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8 20:5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 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比较科举选官和学堂选官的不同,认识官制改革的必然性。
2.通过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过程的学习,理解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3.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学习,了解新中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通过对新中国干部制度特点的分析,培养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对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比较,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客观评价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培养唯物史观素养。通过对千部干部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历史概念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知道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探学新知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的变革与废除
1.科举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变革的背景
①晚清之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浓厚传统的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②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改变。
(2)内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3)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2.科举制的废除
(1)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2)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二)清末新政对选官制度的改革
1.改革传统选官制度
(1)新政开始后进行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立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2)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2.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1)确立: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2)内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5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3.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1)确立:1906年,清政府制定了《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2)内容: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等3等,不同等级者分别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文官考试思想
(1)内容:①文官考试思想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这些草案都是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而制定的。
②孙中山认为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③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2)影响: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3)评价:由于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数月,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北洋政府时期的考试制度
(1)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亦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2)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也举行过数届。
2.北洋政府时期的甄别制度
(1)含义: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2)影响: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2)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1)选拔方式:
①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②此外,对一般在职人员,南京国民政府也采取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2)考试制度:
①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②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3)评价:尽管制度规定严密,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内涵: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培训等内容。
(2)发展历程:
①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
②发展: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领导、统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③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废止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等。
(3)干部制度的意义
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体制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2.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1)过程:
①建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法制化: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2)发展趋势
①近年来,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增多,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
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录用过程的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也在逐渐完善。
(3)影响: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深化探究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考试任职制度散见于现存的儒家经典中。秦汉时期,出现了关于考试任职制度可靠而详细的文献记载。从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制度看,中国的选官制度可分为两类: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属于前者的有禅让制、“乡举里选”、察举制、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等;属于后者的有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实际上,这两种选官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继承性,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荐举制度的察荐为主、考试为辅,再到科举制度只重考试的过程一科举制度实施早期即隋与唐初所采用的主要考试形式——策试,就是从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征辟制发展而来的,而且在唐代以后,经过改造,策试仍然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一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
——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影响:选拔了大批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了封建官僚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封建政权;促进了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教育的开展,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转化,加速社会流动。
(2)构想:国家的官员应该是国民公仆;为提高官员素质,国家需通过考试选拔录用官员;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原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中国古代选官、监察制度的深远影响;近代教育的开展,大量新式人才的涌现;借鉴西方现代文官制度;西学东渐,启蒙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解析:(1)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选拔了大批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了封建官僚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封建政权;促进了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教育的开展,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转化,加速社会流动等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构想:根据材料“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得出国家的官员应该是国民公仆;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一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得出为提高官员素质,国家需通过考试选拔录用官员;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民国建立、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近代教育提供人才、借鉴西方文官制度、启蒙思想等方面分析作答。
随堂训练
1.20世纪初,清政府颁行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法定学制,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行政体系,正式设立了崭新的官员选拔制度。这一举措( )
A.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B.为结束科举制度创造了条件
C.是清末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 D.奠定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
2.1903年,朝廷颁发由张之洞拟定的《奏定游学日本章程》,规定只要在日本的学校获得学历证书,就可以分别获得举人和进士等相应的头衔,并授予一定的官职以示奖劝之意。材料反映出( )
A.留学毕业生被列入选官的范畴 B.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C.近代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D.留学成为时人进入官场的主要途径
3.1905年,清廷正式下旨立停科举的同时,要求各省于1906年、1909年、1912年举行优贡考试、生员考职和保送举贡,并在1909年按惯例举行拔贡考试。1908年底,为了庆祝宣统即位,还照例开设了举荐孝廉方正特科。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转型 B.科举制被用于笼络士人
C.统治阶层无意推进改革 D.新式教育受到民众抵制
4.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年至1912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5.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9品18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 )
A.消除了官位崇拜的价值观 B.有利于近代平等观念形成
C.实现了官员非特权化原则 D.说明了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6.北洋政府时期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这说明北洋政府( )
A.推动了旧人事制度的变革 B.意在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C.确立了甄别为主的选官方式 D.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7.南京国民政府规定:简任官(高级文官)无须考试……低级文官中考试及格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这说明( )
A.文官制度的开放性较小 B.文官考试对知识分子吸引力大
C.是对科举制的一种发展 D.考试成绩是任用文官的唯一依据
8.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城市规划、金融设计等8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并对聘任人员采用协议工资制,薪资待遇明显高于普通公务员。这一改革( )
A.标志着公务员聘任制的建立 B.使公务员待遇得到普遍提高
C.提高了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 D.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正式设立了崭新的官员选拔制度”可知,有了新的选官制度,就为结束科举制度创造了条件,能够实现顺利衔接,故选B项;题干所述为国内颁行学制和建立教育行政体系,这有利于确立国内学堂选官制度,而不是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排除A项;戊戌变法在1898年就以失败而告终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为民国公务员制度奠定了基础,而不是20世纪初的清政府为之奠定的,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日本的学校获得学历证书,就可以分别获得举人和进士等相应的头衔,并授予一定的官职”可知,清政府从留学生中选官,这一时期还存在科举制、学堂选官制度等,故选A项;1906年起,科举制被废除,故排除B项;1905年学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留学毕业生选官是清政府主要的选官方式,故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A项,题干提及1905年科举考试被废止后,清廷要求各省举行了三次带有科举性质的考试和清廷在1908年“照例开设了举荐孝廉方正特科”,可知
科举制虽被废除,但清廷仍用传统的方式录取部分官员。故A项正确。B项,“科举制”不合史实,与题干中“1905年,清廷正式下旨立停科举”相悖。故B项错误。C项,“无意推进改革”不合史实,清廷在1901一1911年推行清末新政和1905-1911年实行预备立宪。故C项错误。D项,“抵制”不合逻辑、史实,应为“欢迎”。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4.答案:B
解析: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新式学堂兴起,这是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民族危机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民主革命浪潮推动思想解放不是导致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故A、C两项错误;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据“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名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可知,北洋政府淡化文官制度的阶级差异和特权,有利于近代平等观念的形成,故选B项;《中央行政官官等法》有利于淡化阶级观念,但“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错在“实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并未提及其考试对象的平等化,无法体现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可知北洋政府推动了近代人事制度的变革,A若同瞭解;材料主旨不是学习西方制度,排除B项;“确立”错误,排除C项;“实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简任官(高级文官)无须考试……低级文官中考试及格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只开放了部分低级文官录取渠道,重要官职仍被权贵掌握,选官制度极不公平,A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改革,有利于给予具有高度专业化程度的公务员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以更好地调动其参与新兴行业发展的积极性,故选D项;材料描述的仅是该制度的试点,并非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的高薪只针对特定行业的专业人才,故无法据此得出公务员待遇普遍提高和公务员岗位吸引力增强,排除B、C两项。
9.答案:(1)影响:选拔了大批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了封建官僚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封建政权;促进了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教育的开展,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转化,加速社会流动。
(2)构想:国家的官员应该是国民公仆;为提高官员素质,国家需通过考试选拔录用官员;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原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中国古代选官、监察制度的深远影响;近代教育的开展,大量新式人才的涌现;借鉴西方现代文官制度;西学东渐,启蒙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解析:(1)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选拔了大批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了封建官僚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封建政权;促进了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教育的开展,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转化,加速社会流动等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构想:根据材料“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得出国家的官员应该是国民公仆;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一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得出为提高官员素质,国家需通过考试选拔录用官员;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民国建立、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近代教育提供人才、借鉴西方文官制度、启蒙思想等方面分析作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