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地理试卷
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13年4月20日,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此次地震,理论上雅安居民感觉到(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上下颠簸
D.只左右摇晃
太阳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下图为贵州贵阳和新疆塔中(塔里木盆地中部)太阳直接辐射的年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塔中秋季比春季太阳直接辐射高的主要原因是秋季( )
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B.白昼时间较长
C.阴雨天气少 D.风沙天气少
3.塔中和贵阳太阳直接辐射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地势 D.气候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若此图表示的是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为太阳系,b为银河系,c为总星系
B.a为银河系,b为河外星系,c为太阳系
C.a为银河系,b为太阳系,c为地月系
D.a为总星系,b为河外星系,c为太阳系
5.此图所示天体系统中,中心天体为行星的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银河系
6.地球大气层像保护伞一样保护着地球及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大气层存在的原因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 B.地球距离太阳远近适中
C.太阳系中各天体的共同作用 D.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开启了天问之旅。探测器将绕地飞行约200天并进入火星轨道,之后一台火星车将被降落到火星表面,并工作90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天问一号在前往火星的过程中( )
A.不是天体 B.没有穿越地月系 C.远离太阳 D.需要穿越小行星带
8.八大行星中的火星与地球拥有的共同特征有( )
①都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
②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
③公转轨道完全在同一平面上
④公转轨道具有近圆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各组行星均属巨行星的是
A.金星、地球 B.木星、土星 C.地球、木星 D.水星、冥王星
10.“金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古籍《春秋元命苞》曰:乌在日中,从天,以昭孝也。下图为汉代石刘“日中三足乌”图。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距今1.5亿年前,这个时间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的(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太古代
1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地下水位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组成的变化
12.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 D.④圈层
13.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A.天空中飘动的云朵
B.2021年8月12日天空中出现的英仙座流星雨
C.2021年9月17日,成功返回地球的神舟十二号
D.遨游在太空中的“嫦娥二号”
太阳活动爆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太阳发脾气”,2015年太阳正在“大发脾气”。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认为目前太阳活动正处于第24周期中,而2015年正好是第24个周期中的最活跃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耀斑主要出现在太阳大气结构的( )
A.色球层 B.日冕层 C.光球层 D.平流层
15.据材料推测,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中的最活跃的年份约为( )
A.1997年 B.2004年 C.2019年 D.2026年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地壳
17.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2017年9月15日,被科学家们称为世界上最勇敢的飞船之一的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探测器走向它生命的尽头,卡西尼号将冲入土星大气层,然后开始燃烧并且毁灭,这样它就不会意外撞向土星的任何一颗卫星。这样也是为了避免它从地球携带的细菌污染这些卫星的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夹角
地球 1.00 1.00 1年 23时56分 23°26′
土星 95.18 745 29.5年 10时36分 26°13′
18.“卡西尼”探测器不属于下列哪个天体系统的天体( )
A.太阳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19.地球与土星都是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关太阳系行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B.水星、金星、火星在体积、质量、组成物质三方面与地球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
C.在地球轨道两侧,分别是金星和火星轨道
D.金星、火星等行星能自行发出可见光,这几颗行星在夜空显得很明亮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0°E)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1.地震发生时,震区人们的感受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22.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 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23.下列地区,最适合用太阳灶做饭的是( )
A. 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的海南岛 B. 降水少、晴天多的吐鲁番
C. 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的青藏高原 D. 地广人稀的东北平原
24.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等级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B.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C.地月系—太阳系—星座—总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温度低,发生在色球层,太阳耀斑温度低,发生在太阳光球层上
B.太阳活动平均周期约为11年
C.WiFi没信号是受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对流层的影响
D.湖北的小朋友在晚上做作业时看到了美丽的极光现象是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二、综合题
26.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A、B、C共同组成地球的 圈层,其中C为 圈。
(2)D圈层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是 千米。
(3)岩石圈包括图中的 和 。(填字母)
(4)E和F合称为 。
(5)如果G为地核,F与G之间的界面是 界面,地震波在通过该界面时,
波完全消失。
27.图一为“太阳系示意图”,图二为“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读图一,指出图示区域的中心天体为 。
(2)读图一,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B ,F 。
(3)从运动特征来看,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具有 性、近圆性和共面性。
(4)太阳大气的变化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类型较多,其中发生在太阳大气层Q层的 ,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发生在太阳大气层O层的 ,其向外抛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磁场,产生 现象。
28.下图中,图甲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图乙为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和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是 (填代码和地名),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是 (填代码和地名)。(4分)
(2)简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地区的主要成因。(4分)
(3)简述地球表面全年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的分布规律。(2分)
29.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地震波类型的名称是:① ,② 。其判断的依据是 。
(2)图中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是:E ,F 。
(3)在图中F处地震波①的变化特点是 ,地震波②的变化特点是 ,这些变化说明F面以下的C物质状态为 态。
(4)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 。参考答案:
1.B
【详解】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横波到达时会使人左右摇晃,纵波到达时,会使人上下颠簸,纵波波速比横波快。因此雅安市芦山县发生地震时,理论上雅安居民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故选B。
【点睛】
2.D 3.D
【分析】2.塔中深居内陆,气候干旱,秋季与春季相比,均降水少,白昼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相差不大,但春季风沙天气多,风沙导致太阳辐射被削弱,从而使春季太阳直接辐射少,秋季风沙天气少,太阳直接辐射多,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塔中属于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获得太阳直接辐射多;贵阳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阴雨天气多,获得的太阳直接辐射少,故D正确;海拔对太阳辐射影响较大,但两地都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相差不大,地形和地势差异对太阳直接辐射影响较小,故A、C错误;河流对太阳直接辐射差异影响小,故B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时间长短。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4.C 5.A 6.D
【解析】4.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体系统由大到小为可观测宇宙(包含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含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包含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地月系(包含地球和月球)。图中显示a包含b,b包含c,结合上述只是,C正确;因此A顺序正好相反,B中河外星系没有包含银河系,D中河外星系不包含太阳系,故ABD错误。答案选择C。
5.观察图中信息可知,abc存在包含关系,地月系中心天体是地球,属于行星,故A正确;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属于恒星,故B不选;河外星系中心天体不知,故C不选;银河系中心是天体密集区,不知其中心天体,故D不选。答案选择A。
6.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的大气层存在主要是因为质量和体积适中,因此引力适中,能将大气控制并包围住地球,故D正确;地球大气的存在于植被的光合作用关系不大,故A不选;距日远近,是保证地球的温度和热量,故B不选;太阳的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属于安全宇宙环境,与大气无关,故C不选。答案选择D。
【点睛】天体系统由大到小为可观测宇宙(包含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含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包含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地月系(包含地球和月球)。
7.C 8.A
【解析】7.天问一号在前往火星的过程中是存在于星际空间,有相对稳定的运动轨道,属于天体,排除A;从地球前往火星,穿越地月系,排除B;离太阳距离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因此天问一号由地球飞向火星在远离太阳,C符合题意;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无需穿越小行星带,排除D。故选C。
8.据所学知识可知,火星与地球都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①对;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②对;公转轨道不是完全在同一平面上,③错;公转轨道具有近圆性,④对。综合上述分析,①②④组合正确,故选A。
【点睛】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特征是:1、同向性:都沿逆时针绕太阳公转。2、共面性:轨道面接近同一平面。3、近圆性:公转轨道面近似圆性。
9.B
【详解】根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将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故本题选择B。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生代从近7000万前开始,中生代从2.5亿年前至7000万年前,古生代从6亿年前至2.5亿年前,太古代从38亿年前至25亿年前。题意表明,科学研究发现鸟类起源于距今1.5亿年前,因此这个时间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的中生代。故选B。
11.A
【详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速度的变化,A对。地下水位的垂直变化、内部压力的变化、物质组成的变化都不是划分依据,B、C、D错。
【点睛】地震波在穿过莫霍界面时,波速会突然加快。在穿过古登堡界面时,波速减慢,横波消失。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不能穿过液态物质。
12.B
【详解】读图可知,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②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应为地幔,③和④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属于地核,其中③为外核、④为内核。一般认为,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软流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软流位于地下100千米以下,属于上地幔的上部。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
13.D
【详解】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均是天体,天体有其空间性和物质性,即要位于宇宙空间,由物质组成。天空中飘动的云朵位于地球大气层的对流层,不在宇宙空间,不属于天体;2021年9月17日,成功返回地球的神舟十二号,在地球表面,不在宇宙空间,不属于天体,排除AC; 2021年8月12日天空中出现的英仙座流星雨,是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形成的燃烧的光亮现象,不是物质组成,不属于天体,排除B;遨游在太空中的“嫦娥二号”运行在太空宇宙,有物质属性,属于人造天体,D符合题意。故选D。
14.A 15.B
【解析】14.耀斑主要出现在太阳大气结构的色球层,A正确;日冕层太阳活动的标志是太阳风,B错误;光球层太阳活动的标志是黑子,C错误;平流层属于地球大气层,而不是太阳大气结构,D错误。故选A。
15.2015年太阳正在“大发脾气”,说明2015年为太阳活动活跃的年份;2015年正好是第24个周期,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因此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中的最活跃的年份应用2015减掉11年,为2004年。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太阳大气结构及太阳活动,属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为容易题。
16.C 17.B
【解析】16.据图分析该图为黄果树瀑布景观图,瀑布中的主体要素是水,水所属于的圈层是水圈,故选C。
17.水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其它圈层则不是,但相互联系,故A不符合题意;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故B正确;图中的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故C不符合题意;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地表水和地下水等都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C 19.D
【解析】18.卡西尼号探测器位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并列,卡西尼号探测器不属于河外星系的天体。故选C。
19.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过程中,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具有共面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在质量、体积、物质组成等方面相对较为相似,称为类地行星。在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的两侧,分别为金星轨道(内侧)和火星轨道(外侧)。 ABC选项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金星、火星等行星自身并不能发光,能反射太阳光使得在夜空中显得相对较为明亮, D选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天体系统自低级别到高级别的排序依次是:地月系(行星系天体系统)、太阳系(恒星系天体系统)、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并列)、总星系。
20.A 21.D 22.A
【分析】20.根据所学可知,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A正确;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B错误;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C错误;当地震发生在海洋中时,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巨大释放,可能引起海啸等次生灾害,对人类产生危害,D错误。故选A。
21.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地震波中横波会使人左右摇晃,纵波会使人上下跳动,所以地震时人们常感觉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晃。故选D。
22.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大致相差12秒,题意表明,一般认为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震发生后,横波到达之前是躲避或逃避的最好时间,即“黄金12秒”,由此判断,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A正确。“黄金12秒”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等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因此地震发生后先出现上下颠簸后出现左右摇晃。
23.C 24.B
【详解】月球绕地球转,月球与地球构成最简单的天体系统;地球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因此比地月系高级的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故B正确,A、C、D错误。
25.B
【详解】黑子在光球层、耀斑在色球层,A错。WIFI信号与太阳活动无关,C错。湖北位于中纬度,极光发生在高纬度地区,D错。太阳活动平均周期约为11年,B对。故选B。
【点睛】
26. 外部 水 33 D E 地幔 古登堡 横
【分析】该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详解】(1)图示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三者组成地球外部圈层。
(2)D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属于地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
(3)岩石圈为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图示的D和E。
(4)E在软流层之上,是上地幔的顶部,E和F合称为地幔。
(5)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因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在液态物质传播,所以横波消失。
27. 太阳 金星 土星 同向(性) 太阳黑子 日冕物质抛射 磁暴
【分析】本题考查八大行星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详解】(1)由图可知,图一所示为太阳系,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距离太阳由近及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所以B为金星,F为土星。
(3)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和共面性。
(4)由已学知识可知,太阳大气的变化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类型较多,其中太阳大气层Q层为光球层,其上发生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黑子,周期为11年,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大气层O层为日冕层,其上的太阳活动为日冕物质抛射,其向外抛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点睛】
28.(1) ①青藏高原 ②四川盆地
(2)①(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程少;多晴朗天气,云层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削弱少。
(3)地球表面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原因是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
【分析】本题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和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太阳辐射的分布、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甲可知,根据图中等值线的数值规律可知,图中①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该地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图中②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该地区位于我国四川盆地。
(2)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地方位于青藏高原,由于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海拔高,太阳辐射穿过的路径短;大气稀薄,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晴天多,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被大气削弱的少,故年太阳辐射总量高。
(3)根据图乙可知,全年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随纬度逐渐升高,太阳辐射量在递减。原因是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路径越短,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
29. 横波 纵波 ②的波速比①的快 莫霍面 古登堡面 突然消失 突然变小 液 地壳 上地幔顶部
【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属容易题。
【详解】(1)在地下同一深度处,纵波的波速比横波的波速快。图中在同一深度处①的速度比②慢,因此①为横波,②为纵波。
(2)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被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图中E埋藏浅,为莫霍面,则F为古登堡面。
(3)由左图可知,在图中F处地震波①突然消失,地震波②的波速突然变小。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因此这些变化说明F面以下的C物质状态为液态。
(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