艰难曲折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12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二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黄仁宇
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高二年级10月份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B A D A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B D C C A D
17.(20分)(1)变化趋势(每点2分,共8分)
①人才来源:由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向东部和长江流域转移,区域范围扩大
②选才规模:人数增多,选官基础不断扩大
③选拔方式:由荐举到定门第再到考试,趋向公开公平(或选拔标准:由品德才能到门第再到考试成绩)
④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或由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
(2)不同(每点2分共12分)
中国古代科举制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工商业迅速发展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 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膨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
思想 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氛围 受启蒙思想影响,民主平等思想传播
18.【答案】(14分)
(1)原因:国内保守势力强大;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工业化进程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小,内部矛盾尖锐;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干涉。 (8分)
(2)①措施:推行普选制;设立边区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民主政权;进行法制建设。(任意三点就满分6分)
②意义:调动边区人民群众抗日的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边区的经济发展,巩固了边区的民主政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当时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和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给分的角度是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对后世,共三个方面,满分6分)
19.【答案】
观点: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4分)
示例一:
观点:我选取观点一。
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使鲜卑族逐渐丢失剽悍勇武的民风;改革后,民族内部华奢柔弱之风逐渐盛行;部分鲜卑宗室贵族反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造成国家内耗不断,造成了北魏的衰亡。(8分)
示例二 :
观点:我选取观点二。
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 促进鲜卑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隋朝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8分)
【解析】
材料一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材料二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如果选择观点一,可以从“汉化”政策削弱军事实力方面论述;如果选择材料二,可以从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论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