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
一、课题名称
《秋词(其一)》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针对这一理念,本设计以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展开想象,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教材分析
《秋词》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其一。新教材强调课外诗词的积累,以及诗歌情感的探究与思索,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秋词》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点,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的雄姿,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了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接触过古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应该不存在问题,再加上这首诗歌内容本身很简单。但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诗句中凝练的语言难以理解,深远的意境不能深刻感受,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诗歌意境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揣摩关键词句,把握和分析意象,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和诗人的情怀。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六、教学重点
揣摩关键词句,把握和分析意象,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和诗人的情怀。
七、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
八、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探讨法。
九、教学准备
课件、朗读伴奏、微课
十、教学时间
一课时
十一、教学过程
(一)话悲秋,引诗文
又是一年秋天,稀稀疏疏的叫人不禁感慨,都说“自古文人多悲秋”,可偏偏有位诗人却不以为然,让我们欣赏他的作品,看看诗人刘禹锡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吧。
播放歌曲《秋词(其一)》
师:歌声停了,但是我们同学依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歌声当中。这首歌是龚琳娜演唱的刘禹锡的那首诗《秋词》,她唱得是那样的深情。今天,我们试着用我们琅琅的书声来诠释这首诗,好吗?
设计意图:引“悲秋”话题,加以诗歌配曲传唱,再现了这首诗的文化魅力。优美的乐曲中深情地演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内心的情感,引领他们很快地走入诗歌。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陋室铭》、《竹枝词》等都收集在《刘梦得文集》中。
2.创作背景
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但他乐观豁达,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这一切。
从而作了《秋词两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三)读诗文,明诗意
1.自读《秋词(其一)》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仔仔细细读四遍。前两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初读《秋词(其一)》,读准字词。
3.再读《秋词(其一)》,注意停顿。
4.释义
读,我们已经可以做到字正腔圆,停顿有序,那么再让我们默读《秋词(其一)》,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从中提出多音字“”,并解释春朝其意思,春朝: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对这首诗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使学生完成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阅读体验,掌握了诗歌的读法,把学生带到诗歌氛围里,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既定的情感笼罩下解读诗歌。
5.读到这儿,你感觉到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被贬后乐观向上的旷达之情。
(四)品诗文,入诗境
好诗如茶,不仅要读,更要细细地品,慢慢地品,方能品出诗背后的韵味、意境和情感。我们先来品读一、二两句。
方法指点:抓住具体词语,在诗句旁作批注。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哪个字道出历代诗人对秋的普遍感受?
明确:悲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明确: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诗的前一句反映了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后一句反映诗人积极向上的心境。这句诗是诗人的议论,他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是诗人的感受。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学生齐读诗歌前两句,要求读出诗人的自信豪放。
板书:对比 “悲秋”不悲
(五)感诗文,悟诗情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写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抒发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
板书:借景抒情 乐观旷达,积极向上
(六)拓诗词,品诗心
1.小组合作探讨,试比较《秋词》与《山行》二首古诗的异同点。
明确:同:二者都是借咏秋景,表现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怀。异:艺术表现却有所不同。《山行》通篇表现充满生机、情趣的画面,远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鲜明,色彩斑斓。后二句借形象喻理,却含而不露,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见长。本篇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后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唤起人们的想象,然而形象从属于议论的抒发,诗意诗情的表现比较直露。通过朗读领悟不同的诗人对秋不一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从不断地读中去体会诗歌精炼的词句中所涵盖的内容。同时,声情并茂的朗读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七)课堂总结
1.诗歌内容总结:
师:这首诗感情真挚动人。诗人丝毫没有悲哀、怅惘,在这天高云淡、鹤群南飞的秋日,却把诗情引向碧蓝的天空,表现出诗人那博大豪放的心境,不为世俗所累的超脱天然,真令人叹服!学完这首诗,我们要乐观向上,笑对生活中的挫折,象鹤一样一飞冲天。
2.古诗学习的方法总结:
读之 登堂入室
解之 渐入佳境
赏之 撷英咀华
扩之 化为自我
师:我们要用这样的方法去品读更多的优秀诗篇。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去品读民族的灿烂诗篇,做一个充满诗情的少年!
十二、板书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