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植树的牧羊人 课件(共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植树的牧羊人 课件(共1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8 21:13: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3张PPT)
13 植树的牧羊人
1.了解作者,疏通重点词汇,积累语言。
2.默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通过关键词句把握牧羊人的人物形象,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感知课文,探究课文写作手法。
4.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一、新课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kāng kǎi
xūn


tān
chuō

peng
chóu
xiào
páo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的相关词语。
(1)干枯,没有水。( )
(2)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
(3)培养使有成就。( )
(4)(老人)身体健壮。( )
(5)散步,闲走。( )
(6)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
(7)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
干涸
坍塌
造就
硬朗
溜达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3.作者简介
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的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三、感知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讲述了“我”数次拜访并见证一个失去妻儿的老人艾力泽·布菲在贫瘠的普罗旺斯高地数十年如一日地种植,使贫瘠无生气的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
2.“我”三次拜访牧羊人,牧羊人的活动是什么?每次拜访时环境有何变化?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景象
一访牧羊人(1913年)
二访牧羊人(时隔6年)
三访牧羊人(1945年6月)
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塌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二)写法探究
1.对比手法。
对比主要表现在“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时所见到的高原上的巨大变化。由寸草不生、奇旱无比、荒无人烟到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生机勃勃的对比,不难看出老人的巨大贡献,突出了牧羊人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中间一部分是本文重点,详细介绍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见闻和感受,突出了牧羊人伟大的形象。
心存善念
幸福他人
荒漠变绿
六、作业布置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