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16 猫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揣摩文章语言,体会写作手法。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的情感波澜,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动物,因其可爱的外形而受到了众多家庭的喜爱。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家里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去找出其中的生活哲理。
qián
sǒng yǒng
lǚ
quán
chàng
zǔ
sè
chéng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的相关词语。
(1)毫无生气,没有精神。( )
(2)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
(3)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
(4)胡乱地下一个判断。( )
(5)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
毫无生意
怅然
虐待
妄下断语
提心吊胆
3.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等。
三、感知与交流
(一)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家一共养过几只猫?
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点?
3.“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4.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中地位
结局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后来吃胖了,毛却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活泼
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病死
丢失
死亡
(二)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前五个情节详细叙述了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这种人生感悟的呢?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技巧。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探究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
b.“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滚来滚去”这一动词富有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猫的活泼、可爱。
c.“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d.“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跃”“跑”“晒”这三个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第二只猫的轻捷活泼。
2.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会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并最终致其死亡,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了永不养猫的想法。
(二)写法探究
1.本文多处设置了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不怕生人、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这些伏笔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2.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因主人喜爱而要来的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戏,与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形成对比。
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对比,第三只猫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体验与反思
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咬死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儿不轨的图谋。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郑振铎先生的《猫》,文章中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我”养猫时的心情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在学习中不仅随着文中“我”的感情变化而改变心情,同时也使我们有了自己的收获:生活中,待人接物不要有偏见,应当平等公正,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