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9 09:2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通过反复朗读,知道周恩来为什么会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感受“中华不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想大声说出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 7单元的课文,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咱们领略了戍边将士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你瞧!有保卫边塞的飞将军李广,被王昌龄称赞到“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李清照的诗中,有顶天立地的好男儿项羽,被称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字,(“志”)念什么?观察这个字,上面是个?(“士”)下面是一个?(“心”)士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指的是有一定身份、地位或者社会技能的人。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思考,立下的志向。同学们,你立下过什么志向?
3、在我国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一位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志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一周恩来总理。我们先了解一下周恩来。(课件)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解释课题崛起——兴起、奋起、复兴、振兴题目的意思就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读书。最近,我们四年级将开展“讲伟人红色故事”的比赛,希望同学们积极准备,试着为大家介绍伟人们的风采。
出示学习要求:比比看,你在哪一级 1、能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是合格级。 2、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优秀级。 3、能够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是卓越级。
二、检查预习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 这些生字新词你能正确读出来吗?
崛起 清晰 惩处 疑惑不解训斥 模范 屈辱 当效此生
师:清晰——还可以怎么说
生:清楚。
师:模范,谁说个句子?
生:班长是我们学习的模范。
师:找近义词、造句子都能帮助我们理解词意。
2、写字指导
(1)、师:课前交流时很多同学告诉老师“赞”这个字有点难写,仔细观察,你觉得在书写时该注意什么?学生讲解怎样写好这个字。
1)“赞”最后一笔是点
2)、第一个“先”最后一笔是竖提。
(2)师范写,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拿出练习本把这个字认真写 2遍,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背直、足安)写完的同学同桌两人交换评价一下。
三、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借助学习单上的表格,谁来说说第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的言行。
生答。
第一件事:新学年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得到魏校长的赞赏。
(板书:立志振兴中华)
第二件事:十二岁那年周恩来初到奉天,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板书:耳闻中华不振)
第三件事: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见一位妇女收到欺辱,无处说理,深感中华不振。
(板书:目睹中华不振)
2、把握课文内容时就该使用简练的语言。
3、三件事情里都出现了?(板书:周恩来)也就是说周恩来是课文的?
生:主要人物。
4、遇到写多件事的文章时,就可以像这样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四、学习课文
1、师:课文中多次提到了中华不振,那是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的呢?请你默读课文 11—17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默读要求)
师: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师:那在同学们找到的这些描写中,哪处描写最刺痛你的心?
师:这件事情的起因是?
师:围绕着这个女人的遭遇,作者写了哪些人不同的反应?
生:中国巡警 围观的中国人
师:想一想这个女人被轧死的亲人可能是谁呢?
①.女人的父母 ②.女人的孩子 ③.丈夫、兄弟姐妹年迈的父母离世这让她痛苦万分、失去了活泼可爱的孩子这让她悲痛欲绝、没有了丈夫的支持这让她从此无依无靠、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被轧死这让她泣不成声此刻,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女人。
(预设:可怜、不幸)(读出你的同情之心)谁再来试试?
(生读)
师:你的朗读仿佛让老师看到了这个哭诉着的女人,此刻她多希望得到中国巡警的帮助,为她(撑腰),但得到的却是(训斥)。
师:读了这句话,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很愤怒,为什么她不帮助中国人?
师:把你的感受送进句子里,读出来
师:作者就是借助关联词来写出这种出人意料,违背常理的行为
(出泡泡框)
师:像这样的事,仅仅是偶然吗?
2、出示图片:看,饥肠辘辘的孩子想到这里讨口饭吃,中国巡警——用上(不但...反而...)说句子当看到亲人失散,可怜的老人向他们求助,中国巡警——用上(不但...反而...)说句子
师:你读懂了中国巡警这个人物
师:此刻,如果你就在现场,亲眼目睹这样的场面,你会怎么说?
师:老师能听出大家心中的愤怒,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再来读师:可是现场的中国人又是什么反应?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愤怒的不止我们,还有当时围观的(中国人),他们怎么做的?(紧握拳头)举起你的拳头,紧握着,这拳头里包含着什么(气愤、怒火)这愤怒拳头挥出去了吗?(没有)人们只能(劝慰女人)。面对如此欺辱,中国人敢怒不敢言,此时你有什么心情?(悲伤、无奈、失望)带着感情再读。
师: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中国人感到很愤怒,
师:从何而知
生:握紧了拳头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懦弱,无奈、敢怒不敢言....
师:作者就是用这样的反问句来写出了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
师:而这一切都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
4、师:作者围绕这一件事,写出不同人物的反应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至此,我们明白了伯父说的那句话,请你读出来!
生: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师:占据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联系上下文也是一种好方法,那这些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什么样儿的?文中怎么写的?
生答:
师: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
师:我们不仅要读字面上的意思,还要读懂文字背后传递的信息自己再来读一读
生:
5、师:想象一下别处是什么样的
生:
师:根据什么来做这样的推测
生:大不相同
师: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你会看到
生:
师:可是在别处,你也会看到
生:
师:在我们中国人的国土上,外国人生活的热闹非凡,而我们却如此的贫穷破败,这就叫?
生:大不相同
师:这一切都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
6、周恩来的所见所闻,给他带来了强烈的刺激,虽然他只有 12岁,但是他已经深刻的感受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国家和民族的危机让他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于是就有了课文前面的那一幕。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的坐在那里,若有所思思考着什么,他在思考着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师:是啊,生活在那样的年代,耳闻目睹这样的现实,一起读
生:最后一段
生:至此,我们就从课文中了解了他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正是因为,他想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师:从这里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他热爱自己的国家(板书:爱国)
7、师:正是因为心中的爱国情怀让他有了救国救民的责任感,7年之后,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求学,并在临行前写下这样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结合你课前所做的了解,说一说哪一句与课题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生读邃密群科纪实穷)
师: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习更多知识,才能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正所谓:邃密群科济世穷。少年时代,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长大后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他用一生的行动诠释着一个中国人最火热的爱国情怀。学生谈体会
(请同学们度以下表格中的内容,来感受周恩来的丰功伟绩)
8、为了让中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写道:学生齐读
9、评价自己(用学习要求中的 3个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
五、结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主要人物和事件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带来的苦难和屈辱,振兴中华这个远大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我国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帝国主义列强再也不敢欺凌我们,如今我中华早已崛起,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作为我们小学生,我们要以周恩来老一代革命家为榜样,从小立下伟大志向,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请同学们用清晰而坚定的声音再来读(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