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迷
娘
歌
德
1. 了解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与作者相关的诗歌作品。
2. 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分析意象在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3. 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领悟诗歌主旨并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
学习目标
1
3
【作者简介】
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歌德为“最伟大的德国人”。
1749年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
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
他年轻时梦想成为著名画家,在绘画的同时他也开始了文学创作。
1775后的十年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却一事无成。
1786年6月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
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
1832年病逝,临终遗言是:“给我更多的灯吧。”体现了他的乐观精神。
歌德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颇有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长篇小说《亲和力》、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
身份
生平
作品
歌德
(1749—1832)
1
3
【作者简介】
歌德
(1749—1832)
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歌德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
影响
艺术特点
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
晚年之后歌德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 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浮士德》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
代表作诗剧《浮士德》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德国进步的、科学的力量和反动的、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宣扬人道主义思想。
经典情节:诗剧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浮士德,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获内心的满足,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的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他是继荷马、但丁之后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他是启蒙主义思想家,其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一度的“狂飙运动”也让《少年维特之烦恼》名声大噪,成为世界文学的艺术瑰宝。他,只愿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现实的烦恼与幸福,他用一支笔写尽了那个时代的浪漫、激昂,无奈与绝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歌德,走进他的《迷娘》一起感受他的文字魅力,一起体悟这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
写作背景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1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在魏玛进行政治改革。歌德厌倦了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一心想要逃避这种烦闷的生活。在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在作此诗后的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居住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古老文化中汲取了创作养分。
欣赏音乐
谈谈你听完这首歌的感受。
神秘悠远
明媚欢乐
忧伤黯然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同桌合作完成任务:
1.本文写了几部分内容?分清层次
2.每部分的主要是什么?简要概括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初读感知
第一节 感受
美好、明媚
令人心旷神怡
《迷娘(之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初读感知
第二节 感受
豪华、壮观
有点忧伤
《迷娘(之一)》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初读感知
第三节 感受
诡谲危险
迷茫未知
《迷娘(之一)》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正 歌
副歌
正 歌
副歌
第一节
第二节
诗歌结构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行,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诗歌结构
正 歌
副歌
第三节
初读感知
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1.诗的第一节唱出了迷娘对故国意大利的 。
“你知道吗”用“你”作用 。
“你可知道那地方”有什么好处: 。
“前往,前往”呼唤表达情感: 。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运用哪种抒情方式 。
真挚动人的怀念与由衷的赞美
拉近与倾诉对象的距离
呼应首句,反复探问,把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长。
把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
直抒胸臆,表达要同“爱人”返回故乡的热望和决心。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深深地爱上了他,所以这里称其为“爱人”。
核心探究
赏析诗歌的意象
1、《迷娘(之一)》第一节,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 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意象:柠檬花开、茂密的绿叶、金黄的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静立、月桂枝高。
画面:绿树、红花、黄橘、蓝天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色彩斑斓迷人的画卷。
效果:诗人借这些景物表达了迷娘对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
2、《迷娘(之一) 》中的哪些意象具有象征意义 其对诗歌主旨的表达具有怎样的作用
桃金娘和月桂。
桃金娘为维纳斯的神树,而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象征着爱情与美;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预言、音乐和医药之神,消灾解难之神,具有太阳神的属性,象征着光明和美好。
作用:与其他意象一起造出美更动人的画面。承载了主人公对故乡的热烈情感,同时也使诗歌的主旨拓展延伸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层面,起到升华和深化主旨的作用。
“迷娘”是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这首诗是她的唱词。迷娘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卖艺为生,后来被威廉迈斯特收留,并爱上了迈斯特。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主 题
①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将浓郁而强烈的情感融入饱蘸感情的意象中,将回归故乡、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望和决心抒发出来。
② 回环往复,感情浓烈。 每节诗的前半部分(主歌)都以迷娘的询问和叙说的口吻来描写故乡,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来直抒胸臆,表达渴望返回故乡的迫切心情。
艺术特色
欣赏正歌部分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第一节
四世纪殉教的罗马圣女圣维维亚纳之花
爱情的象征(美神维纳斯的神树)
罗马人视之为智能、护卫和平的象征(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树)
故国之景——美好 和谐
第一节:唱出了迷娘对故国意大利的真挚动人的怀念与由衷的赞美。
盛开的柠檬花
桃金娘——维纳斯的神树
月桂——阿波罗的神树
4世纪时殉教的罗马处女、
圣维维亚纳之花
柠檬花
桃金娘与月桂的文化象征意义:
桃金娘为维纳斯的神树,而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象征着爱情与美;
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预言、音乐和医药之神,消灾解难之神,具有太阳神的属性,象征着光明和美好。
圆柱、厅堂
大理石立像
资料链接
《迷娘》中的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
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
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意 象 意象特点 意 境 情感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借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
云径、山岗、驴儿、雾、
岩洞、危崖、瀑布
成行、辉煌、
明亮、凝望
艰险、觅路、古老、欲坠、奔忙
温暖哀怨
神秘险峻
梢头高展
金黄
宜人
静立
明媚优美
(色彩绚丽、色调明朗、动静)
这些具有意大利南国明媚风光的意象是迷娘故国之思的寄托之物,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通过这些神秘险峻的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烘托她急于返乡的迫切心情和坚定决心
这些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传统的意大利建筑意象,承载迷娘幼年生活的回忆,暗示了迷娘心中流离异国的委屈,渲染了对故园生活的眷恋之情;
小结
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重章叠唱和反复
每节诗的前四行都是借意象抒情,后三行直接抒情。
每节诗的后三行(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基本相同的句式。
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
核心探究
迷娘(之一)
歌 德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行,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再读诗歌
副歌
正歌
这三个小节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核心探究
从三个小节来看,第一节选取了“桃金娘”这种象征爱情的意象,爱人即威.麦斯特;第二节写迷娘可怜的身世,“恩人”应该指抚养她长大成人的人;第三节写回乡的曲折坎坷,“父亲”应该是指能带她回国的人,能带她回到故乡就能使她再生。
“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思念人持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逐层递进。
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小结:重章叠唱和反复的作用
核心探究
诗的三节,最后三行都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两个字。
加强了询问的力量,增加了思念的程度。
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
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
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拓展探究
意大利是诗人歌德的“精神故乡”,迷娘代表了意大利对诗人的召唤,迷娘的形象寄托了歌德对意大利的向往。在文艺复兴以后,意大利作为欧洲文化的发祥地,便一直被包括德国人在内的欧洲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视为自己的“精神故乡”,视为自己的“根”之所在。所以,歌德在诗歌中抒发憧憬意大利的情感,才会在全世界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歌德是德国人,他为何要写一个外乡人对意大利的思念呢?
这首诗写于1782年11月至1783年之间,亦即歌德前往意大利之前,因此可将其看作歌德对素未游历过的南方国度的想象。其中虚构与想象的成分胜过了作者对意大利的真实了解,比如对第三节艰险路途的描写则主要借鉴了他1775年和 1779 年的两次瑞士之旅。
1775年,歌德在日记中曾经这样描绘瑞士的山区(阿尔卑斯山)景象∶
“雪、光秃秃的悬崖、沼泽、飓风、乌云,瀑布声深寂萧索,驽马奔啸,荒芜如临死亡之渊,其上白骨横陈。雾气氤氲的湖面……那里大抵被称作龙潭。”
拓展练习:意象
还给我 严力
还给我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还给我
阅读流程
1、整体阅读,综合分析,把握内容:
很多失去的,请还给我。
2、明晰结构,前后观照,理清思路:
由自由、时间、浪漫、亲情,到爱、环保与和平的呼喊。
3、把握形象,揣摩语言:
我的缺失、我的诉求和呼喊。
4、分析技巧,体悟情感:
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提出要求,表达最美好世界的追求和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拓展练习:意象
还给我 严力
还给我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还给我
理解关键
1、抓关键词语。
“还给我”,意味着失去了。
2、抓关键意象。
“门”,这是“没有装过锁”的门,“门”“锁”而无法进,喻指人与人间的距离与隔膜。
“雄鸡”,它能“早晨叫醒我”,换言之,叫醒现代人的是闹钟,那种只用“雄鸡”来叫醒的充满乡村气息的生活方式已经远离我们了。
“牧歌”,是“半山坡上的”,是即兴的歌唱,带着个体那一刻不可复制的情感体验,不是原生态牧歌的赝品——磁带。诗的后半部分诗意比较显豁。
3、探深层意蕴:诗人想要这个世界还给他的是一种纯真的状态,一种这个世界没有被污染过的原初状态。即使不可能,诗人也不放弃呐喊的声音。
拓展练习:意象
还给我 严力
还给我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还给我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没有房间也要一扇门,即使雄鸡被吃掉也要鸡的骨头,荒唐要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和悲凉。
B.牧歌被录在磁带上,就变成了“你”赚钱的工具,所以作者希望要回笛子,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
C.“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既表明作者对与兄弟姐妹关系的珍视,也暗含了对失去亲情的痛惜。
D.如果爱的空间被污染了,诗人希望通过“环保”治理改善,含蓄地表现出对纯洁的爱的执着追求。
B (曲解诗句含意。应理解为作者痛心于纯真美好的事物被商业化污染,希望能至少保留一点天然美好的东西)
拓展练习:意象
还给我 严力
还给我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还给我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
A.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将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各国统治者集中为一个“你”作为诉求和谴责的对象。
B.“一千个国家/一亿个村庄”,用夸张手法呈现世界被分割的图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诉求。
C.诗中一再使用的“哪怕”,凸显了最高期待与最低限度的满足之间强烈的反差,强化了情感力度。
D.全诗借助多种意象,展开丰富联想,运用排比等多种手法,显现出清晰的思维脉络和深沉的情感旋律。
A (不是拟人手法,将“你”理解为各国统治者也不全面)
拓展练习:意象
还给我 严力
还给我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还给我
3. “还给我”是这首诗的核心诉求,简要概括作者希望“还给我”的究竟是什么?(4分)
①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
②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
③不被商业化、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
④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
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
⑥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
(4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拓展练习:意象
还给我 严力
还给我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还给我
4.这首诗各段落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第一问:①各段落按照诉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安排。②先是在“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上的诉求,然后是在“兄弟姐妹们的关系”“爱的空间”这些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是“整个地球”这一最大的理想诉求。
(3分。答出第一点1分,答出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①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②使得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拓展练习:意象
诗一开始便是感叹这朵野花在荒原上孤独地开,孤独地落,其生命不为人知的境遇。它与诗的第二节的第一句形成诗的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
第一节写了在时间的年轮里,静静地重复着开——落——开的生命循环。野花的生命是短暂的,虽然她也曾美丽芬芳然而自然的律动不可避免,一刹那的盛开,随着的便是枯萎,这便是她注定的命运。在时间的长河里,她是不幸的。然而野花仍然要盛开,她不悲戚。在短暂的生命里,她要享受自然的上帝所给她的恩宠,她要向那永恒的太阳发笑借着那醉人的春风,向太阳炫耀她短促的生命的美。
第二节与第一句形成诗的复沓,更写野花的精神。诗人写在辽阔的荒野,野花点点滴滴,太不起眼了。然而野花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渺小。温柔的风拥抱过她,粗野的风抽打过她。在生存的搏斗中,她没有梦,没有幻想,她要把住现在,证实自己的生存。她吐露芬芳,让风把她带向遥远。
野花的生存态度是诗人礼赞的生存态度。照诗人看来,被束缚在时间和空间范畴中的人类无疑是同野花一样的暂与渺小,但人类应该像那朵野花,不悲观,不自叹,珍惜生命的价值。在人生的生存搏斗中获得自我的超越。
这首诗虽然仅仅写了荒原上的一朵盛开的野花,但蕴含于诗中的却是一种向上的生命力。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
拓展练习:意象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生存境遇,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蕴含着诗人的慨叹。
B.“向着太阳发笑”正是“上天给他的聪明”的具体表现,“不想到”则写出诗人对小小野花做出这一举动而产生的意外和惊喜。
C.“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两句之间形成了对比映照,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
D.这首诗将一朵野花进行了人格化的塑造,诗人以饱满而轻婉的诗情入笔,以小见大,透露出深切的生命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
C:“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理解错误,“他”是指野花,是写野花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渺小,这是野花的生存态度,是作者对野花的赞美,告诉人们应该像那朵野花那样不要悲观,要珍惜生命的价值,要努力奋斗拼搏。可判断C项不正确。
拓展练习:意象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后两节的首句形成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虽然一字不改,却在情感上呈现出强化效果。
B.“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将野花如诗般的欢喜化为具体可见的形态,寓诗于画,轻快洒脱。
C.诗人站在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指称野花,易于更加灵活地刻画野花的形象,展示其内心的情感世界。
D.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咏物喻人,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急促紧凑,情感真挚朴素,充溢着向上的生命力。
D“节奏急促紧凑”分析错误。全诗落笔舒缓有致,情绪抒发自然朴素,达到了咏物喻人的艺术效果。可判断D项不正确。
拓展练习:意象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花的形象特点。
①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
②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存,自由绽放;
③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几句,表明野花的生长环境是孤寂的,但是它并不失落,而是笑对一切,处之泰然。“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野花尽管生命短暂,但是“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自由自在。“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野花虽渺小,但不自卑,而是乐观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