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3.《鸿门宴》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3.《鸿门宴》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8 18:1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鸿门宴》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夜缒而出
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范增数目项王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B.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C.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缘故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幸亏,幸而
二、情景默写
3.课文理解。
(1)《鸿门宴》中说明做大事、行大礼不必在意细枝末节的句子是:“ , 。”
(2)《鸿门宴》中比喻说话或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的句子是:“ , 。”
(3)《鸿门宴》中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 。”
(4)《鸿门宴》中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残暴无度的句子是:“ , 。”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执事,指办事的有关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C.左尹,官名,掌管军事。与之相对应的有右尹,其地位略高于左尹。
D.关中,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文中指战国末期秦的故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烛之武的牢骚引出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乙文详述项伯夜告之事,松弛了紧张的氛围。
B.甲文“夜缒而出”既暗示局势紧张,又衬托出烛之武的勇敢:乙文座次安排既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又见双方力量悬殊。
C.古人很重视“义”。甲文子犯请求攻打郑国,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乙文项伯劝说项羽时也提到“义”。
D.甲乙两文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十一月中,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有删改)
(2)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史记 留侯世家》)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B.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C.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D.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谥号,一般是指开国皇帝。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质的概括,按性质分表扬、批评、同情三类。“高祖”属于表扬类。
B.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秦朝施行郡县制,没有分封诸侯王。而文中“诸侯”是指秦末项羽灭秦入关,借怀王之名,分封的十八路诸侯。
C.函谷关,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我国古代的雄关要塞。
D.缟素,缟指未经染色的绢,素指洁白的绢,均可引申为白色。因此,在古代有时会使用“缟素”指称丧服。而选文中的“缟素”取其比喻义——俭朴。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出身于沛郡丰邑县中阳里的普通人家,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幸目睹了秦始皇的龙颜,不觉显露出他内心对秦始皇的仰慕之情。
B.在抗秦的各路诸侯中,刘邦的军队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向其投降。刘邦的属下主张杀了子婴,刘邦没有同意,认为杀子婴不吉利。
C.项羽听说刘邦率先平定了关中,非常生气,又听说他已在关中称王。更为恼怒,决定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犒劳百万之师,一举歼灭他。
D.刘邦进入秦宫之后,被华丽的宫室、无数的珍宝和宫女的美色所吸引,想住在秦宫开始享乐的生活,属下樊哙劝他离开,他一开始不肯听。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12.班固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请结合语段内容,说说刘邦的“美”与“恶”。
13.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与纪传体相适应的编撰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补充。比如,沛公“还军霸上”一事在语段(1)、(2)和课文《鸿门宴》里均有记载,但叙述的重点并不相同。请联系三个文本简要分析各篇叙述重点,并说说司马迁这样安排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霸军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怎,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距关,毋内诸侯 内:接纳
C.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至丹以荆卿为计
B.贪于财货/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申之以孝悌之义
D.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择善而从之
16.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得到刘邦部将曹无伤的密报“沛公欲王关中”不禁勃然大怒,立即决定“飨士卒”“击破沛公军”。可见项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
B.张良得知项羽要攻打沛公,认为刘邦有难时自己“亡去不义”,于是把这紧急情况告诉了刘邦。可以看出张良忠心为主。
C.刘邦在危急时刻,采纳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借项伯的嘴向项羽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可以看出刘邦善于应变。
D.项伯私见张良,密告军情,还把刘邦的话转述给项羽,竭力为刘邦说情。可以看出项伯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8.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B.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C.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1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鸿门宴》人物的性格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该书的《项羽本纪》。
C.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待者座,《鸿门宴》的“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
D.《史记》语言精练,有生命力,很多词语已固定为今天的成语,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就出自《史记·鸿门宴》。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在紧急关头外出军门见樊哙,说明项羽对鸿门宴这样的军机大事防守不甚严密,否则张良怎么能够“至军门”。
B.项庄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由于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四、小阅读-课内
2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 )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⑤⑥
五、选择类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距关,毋内诸侯 距:同“拒”,拒守
C.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D.不如因善遇之 遇:相逢、会面
参考答案:
1.C
2.C
3. 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
4.A 5.C 6.C 7.(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2)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8.C 9.A 10.C 11.(1)父老们受秦朝的苛虐法令的苦已经很久了。我将要在关中称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而已。
(2)恰巧项伯要让张良活,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趁机让项伯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项羽这才作罢。 12.刘邦“美”的一面:(1)抱负远大,知错能改;(只要点出1个关键词即可得1分)
(2)仁厚爱人,豁达大度,善于纳谏,体恤百姓。(只要点出1个关键词即可得1分)
刘邦“恶”的一面:好酒好色,不事生产,贪图享乐。 13.各篇叙述重点:①语段(1)《高祖本纪》对“还军霸上”这件事,记录简约,重点陈述了刘邦纳谏,封闭府库,还军霸上的事实。②语段(2)《留侯世家》侧重写沛公纳谏,还军霸上的始末,突出张良劝谏的作用。③《鸿门宴》对于“沛公军霸上”一事,侧重从他人评论来写。借范增之口突出沛公有野心,对项羽有威胁。
用意:①司马迁这样安排,是希望本传着力刻画传主的主要形象和精神品质,传主的侧面载于他传。②《高祖本纪》以肯定刘邦为主,将他的贪图享乐放在了《留侯世家》,将他的野心勃勃放在了《项羽本纪》,这是“迂回实录”。③这样写人形象更丰满、更立体,也表达了司马迁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14.D 15.C 16.A 17.(1)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2)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18.C 19.B 20.B 21.(1)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2)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22.D
2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