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8 19:5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
一、教材分析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二、学情分析
从身心特点来看,五年级逐步掌握了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体会诗歌的意象;从知识与技能来看,五年级学生积累了些许诗歌的意象,对诗歌感情基调有了清晰的把握,并且能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诗歌,读懂诗歌。五年级学生学会了表达与交流,并有一定的想象和幻想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能够说出诗意;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及诗词的创作背景,把握诗词愁的感情基调。
2.借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等景物对比,学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生活实际,发挥联想与想象,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3.借助有关作者生平、枫桥、苏州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
1.通过情景描绘,结合想象与联想,体验个人愁与家国愁的区别。
2.理解景物意象美,学会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
五、教学难点
个人愁到家国愁的过渡,升华学生情感。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话法、启发式教学
七、教学时间
八分钟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受课文
1.播放歌曲,带着问题进行导入。
问题:这首诗在哪写的?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字?
预设:写在枫桥,感受到了愁字。
2.分析标题,走入课文。
问题:听完这首歌,大家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了吗?
预设:对的,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3.品味情感,抓住关键
问题:刚刚大家都听了这首歌曲,那么有谁可以说一说你在听完这首歌曲之后心情是怎样的呢?
预设:悲伤、忧愁、孤寂等)
问题:那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预设:旋律很悲伤、因为歌词有“愁”这个字。是的,这首歌听起来就是很忧愁的感觉,那么究竟在“愁”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到诗歌里面进行感受。
(二)初读诗歌,把握情感
1.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学会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生阅读作者生平介绍,师对其中专有名词进行解释。
(课件)作者: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比较同时期诗人形象,激发学生对探索张继诗歌的妙处。从耳熟能详的诗人,丰富学生的认知。
(课件)创作背景: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师声情并茂导入张继当年事迹,引导学生感到张继的愁苦。导入:当年的张继考取了进士,但还来不及一展才华,安史之乱突然爆发了,当时战火纷飞,为了躲避战乱,张继只能到南方避难,于是他乘船经过大运河到达了苏州,而从大运河到苏州城之前,船都会在枫桥这个地方暂时停泊,这首《枫桥夜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完成的。
(参考资料)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2.设置提问,思考几处愁苦。
问题:现在大家知道作者为何而“愁”了吗?
预设:因为战火纷飞、因为国家动荡不安、因为作者远离家乡、因为作者对未来何去何从感到迷茫
评价语:小小脑袋却能感受到作者这么多情感,我简直怀疑你们是张继的知音。
3.情感具体化,从生活实际联系,从学生认知观念体会愁的思想感情。板书“愁”字,并展示图文
问题:“愁”字以“秋”字来表示人们心中的忧虑悲伤,这就是人人都可感受到的“秋天的心情”。用“秋天的心情”,也就是“秋心”准确地表达了“愁”字的深刻内涵。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愁?
预设:考试考不到一百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没有朋友。
评价语:学会体验了生活的一切,你们真是人生小赢家。
4.分析比较,带入感情基调进行阅读。
问题: 相信大家现在对于“愁”这个字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老师已经之前布置了课前预习,那老师来读一读这首诗,你们做小老师,来看看老师读的好不好?
预设一:好,字音准确,节奏正确。
预设二:不好,没有感情基调,没有带着感情读。
5.比较诵读,学会朗读。
问题: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预设:“霜满天”读的稍微长一些,“对”读得稍微重一些,“愁眠”读得稍微慢一些,“夜半钟声”读得稍微轻一些。
6.分工朗读,读出韵味。师读前四字,生读后三字。
(课件)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品读古诗,分析课文
1.具体景象感悟愁,联系诗句找出愁的意象。
2.师点名分享,生回答意象表象,分析意象特征。
(课件)
月落 霜满天
乌啼 江枫
钟声 渔火
找出动静相呼,体会画面的形象。
3.回到课文具体品析。逐字逐句分析课文内容。
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是什么意思?“乌啼”是什么意思?那么“霜满天”是什么意思呢?霜可以铺满天空吗?那么铺满天空的是霜吗?(不是)如果不是霜铺满了天空,那么是什么铺满了天空呢?这么说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再想一想,秋天的夜晚是不是非常的寒冷呢?那么霜是不是也代表天气很冷呢?
预设:;月亮落下来了;乌鸦的叫声;霜不可以;是白色的月光;是的;所以,这里的霜满天其实就是说秋夜的寒气笼罩在空中。
4.品味诗歌整体感觉,联系生活画面。师构造景象,生头脑想象。
5.比较分析文中的静动和明暗,突出对比景物描写的妙处,体现作者蕴含其中的韵味。
6.分析景物数量,找出最后诗句的重点,明白钟声的独特之处。
问题:同学们请注意一下在诗的前半部分只有十四个字却写了六种景象,但是在后半部分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夜半的钟声,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钟声在陪伴他,在听他的倾诉。
创设情景,总结分析。师描述画面“在秋夜寒凉之际,诗人卧于舟上,相伴于江枫渔火,心中忧愁难以抒发,突然间不知是何处传来寥寥钟声,钟声悠长,在夜晚寂静之时回响在了诗人的心中。”体现出钟声不仅可以体现出夜晚之静(城外传来),也让这首诗具备了宗教的色彩和历史的厚度。
(四)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品味经典,明白文化传承的妙处。展现张继当年枫桥景象与现在景象做对比,突出时间流逝但是精神永存的特点。
作业:当时光流转,穿梭千年,你来到诗人张继的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
(五)板书
月落 霜满天
动 乌啼 江枫 静
钟声 渔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