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18 17:04:03

文档简介

太和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 地 理 )
考试范围:第一册第一章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每空3分,共60分)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历时约7小时,成功完成与天和核心舱的对接。下图为对接画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A.等待发射的神舟十四号 B.进入大气层的神舟十四号
C.完成对接的神舟十四号 D.未来返回地面的神舟十四号
2.太空中的神舟十四号所属最低级别天体系统是( )
A.河外星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地月系
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古人通过观测,在天亮前后出现称启明星,黄昏时分出现称长庚星,其他时间通常无法看到这颗亮星。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在地球上看到启明星,则金星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4.某些特殊时刻,地球、金星、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这时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天文学称之为“金星凌日”。该现象发生时,金星一定位于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020年我国发射“火星一号”探测器,到达火星后被火星引力捕获,然后环绕火星飞行,将为后期设立火星基地提供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火星基地选址,还需要搜集的资料主要有( )
①火星与太阳的距离②火星地形特征③火星资源分布状况④火星绕日公转的速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科学家推断火星上可能有生物存在,与这一推断无关的依据是( )
A.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更远 B.火星上有大气
C.火星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差不大 D.火星上曾有液态水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曾出土一幅彩绘帛画,画的右上方是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有一 只三趾的乌鸦。《淮南子》中也记载过这一现象,称“日中有踆(cūn)乌”。据此完成小题。
7.关于太阳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的能量来自太阳外部的核裂变反应
B.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
C.我们使用的煤、石油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D.低纬度比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多
8.实际上,画中的“乌鸦”其实是 ___,它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A.耀斑;色球层 B.黑子;光球层 C.日珥;日冕层 D.太阳风;日冕层
9.该现象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是( )
A.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B.全球许多国家发生强烈地震
C.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D.引起高层大气出现云雨天气
下图表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关于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乙丁甲丙 D.乙丁丙甲
11.与图中甲化石相同的地质年代,陆地上繁盛的植物是( )
A.蕨类植物 B.被子植物 C.海生藻类 D.裸子植物
12.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演化,新生代时期植物发展阶段进入( )
A.裸子植物时代 B.被子植物时代 C.蕨类植物时代 D.藻类植物时代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4.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为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我国利用激发的气枪震源作为陆地地壳结构探测和地球内部介质变化监测的人工震源,实施“地下明灯”计划。气枪震源激发的信号可探测深达60千米的地下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15.气枪震源激发的信号最深能探测到的地球内部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16.“地下明灯”计划主要应用的领域是( )
A.土地利用规划 B.地壳运动监测 C.矿产资源勘探 D.土壤肥力调查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29.59N,102.08°E)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代表岩石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该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向下传播经古登堡界面后( )
A.横波和纵波速度均加快 B.横波速度减慢,纵波消失 C.横波和纵波速度均减慢 D.纵波速度减慢,横波消失
下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
B.都在地/月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20.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
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一定有“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二、综合题(共40分)
21.(本题共计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广西位于我国西南部,日照充足,但由于广西地形复杂,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下图为广西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和广西地形图。
(l)描述广西等年太阳辐射总量线的分布特征(6分)
推断丙地的数值范围,并分析丙地太阳辐射量与周围存在差异的原因。(6分)
(3)说明广西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资源的理由。(4分)
22.(本题共计14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百岁兰,原产于近海的非洲纳米比亚沙漠,沿海有寒流流经,会形成大量的海雾;百岁兰是一种多年生的裸子植物,可活100年以上,是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有革质层,夜间张开;根系发达,根深3~10米,被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下图为主要地质年代特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时间 1.4亿年3.3亿年
植物界 裸子植物 海生藻类
动物界 两栖动物
代 新生代 中生代 古生代 前寒武纪
判读百岁兰最有可能出现的地质年代,并说明原因。(4分)
结合所学,指出百岁兰繁盛时期生物进化的主要特点。(4分)
(3)分析百岁兰的生存环境是如何影响其叶片特征的。(6分)试卷第1页,共3页
23.(本题共计1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几内亚岛是太平洋最大的岛屿,岛上多火山、地震。该岛屿周围海域有油气资源分布,人们通常利用地震波变化原理来勘探海底油气资源。下面图1为新几内亚岛简图,图2示意该岛屿某次地震时地震波传播路径,O代表震源。
(1)指出图2中地震波横波、纵波均能到达的地点,并说明原因。(6分)
(2)说明人们利用地震波变化原理勘探海底石油资源的理由。(4分)太和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参考答案:
1.C 2.D
【解析】1.结合天体的定义可知,选项中“完成对接的神舟十四号”属于天体,C正确。等待发射的神舟十四号、进入大气层的神舟十四号、未来返回地面的神舟十四号都未脱离地球,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ABD错误。故答案选C。
2.太空中的神舟十四号围绕地球运转,所属最低级别天体系统为地月系,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点睛】天体的判断条件:1.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2.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3.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中,位于外层空间的是天体,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不是天体。
3.B 4.A
【解析】3.材料信息表明,在天亮前后出现称启明星。金星位于①处时,金星、地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金星与太阳同升同落,由于太阳光太强,同时金星的黑夜部分正对地球,因此在地球上只能看到太阳光盘上有一个黑点,这不是启明星,排除A。金星位于②处时,在地球上日出之前,金星已提前升至地平面之上,看到金星后不久,太阳就会升至地平面之上,此时看到的金星出现在天亮前后,即为启明星,因此在地球上看到启明星,则金星最可能位于图中的②处,B符合题意。金星位于③处时,金星、地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从地球上看,金星被太阳遮挡,因此在地球上看不到金星,排除C。金星位于④处时,在地球上日落之后,金星才从西边升至地平面之上,此时看到的金星出现在黄昏时分,即为长庚星,排除D。故选B。
4.某些特殊时刻,地球、金星、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这时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天文学称之为“金星凌日”。图中显示,金星位于②、④处时,地球、金星、太阳不在一条直线上,不会发生“金星凌日”,排除B、D。金星位于③处时,金星、地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从地球上看,金星被太阳遮挡,因此不会出现“金星凌日”现象,排除C。金星位于①处时,金星、地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金星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因此在地球上能看到太阳光盘上有一个黑点缓慢移动,这就是“金星凌日”,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5.B 6.A
【解析】5.火星基地应该建立在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区,考虑地形特征,②正确。火星与太阳的距离对基地选址的影响不大,①错误。基地应该建在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便于科考,故③正确。火星与太阳的距离和火星绕日公转的速度已经有详细的资料,不需要该探测器收集,故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液态水、稳定的太阳光照是生命物质存在的必要条件。火星上有大气可供生物呼吸,B不符合题意。火星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差不大,昼夜更替的周期相差不大,昼夜温差相差不大,C不符合题意。火星上曾有液态水,有利于生命存在,D不符合题意。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更远,会导致火星温度低,不利于生物存在,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火星的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在接受太阳照射的地方,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温差将近160摄氏度。这对火星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
7.A 8.B 9.C
【解析】7.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误,符合题意;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B正确,不合题意;煤炭和石油均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C正确,不合题意;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少,所以低纬度比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多,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
8.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中间的三趾乌鸦,为太阳表面暗的区域,即黑子,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B正确,AD错误。日珥位于色球层,C错误。故选B。
9.由所学知识可知,当太阳黑子剧烈爆发时,太阳活动强,发射的电磁波干扰地球电离层,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C正确;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的是太阳辐射,不是太阳活动,A错误;地震与太阳活动没有必然的关系,B错误;云雨天气主要发生在对流层,而不是高层大气,且云雨天气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D错。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
10.C 11.D 12.B
【解析】10.图文信息表明,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但在新生代快速发展;鱼类在晚古生代大量繁衍。因此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序分别是三叶虫化石、鱼类化石、恐龙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即为乙、丁、甲、丙,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甲为恐龙化石,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繁盛,D正确;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A错误;被子植物在新生代繁盛,B错误;海生藻类出现在早古生代,C错误;故选D。
12.根据所学知识,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演化,新生代时期植物发展阶段进入被子植物时代,故选B。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 一是地质年代变化:太古代一元古代一古生代一中生代一新生代。 二是动物演化阶段: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一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一鱼类时代一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一哺乳动物时代一人类时代。三是植物演化阶段: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13.A 14.B
【解析】13.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另外还有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在古生代大量灭绝,所以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含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细胞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生物的化石。
15.B 16.C
【解析】15.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幔的深度大约是2900千米,地幔以下是地核,地核分内核和外核;据材料气枪震源激发的信号最深能探测到地下60千米,故可判断其最深能探测到的地球内部圈层是地幔,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根据材料可知,“地下明灯”计划主要用于陆地地壳结构探测和地球内部介质变化监测,在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波速不同,故其主要应用的领域是矿产资源勘探,不是地壳运动监测,C正确,B错误;土地利用规划、土壤肥力调查主要在地球表面进行,AD错误。故选C。
【点睛】地壳指固体地球表层莫霍界面以上的一圈岩石,平均厚约17km;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由地壳底部一直延伸到地核的外围,即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其厚度约2880km;地核指从地下2898km古登堡面以下向内到地心。
17.C 18.D
【解析】17.结合所学可知,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结合图中,应为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结合所学可知,地震波向下传播经古登堡界面后纵波减速,横波消失,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圈层们界限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19.C 20.D
【分析】19.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都是纵波(P波)速度大于横波(S波),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横纵波都在地/月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地球表面纵波的速度大约为8km/s左右,横波的速度大约为4.4km/s,速度大于月球表面,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选C。
20.根据图中信息,地震波只有一处发生明显变化,所以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D正确;整个月球由月球岩石圈(0~1000公里)、软流圈(1000~1600公里)和月球核(1600~1738公里)组成,C错误;月球表面附近没有气体、液体存在,所以无法找到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A错误;“软流层 从图中地震波变化上无法显示出来,从题干可知,这只是表示月壳与月幔,B错误,所以选D。
【点睛】整个月球由月球岩石圈(0~1000公里)、软流圈(1000~1600公里)和月球核(1600~1738公里)组成。
21.(1)整体分布不均,等值线大致东西延伸;辐射总量南部地区多,北部地区少;南部地区辐射量变化较大。
(2)丙地的数值在4600-4800之间原因:丙地处于河谷地区,两侧高山分布,且为西南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地表得到的太阳辐射较多。
(3)境内太阳能资源较丰富,且为可再生资源;太阳能安全,成本低;太阳能清洁,无污染,利用太阳能,减少化石燃料的应用,可以改善广西的大气质量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的分布特征,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以及太阳能资源的优点。
【详解】(l)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分布特征。描述等值线的分布特征,一般要描述数值:是否均匀,哪里大,哪里小;还要描述走向或者弯曲情况。据图可知,等值线大体东西延伸,南部数值大,北部数值小,这表明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不均匀,辐射量南部多,北部少。
(2)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图示丙地是闭合曲线,根据图中数值可知,丙地的数值在4600-4800之间。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除了纬度,还有天气和地形。根据广西地形图可知,丙地处于河谷地区,两侧有高山,可见该地区等值线闭合主要是地形影响;该地太阳辐射较周边数值大要结合当地大气环流分析:广西位于我国西南部,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丙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所以多晴朗天气,因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地表得到的太阳辐射较多。
(3)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能资源的优点。广西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资源的理由主要从资源的数量、资源的优点等角度来分析。“广西位于我国西南部,日照充足”,结合“广西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为可再生能源,可以无限期使用;太阳能使用安全,没有危险性,且使用成本低;太阳能为清洁能源,无污染,推广使用太阳能,可以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大气污染,改善大气质量。
22.(1)中生代。百岁兰是一种多年生的裸子植物,属于中生代。
(2)百岁兰鼎盛时期的生物进化主要表现为物种多样性的加强,大量的新物种出现,全球古生态系统的完善。
(3)百岁兰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却能拥有硕大的叶片,这一方面归功于它的很深很发达的根系,能吸收到地下水;另一方面要归功于它生长在大海边,海上的雾气凝结成露水,落到百岁兰巨大的叶面上,使之不乏水源。
【分析】本大题以百岁兰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生物演化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提高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百岁兰是一种多年生的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繁盛,推测出现在中生代。
(2)百岁兰繁盛时期,植物界的种类和动物界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种类繁多,完善了全球生物的多样性,大量新生物的出现,有利于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发展。
(3)材料表明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有革质层,夜间张开;根系发达,根深3~10米,原产于近海的非洲纳米比亚沙漠,沿海有寒流流经,会形成大量的海雾,其生存环境干旱,因此对水分的需求量大,叶片长宽厚可以帮助他吸收更多的雨水或雾水,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地下水。
23.(1)地点:甲和戊。原因:地球外核为液态的金属物质,横波不能通过,故无法到达乙、丙、丁地;纵波不受阻挡,可以穿过整个地球内部。
(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通过岩石层与通过石油层的速度变化不同。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球外核为液态的金属物质,横波不能通过,故受地核阻挡,横波无法到达乙、丙、丁地;纵波不受阻挡,可以穿过整个地球内部。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海底石油资源为液态物质,地震波的横波不能通过,而纵波在穿过液态物质时的速度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人们主要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变化的原理进行海底石油资源勘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