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思考: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完全陷入
大大加深
开始沦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
进一步加深
X
Y
O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
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人物经历
1866年 出生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农民家庭
1876年(10岁) 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
1880年(14岁) 夏威夷檀香山教会学校
1886年(20岁) 广州博济医学院
1887年(21岁) 香港西医学院
1892年(26岁) 澳门行医,后移居广州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人物档案
姓名:孙文,号逸仙,曾化名中山樵,故又称孙中山.自我评价:洪秀全第二成就:提出“三民主义”;创建同盟会、中国国民党。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①.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提出变法自强,遭到拒绝。
只有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救中国!
②上书失败—抛弃改良幻想,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
2.少年立志救人梦
③从医只能救民的肉体,而从政为了救国,解救民族的灵魂.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①“医人”→“医国”
②“改革”→“革命”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教材思考:孙中山的救国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从改革救国到革命救国
美国檀香山
振兴中华
1894年11月
兴中会部分成员合影
指清朝满族统治者
指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
时间:
地点:
宗旨:
纲领:
地位:
目标定好了,下一步该怎么走?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
广州起义
准备:
时间:
地点:
人物:
目的:
结果:
1895年
广州
孙中山、陆皓东等会党人员
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陆皓东
(1868—1895)
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
建立革命据点
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孙中山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广州起义
1896 12月后,常住大英博物馆研读书籍,探求救国真理
1897 7月,赴加拿大,在华侨中进行革命活动
1898 春天,在日本东京进行革命活动
1899 春至夏,往返于日本的东京、长崎、横滨等地,宣传革命
吾志所向,
一往无前,
愈挫愈奋,
再接再厉!
——孙中山
筹款、起义、失败、流亡、宣传、再筹款、再起义,在屡败屡战的奋斗中,在5次环行海外各国的宣传中,在无数次的死亡威胁和穷困潦倒中,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个医国者百挫不折的精神所感动。
多年的发展,革命力量遍布全国,但起义屡次失败,这其中的问题出在何处?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流亡救国
1.同盟会创立的背景
②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一些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示钟》《猛回头》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思想核心
陈天华:我汉人本有做世界主人的势力,活活被满洲残害,弄到这步田地,亡国灭种。
---《警世钟》
邹容: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政府。 ---《革命军》
章炳麟: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炳麟
陈天华
邹容
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材料一:
合作探究:同盟会成立的原因
①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章炳麟
(1869-1936)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1885-1905)
《革命军》
陈天华(1875-1905)
材料二:
②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合作探究:同盟会成立的原因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成立地点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会党 孙中山 檀香山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学界 黄兴、宋教仁 湖南长沙
1904年 光复会 留学生、学界 蔡元培 上海
④组织基础:各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据统计,1895—1910年间设立的资本在10000元以上的厂矿共有326家,资本总额近1亿元。企业数量和资本总额都超过1872—1900年间的一倍。在1905—1908年间,一度还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4年当中新设厂矿工238家,资本总额6129万元。
——《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45页
材料三:
材料四:
③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华兴会,由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留日学生在长沙组织成立,黄兴任会长,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一个重要革命团体。
光复会,由蔡元培、徐锡麟、陶成章等在上海组织成立,蔡元培任会长,是江苏、浙江、安徽一带势力最大的革命团体。
各种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徐锡麟
说说革命派面临哪些问题?
没有统一领导;力量分散;
没有统一的革命纲领等。
材料: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
——孙中山
黄兴
革命派
蔡元培
创同盟会
同盟会
兴中会
光复会
华兴会
共进会
日知会
学习社
时间
地点
政治纲领
性质
机关报
总理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日本东京
孙中山
同盟会入会证书
同盟会成员合照
中国同盟会会徽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3.同盟会的成立
中国同盟会会徽
中国同盟会纲领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
民权
民生
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帝制,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地价,土地国有。(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前提
核心
补充
发展
同盟会纲领 三民主义 内 涵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逐步收买土地
实现土地国有
解决贫富不均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总统和议员是由国民选举产生
推翻清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核心
发展补充
前提
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思考: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发展”表现为:
1、公认的领袖—?
2、统一的政党—?
3、明确的革命纲领—?
孙中山
中国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建人 纲领(或誓言) 性质
兴中会
中国
同盟会
1894
美国檀香山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日本东京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鞑虏”是指清朝统治者,而非整个满族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兴中会与同盟会比较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中山装
中山陵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十次武装起义
捍卫共和的斗争
创建民国
1912年1月1日
广州起义
惠州起义
潮州起义
七女湖起义
防城起义
镇南关起义
上思起义
河口起义
广州新军起义
黄花岗起义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两次护法运动
新三民主义
黄埔军校
准备北伐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创立民国
辛亥革命
国共合作
兴中会
同盟会
中华革命党
改组国民党
思维导图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孙中山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B.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C.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D.领导并成功发动了广州起义
2.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 )
A.檀香山 B.长沙 C.上海 D.东京
3.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享主义
D
A
B
4.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政治目标是( )
A.推翻封建制度,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
D.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5.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
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