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从商鞅变法到孝文帝改革
各民族交融互动,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经典史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中写下了精彩的不朽篇章。
目录
商鞅变法
战争概述
孝文帝改革
链接真题
貳
壹
叁
肆
战争概述
壹
传说中的战争
皇帝部落
炎帝部落
炎黄部落
阪泉之战
蚩尤部落
涿鹿之战
华夏族
其他部落
炎黄子孙
华夏儿女
龙的传人
人文初祖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
华夏族是我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交融中逐渐形成的。
前475年
前221年
战国
前770年
春秋
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
春秋:齐桓公(管仲改革)、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争霸。
战国: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1)争霸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
(2)客观上利于局部统一,促进了统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规模更大
时间更长
范围更广
影响更大
目的从争霸——统一
秦末农民大起义
赋税沉重
徭役繁重
刑法严苛
焚书坑儒
秦二世更加残暴
秦的暴政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人物:陈胜,吴广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结果:建立张楚政权,最后被镇压
陈胜、吴广起义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刘邦项羽起义——楚汉之争
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
歼灭秦军的主力。
项羽
刘
邦
率兵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PK
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得民心者得天下
战争目的 战争性质
农民起义 反抗秦的暴政 农民阶层领导的起义
楚汉之争 争夺帝位 统治阶级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斗争
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汉高祖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统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东晋前秦淝水之战,为南方地区发展提供环境
巨鹿之战
以少胜多
战争要素:(1)领导能力
(2)军队人数(3)将士决心和士气(4)战略战术(5)武器装备(6)民心向背
商鞅变法
贰
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领域 内容 影响
政治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全国的管理。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提高生产积极性,顺应历史潮流,新的土地制度确立,实现国富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土地 提高军队战斗力,强兵
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使秦国一跃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废除井田制
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鼓励耕织
奖励军功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改革
叁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1)平城位置相对靠北,风沙雨雪的天气较多,自然环境恶劣。而洛阳历来是中原腹地,农业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粮食充足。
(2)孝文帝改革核心就是汉化,孝文帝急需吸纳先进汉文化进行国家有效治理。洛阳文治基础好。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改汉姓
穿汉服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说汉语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追崇华夏族皇帝为祖先,学习汉族礼法,以孔子的“孝”治国
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评价改革的标准:(1)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是否有实现改革的目标,推动社会进步
(3)是否顺应民心,符合民众愿望
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链接真题
肆
1.(2022·福建南平·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赤壁之战的叙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公元208年,曹操率军挥师南下 B.曹军与孙刘联军双方在赤壁对峙
C.曹操军队终因不习水战兵败北撤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2.(2022·福建南平·七年级期末)西晋时,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生产;各族杂居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 C.民族交融 D.经济繁荣
3.(2022·福建龙岩·七年级期末)作为一个刚刚成立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走向败亡。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五族内迁 C.匈奴攻晋 D.晋武王封王
D
C
A
5.(2022·福建三明·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于( )
A.东汉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晋末年 D.西晋末年
6.(2022·福建三明·七年级期末)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有关的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7.(2022·福建漳州·七年级期末)“魏主欲变易旧风,诏禁士民胡服。”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D.联汉姻
8.(2022·福建泉州·七年级期末)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材料说明( )
A.北方民族矛盾得到充分缓解 B.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C.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D.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融
D
D
B
D
9.(2022·福建厦门·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他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他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的“他”是谁。
(2)你是否同意以上材料的论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不同意;
理由: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而北魏政权的灭亡是孝文帝改革后统治腐败的结果,鲜卑民族的消失正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因此,我不同意材料中的观点。。
孝文帝
10.(2022·福建福州·七年级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数据来源:刘继刚《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元氏墓志中籍贯分布饼状图
地区 面积 农业区域 可承载人口
平城 5100平方公里 500万亩 78万人
河洛 28820平方公里 12162万亩 600余万人
材料二 迁都之后,孝文帝便立即对随迁都而来的代人实行了强制的籍贯转变政策。梳理现在已知的墓志,其中自称为“河南洛阳人”的元氏墓志数量甚为可观。
——摘编自姚瑜路《从墓志所见姓氏籍贯葬地看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
材料三
西魏、北周虽有胡风、胡俗回潮现象,但幅度较低,范围较窄,主要是对孝文帝以来汉化之路的逐步回归和对民族关系的不断调适,为消灭北齐、统一北方并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马晓丽、崔明德《对拓跋鲜卑及北朝汉化问题的总体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河洛地区相对于平城地区的优越性,并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针对这种情况所采取的措施
优越性:面积大、可供农业生产的土地多、可承载人口数量多。措施:迁都洛阳。
(2)根据材料二,概述“元氏墓志中籍贯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元氏墓志中籍贯分布”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特点:元氏籍贯分布以洛阳为主。主要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实行强制的籍贯转变政策,使得随迁洛阳的鲜卑人(代人)难以随意改变籍贯,并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的“拓跋”改姓“元”。因此,墓志中呈现出“元姓”以洛阳为籍贯占大部分的现象。
意义: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推动了北方各民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与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28.26.(2022·福建宁德·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493年,北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防止守旧贵族的反对,设下了一个妙计。当时,洛阳正值秋雨季节,他率兵南征。随行的群臣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都不愿冒雨继续前进。而这时,孝文帝下令立刻向南进发,那些群臣一齐下跪,请求停止南进。孝文帝说:“我们这次南征,兴师动众,影响甚大,既然你们不愿意南下,那就只能将国都从平城迁到这里来,等将来有机会再灭南朝,统一全国。”相比之下,群臣更害怕南征,便同意迁都。
——摘编自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建立北魏政权的民族。
(2)任选以下一个观点(用序号作答),并结合材料和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A.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B.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C.重大历史决策的做出需要讲求智慧。
(1)鲜卑族
(2)例:B。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论述: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北魏因为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促进了社会发展。综上所述,杰出人物对历史有巨大影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