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导入
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对于中国建筑,你了解多少呢?如果别人问起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你能说出多少呢?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作者对于中国建筑的杰出贡献;
2.研读课文,辅以图片,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3.探究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
4.品味本文简洁清晰、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第一章
[
]
走近作者,了解成就
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中国建筑的一代宗师,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
他是近代学者、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
他一生醉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曾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与林徽因
他们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
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
第二章
[
]
九大特征,一一了解
速读课文,思考九大特征之前以及之后的内容有何作用,在此基础上,理清本文的结构脉络。
《中国建筑的特征》
引论(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主体(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深化(14-18):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结语(19):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一)(二):总体特征(包括个体建筑特征、群体建筑特征)
(三)至(五):结构方法
(六)至(九):外观装饰
说明顺序
调动生活经验,说说这九大特征中,你对哪个特征印象最深?
(一) 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二)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三) 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四) 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
(五) 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作“举架”。
注释:“举折”即“举架”。举折是宋代的叫法,举架是清代的叫法。
(六)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已如上面所说。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
(七) 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八)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其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九) 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做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
第三章
[
]
研讨问题,加深理解
研讨
在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作者为什么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
你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作者所谓的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之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
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拘束性”,也有“灵活性”。
“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即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之所以需要理解,是因为各民族建筑的表现风格不一样;可理解的基础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质”。
在文中,作者主要强调了各民族建筑在相同的内容中的不同形式。
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品文,结合文章具体词句,说说这类文本的语言特征。
1.科学准确,简洁清晰
举例:
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
2.生动形象,恰切明了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1
2
评
评
课后拓展
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他的介绍体现出极强的的专业性和文化修养,试着换一个叙述者,比如建筑工匠、文物保护志愿者和旅游爱好者的身份,他们会怎样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写一则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